春餅是北京民俗應節(jié)食品,又稱薄餅,是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這在清代文學家陳維崧的作品《陳檢討集》中就有記載,“立春日啖春餅”。啖(讀dan)是吃的意思。春餅在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菜、韭菜、竹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
營養(yǎng)豐富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各種熟食和炒菜。因其葷素搭配,食物種類繁多,故各種營養(yǎng)成分均很豐富,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鉀、鎂、硒等礦物質(zhì)。又因平時家中不常制作,故而新穎別致,令人見了胃口大開,可以養(yǎng)胃生津、滋陰化燥,特別適合老人、孩子食用。
現(xiàn)在人們吃春餅,更關(guān)注健康了,有的朋友在面中加入各種蔬菜汁,不但讓色彩艷麗了,而且營養(yǎng)更豐富了,既保持了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又突出了食物的種類多樣化。正如陸游詩句“春日春盤節(jié)日新”,食物也添新意。
制作分5步
春餅比吃烤鴨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以下是制作春餅的5步。
1.和面。滾開的沸水沖燙面粉和成面團(稍軟一點),將燙好的面揉透,而且餳面的時間最好長一點。
2.揪成差不多大小的劑子,每兩個劑子中間刷上油(這樣出鍋的餅是雙層的,且很薄)。
3.將疊在一起的面餅搟成薄餅,能搟多薄就多薄。用力要均勻,不要弄破。
4.把鍋燒熱,鍋底抹油,把餅放上去烙,兩面都要烙。因為餅薄,所以熟得很快。注意控制火候,別烙焦了。
5.放上一會兒,等餅差不多溫了,餅會變軟一點兒,或者等要吃的時候,再仔細地把餅撕開,就可以了。
“和菜”有特色
有了春餅,更少不了春餅特有的配菜即“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干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若要拌著吃,就將熟的肉、蛋皮、香豆腐干切絲,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絲煮好,用淀粉、醋、醬油勾兌成汁,再用汁拌上述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香豆腐干絲、水發(fā)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在“和菜”中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玉蘭片絲或冬筍絲、火腿絲,就更好吃,也更富有營養(yǎng)了。
吃法有講究
吃春餅時,每人面前最好放一只干凈的平碟子,將春餅置于其上,放上菜、卷好,拿著吃。在吃春餅的同時,還可以配些湯水來滋潤。春餅宜配綠豆稀飯或紅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湯,或其他湯類,亦無不可。
春餅卷“和菜”當然挺好,其他吃法也行??蓚渲眯┭u、醬肉、香腸等,但都要先切成絲。此外,還可炒一些熱菜用春餅卷著吃,如韭黃炒肉絲、卷心菜炒肉絲、胡蘿卜炒粉絲、干絲牛肉絲、雞絲炒筍,以及菠菜梗炒金針與木耳等……配成六樣或八樣菜均可。注意春餅、炒“和菜”及其他炒菜都要乘熱吃。
吃春餅的樂趣,還在于自己動手揭餅、抹醬、取菜、卷餅,然后放口大嚼。人們在享受春意的同時,又大飽口福,很有點返樸歸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