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我們要對高等教育的主題進行權威性的研究,首先需要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征作出一個清楚的說明,需要對正在興起的一代人作出正確的判斷。
溫和的改革精神
2.毫無疑問,能夠從幾乎不可能的、艱難遙遠的、微乎其微的希望中激起熱情,這是人類力量的生命源泉之一。至于另外在信心熏陶下形成的一種熱情,并不是很名副其實,因為這種熱情從一開始就確信最終會取得成功。
3.口頭上說或者只是想到要決心干某事這是容易的,但要做到真正含義上的下決心是很難的。
這里指的是要對所有必須成為中間過程的事情有決心。首先,它意味著我們自己要具有能夠擔負起這項事業(yè)的必備素質。因為,缺乏這種必要條件,那就不是真正含義上的下決心,只不過是一廂情愿而已。結果,你只是對一種信念浮想聯(lián)翩,使自己漸漸處于一種滿足感官的激動與興奮之中,并在這種朦朦朧朧、極度高漲的熱情中耗費自己的力量?!?,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激情特征在于它能夠尋求與較冷靜的優(yōu)勢因素之間的統(tǒng)一結合,并趨于完善。它容納反省性的批評,而同時又不會喪失創(chuàng)造性力量。這種火焰般的熱情始終處于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意志的支持之中。
基本問題
4.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局限于糾正弊端,而且改革的主要特點也不能只局限于此。改革總是能創(chuàng)造新的方法,因而弊端總是次要的。
1.可是,我們的許多研究者首先所做的是了解政府的政策、研究的“熱點問題”,或熱衷于介紹國外的理論和經(jīng)驗。而對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傾注關懷的人卻很少。
2.熱情是人類的偉大的生命力之一,熱情的力量是理智的力量不可替代的。但只有當人同時具有理智的力量時,熱情的火焰才不會因奮斗的艱難和希望的渺茫而熄滅。也只有當人同時具有理智的力量時,熱情才不會因政治家的煽動而轉變?yōu)榧w的狂熱。
抱著一定能實現(xiàn)的必勝的信心去實現(xiàn)艱難遙遠、甚至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是自欺欺人。而這樣的熱情一旦被激起,就會自欺到底,欺人到底,直至自取滅亡。因為只有欺騙才能掩蓋不切實際的理想和嚴峻的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矛盾。
3.僅僅出于某種信念的改革必定是激進式的、革命式的。因為理想的實現(xiàn)有許許多多中間的過程,有許許多多復雜的問題需要解決。當實際上缺乏解決問題的必備素質時,信念需要浮想聯(lián)翩的幻覺來維持,需要極度高漲的熱情來支撐,直至生命的力量耗費殆盡。
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改革必定是溫和的、漸進的改革。它尋求與各種力量之間的平衡,能容納各種反省性的批評。只有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有足夠的信心這樣做。缺乏內(nèi)在創(chuàng)造力的人必然要依賴外在的力量消滅其他的“優(yōu)勢因素”和批評的聲音以維持虛弱的自我存在。
4.沒有“鼎新”,“革故”只能制造出一片廢墟。創(chuàng)新是艱難的,砸爛一個舊世界并不必然能建設一個新世界。
5.我們并不是要對我們通過觀察鄰國的改革模式來了解自己的做法提出批評;相反,這樣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觀察、了解并不能說明我們不作努力就可以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滦e國的做法也會犯下致命的錯誤,因為在仿效的過程中,我們回避了為試圖解決問題所作的種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從而不能從中認識到借用別國方法解決問題的真正的本質,也無法認識到其中的局限和缺陷等。
6.歷史的創(chuàng)造,無論是在科學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都源自某種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tài),或者說是“時代精神”。這種精神狀態(tài)會發(fā)生間歇性的變化,一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形成一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人們只有待思想和價值觀形成后才可效仿。換言之,足有等到前面的一代人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之后才行。因此,當前面的一代人正在衰退,新的一代人已在實施改革、開始賦予政體一種新的精神的時候,才可采納其思想原理。每一代人需經(jīng)十幾年的奮斗才能確立自己的思想,而要對這些思想進行歸納綜合還需要十幾年——對于愛效仿他人、缺乏真實自我意識的民族來說不可避免地就成了年代錯置式的人物了。
7.與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xiàn)代的大學已把專業(yè)教育這顆大學惟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現(xiàn)代大學已幾乎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
這樣的變更顯然是有害的,如今的歐洲正在自食惡果。造成目前歐洲形勢動蕩的原因,事實上是由于普通的英國人、普通的法國人和普通的德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但是這種新的野蠻人畢竟都是專業(yè)人員,要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識,可同時又更沒有文化修養(yǎng),如一些工程師、內(nèi)科醫(yī)生、律師、科學家等。
造成這種始料未及的野蠻無知現(xiàn)象,以及這種極端悲劇性時代錯位癥狀的過失,責任主要在于世界各國19世紀自命不凡的大學身上?!髮W造成的過失是無法通過其向科學提供大量出色的無懈可擊的服務所能補償?shù)?。別讓我們成為受科學操縱的傀儡,因為即使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偉大的杰作,它畢竟也是因為有了人類生命活動才成為可能。違背人類生活基本條件的犯罪是不能通過科學來彌補的。
5.改革的本質的力量是創(chuàng)造的力量。他國的成功是他國所創(chuàng)造的成功,簡單的仿效必然會因為不具備同樣的創(chuàng)造力而犯下致命的錯誤。從堅船利炮到最激進的主義我們都曾仿效過,結果是犯下了一個比一個更致命的錯誤。
研究歷史,學習他國,是為了獲得一種智慧,而不是要獲得一種方法或經(jīng)驗?;氐街袊默F(xiàn)實問題中來,運用我們所獲得的智慧,研究這些問題,作出我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問題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解決。
