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三國》在國中各地熱播之際,也想湊個熱鬧,不揣淺薄寫點文字歪批三國。
自公元223年,先主劉備白帝城托孤,后主劉禪(阿斗)即位,諸葛亮建立丞相府處理軍政要務,治理蜀漢政權開始,至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歷時四十年,歷經(jīng)諸葛亮、蔣琬、費祎、姜維四位丞相。盡管諸葛亮之后,蜀漢王朝不設丞相一職,但蔣琬等三人先后任尚書令、大將軍等職,尚書令在當時是總攬一切政令,相當于丞相之職。諸葛亮等每人執(zhí)政時間有長有短,平均十年,確保了蜀漢政權于西南一隅長期延續(xù),與強大的魏、吳政權抗衡,保持了政局穩(wěn)定、社會安定。其中因素很多,如政治政局的鞏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團結,基本民眾的擁戴支持,不同民族的同心協(xié)力,對敵攻防總體戰(zhàn)略的正確,甚至敵對營壘魏國吳國的失誤等等,但是,諸葛亮等四位丞相,超凡的個人魅力,特別是廉潔自好的品格,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正是:蜀中四相皆廉潔,助蜀苦撐四十載。由于諸葛亮等四人均廉潔如玉、潔白無暇,贏得了官吏擁護、民眾愛戴。甚至一段時間里,皇帝都受到抑制,不能無節(jié)制的花天酒地。據(jù)《三國志·董允傳》記載,劉禪覺得宮中美女太少,想多選一些進宮,主管后宮的董允不同意,劉禪也只好作罷。當然,蜀漢后期,董允死后,宦官黃皓當?shù)?,劉禪還是現(xiàn)出驕奢淫逸的本相,直至亡國,這是后話?;实凵星胰绱恕肮?jié)儉自律”,大臣們自然就得更為收斂,老百姓雖然被連年北伐折騰得苦不堪言,但也無話可說。執(zhí)政者廉潔,還彌補了其它方面的嚴重缺陷。應該說,除諸葛亮外的三人,缺陷相當明顯,蔣琬、費祎基本上沒有帶兵打過仗,更談不上打勝仗了,姜維強于軍事而內(nèi)政就差得更多了。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們的威信和形象,照樣贏得了官民的信任和擁護。整個蜀國基本上官民一致,以匡復漢室為己任,以超小財力、物力、人力苦苦支撐著,竟然長達近半個世紀。
從這一特殊視角,審視這段歷史現(xiàn)象,對于今天加強我們執(zhí)政黨的廉政建設,我認為還是有所益處的。
先說說諸葛亮。由于諸葛亮受到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被尊為封建道德的楷模,也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其中自身廉潔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這用不著多費筆墨,因為諸葛亮的名氣太大,哪個國人都能說出其二三事,他的高風亮節(jié),已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我在這里只需點點《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一段文字即可。傳記中說(筆者譯成白話文):“諸葛亮曾向后主劉禪上表稱:‘我在成都家中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供給子弟的衣食所需,還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職,沒有其它花費,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的,所以不再經(jīng)營別的生計,積蓄私產(chǎn)。到我死的時候,一定不讓家中或外地有多余的財產(chǎn),以免辜負陛下的厚待?!鹊街T葛亮死時,情況與他所說的完全一樣?!