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安納德 賤民 意識流 詩化現(xiàn)實主義
摘 要:印度英語文學的奠基人是穆克·拉伊·安納德,安納德的代表作是以賤民為主人公的《不可接觸的人》。本文首先從賤民問題的社會政治意義著手,指出作品的主題開拓之功;然后分析作家怎樣通過該作品向印度輸入意識流手法的,并且說明他為什么要推出和倡導詩化現(xiàn)實主義。
近年來,置身于后殖民文學研究熱潮的大陸學界,對并不十分印度的拉什迪和奈保爾給予了超出印度的關(guān)注,這不禁使我想到一個早已介紹進來、不幸又早已被忘卻的印度作家穆克·拉伊·安納德(M.R.Anand,1905-2004)和他的作品《不可接觸的人》{1}。
安納德生長于印度,本科畢業(yè)后留學英國,1945年回歸。一生涉足多種領(lǐng)域,但是主要從事創(chuàng)作和研究藝術(shù)理論。參與組建全印進步作家協(xié)會,先后擔任主席和副主席{2};組織和率團參加了歷屆亞非作家會議。發(fā)表著作50種以上,其中半數(shù)為創(chuàng)作。1966年當選語言文學院主席;1967年獲小蓮花獎,1972年獲印度文學獎。{3}我國先后翻譯出版了他的五六部作品,他可能是除泰戈爾和普列姆昌德之外,介紹得最多的印度作家。在安納德留學和步入文壇的年代,西方資本主義陷入了空前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從而出現(xiàn)了社會主義思潮高漲的局面。受其影響,安納德也參加了工人運動,變成了馬克思主義作家。
在四分五裂的印度,影響最大的是印度教。早在三千多年前,其古老的教義就建立了不是階級、卻勝似階級的種姓制度。首先,它把人分為可以轉(zhuǎn)生和不可以轉(zhuǎn)生兩大族類??赊D(zhuǎn)生族的又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此外還有沒有種姓的賤民。賤民又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同時還嚴格禁止他們接觸有種姓的人,總數(shù)約占印度人口的八分之一。{4}與階級相比,種姓制度更為保守,有繼承性和難于變更的特點。在后來漫長的歷史中,它又不斷分蘗,衍生出上萬個亞種姓,造成了社會的嚴重分裂和極度封閉。{5}它的存在是印度屢遭異族侵略和統(tǒng)治、并且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要結(jié)束殖民統(tǒng)治,內(nèi)部必須團結(jié);要團結(jié),必須掃除種姓障礙;要掃除種姓障礙,必須觸及賤民問題。然而,傳統(tǒng)文學是高等種姓的文學,即便是經(jīng)過了泰戈爾、查特吉和普列姆昌德之后,賤民仍然被排除在文學的大門之外。
于是安納德站了出來,挑戰(zhàn)并且顛覆了傳統(tǒng),把歷來被認為是最骯臟、最卑賤的賤民請進了文學的殿堂。小說以托名納加爾的阿姆利則為場景,圍繞巴克哈一天的活動,揭示了他和家人一生中經(jīng)歷的苦難。他的先世務農(nóng),失去土地后進城掃地,遂淪為賤民中的最卑賤者。父親雖然身居全城清道夫頭兒之尊,一家人卻不得不擠在臭水溝旁邊的一間只有一張床的土坯屋里,靠吃挨家挨戶討來的殘湯剩菜過活。沾老爺子的光,巴克哈跟堂叔在軍營里打了幾年雜,穿著撿來的洋裝洋鞋,自以為比賤民兄弟們還高出一頭。然而,18歲的他每天得在人們的埋怨和咒罵聲中至少清掃兩次廁所。使人感到氣惱的是,作為不可接觸者,人生的每時每刻都受到社會的限制:第一,無權(quán)直接從公用水井里打水,得等有種姓者到來后,求其把水打出來賜予自己;第二,買東西的時候,不得把錢直接遞到有種姓者手里,也不得從他們手里接錢;第三、走在街上,為了避免晦氣沖犯路人,得不斷地吆喝提醒。經(jīng)書上說他們可以污染69碼以內(nèi)的一切,所以包括診所和廟宇在內(nèi)的公共場所對他們都是關(guān)閉的。不用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巴克哈的一天就是屈辱的一天。早上還沒醒,上廁所的人就罵開了;干了活回家,連水都沒有喝的,因為妹妹莎喜妮沒有等到有權(quán)打水的人;替父親去掃廟,過街的時候有一陣忘了喊話,被人撞到了,招來眾人唾罵和圍觀;好意送被砸傷的阿夏回家,小孩的媽媽卻怒聲說他不僅打了自己的兒子,還把屋子弄臟了。和尚招巴克哈的妹妹去廟里掃地,企圖奸污她,莎喜妮不從,叫了起來,前者反倒推說自己被污染了,把她轟出廟門完事。不管到哪里,倒霉的總是賤民。
除了巴克哈及其家人的苦難,作者還揭露了社會的分裂狀況。由于亞種姓的存在,賤民內(nèi)部也等級森嚴:巴克哈之上有皮革匠的兒子,再上還有洗衣匠的兒子。他們平常是好朋友,但是到了關(guān)鍵時刻就會抬出種姓來;在井邊,洗衣婦高拿寶拈酸吃醋,無事生非地百般凌辱莎喜妮,姑娘則不敢還嘴;巴克哈找朋友玩只能站在外面喊,連門檻都不能踏;當查朗的姐姐出嫁時,到場祝賀的也只是一幫洗衣服的親戚朋友。這些細節(jié)描寫不僅揭示了賤民內(nèi)部的次種姓機理,還影射了各個種姓內(nèi)部的次種姓機理,從而藝術(shù)地剝離出經(jīng)過長期沉積、層層分離的印度教社會的巨大剖面。對種姓習以為常的印度教民眾對別的族類是什么態(tài)度呢?小說的第30頁里有句話說:“在印度教教徒眼里,穆斯林都是賤民?!庇纱丝梢娪《鹊拿褡尻P(guān)系。