奔又T葛亮精于治國理民之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開誠心、布公道的政風,賞罰嚴明、執(zhí)法如山的作風,使得蜀國境內(nèi)的人,對他又敬服又愛戴。陳壽在《諸葛亮傳》中飽含深情地寫道(筆者譯成白話文):“以至諸葛亮病逝后,百姓們懷念他,把他的事跡作為談話的資料。直到今天梁、益兩州的百姓贊嘆敘說諸葛亮的話,仍然時時在耳旁回響。即使前人以《甘棠》詩詠誦召公,鄭國人歌頌子產(chǎn),也不能與當今的情況相提并論。孟軻說過:‘以寬松的辦法來役使百姓,百姓縱然再勞苦也不會埋怨,為保證百姓生存而誅殺人,人即使被殺也沒有怨恨?!媸沁@個樣子??!”有這樣的廉相能臣,蜀國雖然弱小,在當時卻足以讓魏、吳兩國不敢輕舉妄動,且牢牢掌握主動,對中原攻防自如,國家自然能穩(wěn)如泰山。
其次說說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他從公元234年執(zhí)掌蜀漢尚書令,到246年去世,前后12年,比諸葛亮執(zhí)政時間還多一年?!度龂尽なY琬傳》對他如何廉潔沒有講,但對他的突出長處是處理政事以大局為重,而不追求表面形式,待人虛懷若谷不計較個人恩怨,卻反映得淋漓盡致。諸葛亮新亡,蜀國剛剛失去元帥,上下的官吏都危急恐懼。蔣琬才能品德出眾,處于比同僚們更為重要的位置,他既無愁容,也無喜色,神情專一,舉動自如,與平常完全一樣,因此,他漸漸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敬佩,很快安定了人心,挽救了蜀漢王朝的一場危機。執(zhí)政中有個別大臣對他不恭、甚至說他無能,他既不生氣也不追究,“宰相肚里能撐船”。如官吏楊敏誹謗蔣琬做事糊涂,實在不如前人。有人把此話報告蔣琬,請求追究此事處理楊敏。蔣琬說(筆者譯成白話文): “我確實不如前人,沒什么可追究的。”后來楊敏因別的事情獲罪,被關押在獄中,大家都擔心他會被處死??墒鞘Y琬卻絲毫不計較個人的親疏恩怨,公正處理,使楊敏免獲重罪。政治上“承諸葛之成規(guī),因循而不革”維持了政局的安定;軍事上轉攻為守,獲得了難得的發(fā)展時機,保存了蜀漢國力;并且逐漸讓渡一部分權力,給諸葛亮指定的另外一位接班人費祎,使后來蔣、費之間的權力交接自然穩(wěn)妥,保持了蜀漢政權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可以說,蜀漢政權長期得以延續(xù),蔣琬承上啟下之功不可沒,這其中他個人的愛憎符合道義,魅力凝聚人心,是個重要因素。
再來說說費祎。他與蔣琬和后來的姜維一樣,都是在諸葛亮不斷關注和精心培養(yǎng)下,脫穎而出并嶄露頭角的。據(jù)《三國志·費祎傳》載,諸葛亮南征回成都,百官于城外數(shù)十里迎接,年齡、職位大都在費祎之上,而諸葛亮特命費祎一人與自己同車同載進城,費祎身價由此大增,從此百官對其都不敢小視。以后,諸葛亮又屢次派他出使東吳,不僅出色完成任務,還贏得孫權“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的美溢。對于他的廉潔,交代得更是清清楚楚,“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也就是說,他和家人是很簡樸的,甚至他的家人走在路上和其他人都沒什么區(qū)別。蔣琬后期,費與其聯(lián)合執(zhí)政幾年,費獨撐朝政7年,是四相中年頭最少的。公元253年初,費祎與全體高級將領舉行元旦聚會,費飲酒至醉,被魏國投降的官吏郭修當場殺死。后人虞喜曾寫到:費祎性情溫和,平易近人,對人從不猜忌,竟被降將郭修刺死,優(yōu)點是廉潔簡樸,禍端也由于過于簡樸而疏于防范,從他的優(yōu)點產(chǎn)生出缺點來。費祎執(zhí)政與蔣琬,在方式方法、政績成效上沒有什么兩樣,可以說繼續(xù)保持了蜀國的穩(wěn)定。