然而,20世紀的印度畢竟與過去不同,所以安納德也寫到了巴克哈的覺醒。故事的開頭就說:“英國兵把他當人待,他也就認為自己比外面的賤民兄弟高出一等?!本o接著,在說到他模仿西方人衣著而遭到父親責罵時又說:“可是巴克哈是現(xiàn)代印度的孩子。”盡管艱難困苦,他還想讀書,甚至不惜用僅有的幾個銅板去向上學的孩子買課。因為有現(xiàn)代意識,看到電磨,他就情不自禁地拿它與石磨作比,并且聯(lián)想到面粉的好壞。南亞的分裂既是英國開發(fā)印度的障礙,又是其盟友,所以他們雖然不喜歡種姓制度,但是任其自然,并不加以干涉。但是,殖民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把資本主義的社會關(guān)系呈現(xiàn)在土著面前,從而播撒了現(xiàn)代進步的種子。這就是馬克思殖民主義雙重使命說揭示的真理。{6}對于自己的地位,父親接受了命定說,逆來順受,而巴克哈時而認命,時而有所懷疑,想知道為什么。這無疑是西方改造印度的結(jié)果。正因為這樣,他才對自己的命運進行思索,開始懷疑和希望改變它,從而面對三種可能的前景:皈依上帝、追隨甘地主義、融入工業(yè)化的洪流。對于它們,巴克哈似乎傾向后者,從而最終與宗教和歷史倒退的選擇決裂??上?,論者雖然大多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對安納德的影響,但是沒有充分認識到這種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除了思想價值,作為印度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不可接觸的人》在藝術(shù)上也可圈可點。作為布盧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成員,安納德熟諳西方20世紀初的一切文學試驗,認識喬伊斯。曾坦言自己寫作時采用了《尤利西斯》的三個基本技巧:高度濃縮時間;反復重現(xiàn)主人公的思想活動;不追求故事的完整。{7}不過,安納德學習喬伊斯,并非僅僅為了引進一種手法,而是有主題方面的考慮。首先,一個人的一天是作家對千千萬萬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的高度濃縮。其次,通過反復使用內(nèi)心獨白,他不僅顯示了不可接觸者也是為人,而且與婆羅門一樣,是有思想的人。歷史上,承擔長篇故事任務史詩通常以喜劇收場。接受西方影響后,印度小說才有悲劇性的結(jié)尾?!恫豢山佑|的人》雖然深刻地揭示了賤民的苦難,但是并非悲劇,而是有一個開放的結(jié)尾,暗示賤民問題的暫時不可解,是問題小說的創(chuàng)制。
問題小說雖好,卻容易跌入以理害情的陷阱。福斯特認為,安納德的作品達到了“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真實無誤”{8}的程度。在當時,安納德充分利用了新穎題材的材料,細致描寫了骯臟的環(huán)境,人們漫不經(jīng)心的生活習慣,以及上等人對賤民的挑剔態(tài)度等等。至于球場事件,則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他本人就是被砸傷的小孩,媽媽就是對巴克哈以怨報德的太太。{9}這樣,借當?shù)亓餍械那髑?,牽出一個叫人感嘆不已的故事。因此,小說是當之無愧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值得注意的是,安納德并沒有把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貫徹到底,而是在結(jié)尾處轉(zhuǎn)向浪漫主義。如何解釋?首先,浪漫主義是印度文學的基本精神,史詩總是有一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安納德不想與民族傳統(tǒng)背道而馳;其次,由于印度的落后,作為社會主義者的安納德不得不去協(xié)助資產(chǎn)階級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務,內(nèi)心是矛盾和痛苦的。兩種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促使他開發(fā)出一種自稱為詩化現(xiàn)實主義(poetic realism)的寫法。為此他做過反復的說明和解釋。從其較早的言論看,詩化現(xiàn)實主義是在現(xiàn)實主義中加入了理想和浪漫想象的成分的表現(xiàn)手法。{10}對于安納德的詩化現(xiàn)實主義,有的認為是敗筆,有的認為是創(chuàng)格。由于篇幅關(guān)系,這里就不討論。