最后說說姜維。姜維原為魏將,諸葛亮初次北伐時收于帳下。諸葛亮特別賞識姜維,稱其忠誠、勤奮于國家大業(yè),考慮問題周全??煞Q得上是涼州的高明之士。對其予以特殊培養(yǎng),讓他訓練軍隊,引他朝見皇上,迅速委以重任,很快就成為諸葛亮的軍事接班人。在蔣琬、費祎執(zhí)政時期,軍事方面也主要依靠姜維,費祎死后姜維更是軍政一身兼,直至蜀亡,執(zhí)政長達十年。雖然他九伐中原又未建立功名,軍人中對他有些怨恨情緒,但因為他一生志在滅魏興蜀,直到鄧艾打進成都,劉禪已經(jīng)投降,還詐降鐘會以求消滅鐘會,達到復興蜀國目的,結果事敗身亡,一直受到人們的稱頌。后人稱其“一顆赤心,千年栩栩如生”。晉朝孫盛在蜀亡國83年之后,到蜀故地訪問父老,發(fā)現(xiàn)人民至今仍為姜維未能如愿以償誅殺鐘會、復興蜀國而悲傷惋惜。這與他一生清廉有直接關系?!督S傳》稱,姜身負上將重任,位在文武百官之上,可是住宅簡陋,除了薪俸外,家無余財,只有正妻,沒有姬妾,平常日子,也沒有聲色犬馬的娛樂,衣服僅僅夠穿,車馬僅僅夠用,飲食十分節(jié)制,既不奢侈,也不寒酸,政府發(fā)給的生活費用,隨到隨用。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為了要諷勸貪污,砥礪世風,故意抑制自己的欲望,而是出自內(nèi)心,認為這樣已經(jīng)滿足,不需多求。像姜維這樣的好學不倦,清廉樸素,自是一代表率。正因為如此,姜維在極其困難情況下,沒有蔣、費這樣出類拔萃的官員支持和協(xié)助,對小小宦官黃皓制裁起來都無能為力,甚至打仗失利后,連成都也不敢回去,只能駐防在沓中,名為屯墾,實為避禍,卻仍能得到民眾擁護和支持,維持蜀漢政權十多年,實屬不易。蜀國亡國非其它原因,而是斗不過強敵,后世有人歸咎于姜維,說他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這是不公平的。
蜀中四相為什么都廉潔,我以為有四個原因:一是諸葛亮帶了好頭。對于蜀國,劉備之后,政局走向何方,諸葛亮起著決定性作用。他鞠躬盡瘁,事必親躬,清廉儉樸,“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他無懈可擊的政治才能、為政之道,令蜀國人頂禮膜拜,其接班人照著學都學不好,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諸葛亮用人標準嚴格,近乎苛刻。不僅忠誠,還得有能力和水平,人品要出眾,謙虛謹慎、廉潔公道、虛懷若谷等。魏延縱有天大本事,但“腦有反骨”,人品不端,是不會被重用的。蔣琬、費祎都是諸葛亮親點的接班人,在出師表中,都受到過盛贊:是善良誠實、忠貞純正的人,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沒有廉潔的品格,不可能得到這等贊譽。姜維更從二十幾歲跟隨諸葛亮,完全按照諸葛亮的成才標準成長起來的,廉潔當然在其素質(zhì)之中。三是蜀國特殊的國情所決定。國家小且貧窮、地處偏僻、人口少民族多、財力物力極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統(tǒng)治者想不廉潔都可能做不到,因為沒有豐富的物資基礎,供他們奢侈腐化。這是導致四相皆廉潔的客觀因素。四是蜀國的核心任務與核心利益所決定。蜀國從它建立的那天起,就以討滅漢賊、匡扶漢室為己任,天天備戰(zhàn),連年打仗,一直處在戰(zhàn)爭狀態(tài)。先是征討平撫南方孟獲,其后就是諸葛亮六次歧山,姜維九伐中原,幾乎每兩年多就必打一大仗??梢韵胂螅嗣癯惺苤啻蟮耐纯?,兒子犧牲,糧食上繳,戰(zhàn)端一開又惦念無比。四位丞相兼負國家大任,又要親自出馬帶兵打仗,對人民疾苦感同身受,無論是否有廉潔品格,對自己都要有所克制,這是履職所須含糊不得,不然誰還會替你賣命。遠不像和平年代,物資豐富,不需百姓賣命,但官與民的距離卻越拉越大,位高者搞起腐敗,也就無所顧忌。
以上四條,雖然淺薄,但卻值得回味,古今同理,應當引起政壇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