需要一提的是,從某種程度上看,《不可接觸的人》是安納德和甘地的共同創(chuàng)作。早在1929年,經(jīng)受了多次投稿失利之后,安納德讀到甘地對賤民問題的關(guān)注,便抱著書稿回國去拜見他。聽了介紹后,甘地問他為什么不寫小冊子,向世人直截了當?shù)亟沂灸切┍环Q為賤民的神的子民的苦難呢。他回答說:“那是您的任務,而我的任務是講故事?!彪S后,安納德在甘地身邊住了三個月,體驗生活,改稿,抽空讀給圣雄聽。在聽讀和商討的過程中,甘地隨時提出建議,致使他刪掉了草稿中的一百多頁,甘地還建議對話要盡量用直譯來表現(xiàn)人物母語的特點。{11}后來出版的著作表明,它不僅是反映賤民問題的開山之作,而且是民族英語文學的樣板。由此可見在社會變革時期,文學與政治密切的關(guān)系。小說發(fā)表后,立即受到好評,先后被譯成9種印度文字和20多種外國文字,共售出了100多萬冊。{12}從此以后,安納德就把主要精力放到創(chuàng)作上。
“孟加拉語、印地語、英語文學的創(chuàng)作指引著20世紀印度文學的運行軌道。”{13}作為英語文學民族化的開路先鋒,安納德從社會最底層的八分之一寫起,從而用筆攪動了整個印度的社會關(guān)系,推動了思想的革命,呼應了民族解放的偉大斗爭。他與幾乎同時出現(xiàn)的納拉揚(R.K.Narayan)和拉奧(Raja Rao)一道,構(gòu)成了史稱的三大家,為印度英語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對于這個德藝雙馨的偉大作家,我們不應忘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亞非拉英語文學引論》的前期成果;項目批準號:06TA75047-99005
作者簡介:顏治強,湖州師范學院英語系教授;主張在東方的名義下將產(chǎn)生于亞洲、非洲、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列島的英語文學單列,研究其生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
①MulkRajAnand,Untouchable.我國有王科一的譯本《不可接觸的賤民》,1954年版,上海平民出版社出版,不少老圖書館有收藏。
②CarloCoppola,TheAll-IndiaProgressiveWriters’Association:TheEarlyPhases,inMarxistInfluenceandSouthAsianLiterature,CarloCoppolaedit.,Delhi:Chan
akyaPublications,1988,pp.1-44.
③BasavarajNaikar,MulkRajAnand,inPierPaolaPiciuccoed.,ACompaniontoIndianFictioninEnglish,NewDelhi:AtlanticPublishersandDistributors,2004,pp.32-41
④Robertson,R.T.1975.“‘Untouchable’AsanArchetypalNovel”,inWorldLiteratureWritteninEnglish[J].Vol.14,No.2;quotedfromGunton,S.R.andJ.C.S.Stine,1983,eds.ContemporaryLiteraryCriticism[M].Vol.23,Detroit:GaleResearch CompanyBookTower,p.20.
⑤尚會鵬:《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頁-第71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7頁。
⑦Anand,M.R.1968.“TheStoryofMyExperimentwitha WhiteLie”,inNaik,M.K.,S.K.DesaiG.S.Amureds.,CriticalEssaysonIndianWritinginEnglish[C].Dharwar: KarnatakUniversity,p.19.
⑧E.M.Forster,Preface,inMulkRajAnand,Untouchable, Bombay: Kutub-Popular,V.——無年代信息。
⑨MulkRAjAnand, SevenSummers,Londonetc.:HutchinsonCo.LTD.,pp.153-5.
⑩M.R.Anand,ApologyforHeroism:AnEssayinSearchofFaith,London:LindsayDrummond,1946,p.79,86.
{11}Anand,M.R.1992.“OnetheGenesisofUntouchable”[A].inDhawan,R.K.ed.TheNovelsofMulkRajAnand[C]. NewDelhi:Prestige,pp.10-11.
{12}王槐庭:“譯者前記”,安納德著,《村莊》,王槐庭譯,1983年版,上海譯文出版社,III。
{13}石海峻:《20世紀印度文學史》,青島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
(責任編輯:水 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