6.“年代錯置式的人物”,一個多么悲壯的詞!其實,兩個“十幾年”加在一起不超過四十年。從洋務運動到現(xiàn)在,一個半世紀了,我們完全有足夠的時間確立起自己的思想,并將一代人的新思想綜合為我們的“時代精神”,然而,接連幾代人都悲劇性地成了“愛效仿他人、缺乏真實自我意識”的“年代錯置式的人物”。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精英們并不真正屬于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他們屬于一個虛無飄渺的未來。在前一代人還沒有完成他們使命的時候,“年代錯置式的人物”以未來的理想、他國的繁華、對比之下(或依據(jù)某種理論推導出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黑暗所鼓動起來的激情摧毀了傳統(tǒng)的思想和價值體系。當他們從虛幻的空中樓閣重重摔下時,現(xiàn)實的世界已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廢墟。而且接踵而至的又是一些新的“年代錯置式的人物”,他們效仿的是一些更新的他國思想。幾經(jīng)摔打之后,我們不再有屬于自己的思想,連同歷史也被徹底地割斷。然而,不管是憑理性還是憑良心,我們都不能把這些“年代錯置式的人物”說成是歷史的罪人,他們僅僅是英雄主義的悲劇人物。
7.“新的野蠻人”,一個更加悲壯的詞!如果說我們還有理由將“英雄主義”的光環(huán)加在“年代錯置式的人物”的頭上,那么,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和詞藻來美化那些“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識,可同時又更沒有文化修養(yǎng)”的專業(yè)化的“新的野蠻人”。正當我們以極大的熱情迎接“賽先生”,并以“賽先生”的名義摧毀地球上惟一延續(xù)了五千多年的、并對歐洲的近代啟蒙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中國古代文明的時候。歐洲人正在持續(xù)不斷地反思19世紀以來的“惟科學主義”所帶來的文化災難。所以,中國的精英們是“雙重年代錯置式的人物”,對于他們所生活的國家來說。他們是“年代錯置式的人物”,對于他們所效仿的國家來說,他們也是“年代錯置式的人物”。
8.在大學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學,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核心思想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也必須是大學駕凌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經(jīng)濟原理
9.人類從事和熱衷于教育是基于一個簡單明了、毫無浪漫色彩的原因:人類為了能夠滿懷信心、自由自在和卓有成效地生活必須知道很多事情,但兒童和青年的學習能力都非常有限,這就是原因所在。
缺乏學習能力是教育的基本原理。由于學習者不會學習,就必須要為教學做好恰如其分的準備。
10.如今,文化和技術財富之豐富大大超過以前,以至于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威脅,因為任何一代人都覺得要吸收如此繁多的文化和技術財富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務之急是把我們的教育學、教育方法和機構建立在一條簡明的原理之上:兒童或青年學生無法學習和掌握所有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掌握的知識——教育的經(jīng)濟原理。
11.高等教育機構必須以學生為基礎,而不是以教師或知識為基礎?!瓕W生具有兩方面的特點:首先,他是學習能力有一定限度的人;其次,他為了生存必需掌握知識。
我們該如何確定構成主干或最低限度部分的課程體系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復雜的知識體系進行考察:
(1) 我們必須弄清楚哪些東西是學生將來的生活必不可少的。
(2) 這些內(nèi)容還必須再作進一步的縮減,以達到學生能夠真正學會和理解的程度。
大學的基本功能:大學、專業(yè)和科學
12.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大學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的組成部分,普通人應該接受高等教育。
(2) 首先應該把普通人培養(yǎng)成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使他們達到時代標準所要求的高度。由此可以認為,大學的基本功能是教授重要的文化學科,即:
①世界的自然體系(物理學);
②有機體的基本主題(生物學);
③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歷史學);
8.二戰(zhàn)以后,歐美國家的大學如奧爾特加等人所希望的那樣,將文化教學確定為駕凌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而我們則將“優(yōu)先發(fā)展理工科”確立為大學教育的基本原則。
9.什么東西匱乏就有生產(chǎn)和買賣什么東西的經(jīng)濟活動。
教育活動之所以會發(fā)生,是因為兒童和青少年不僅缺乏文化知識,而且缺乏學習能力。
10.奧爾特加作本次演講時,“知識爆炸”才初露端倪。當人們在為知識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歡呼的時候,奧爾特加看到的是知識的急速增長給人類所帶來的“災難性的威脅”。一個時代如果沒有哲學家,世人將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在歐美,由于有了先見之明,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通過“學科結構運動”和“通識教育”,大學成功地避免了這樣的災難。
在中國,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才突然接觸到“知識爆炸”和“新技術革命”的概念。引起兩三年的熱切關注和討論后,“慎言知識爆炸”為這場討論畫上了句號。教育如何應對知識急速增長的問題還沒有被提出,就隨著這場討論的結束消失了。
11.這是作者立論的基礎。從以下的論述可以得知:文化和專業(yè)知識是學生將來的生活必不可少的;科學研究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并非必須,但學習文化和專業(yè)知識又離不開科學研究;綜合化既能縮減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整體地理解世界。這里面已蘊涵了重要的通識教育思想。
12.對于這幾個結論作如下說明:
(1) 普通人應該接受高等教育,但接受大學教育的只是其中智力超群的一小部分。
(2) 首先應該把普通人培養(yǎng)成為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然后才是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專業(yè)人員。文化是第一位的,專業(yè)是第二位的。
(3) 物理學和生物學都屬于普通人應該掌握的文化學科。作為文化學科的物理學和生物學是指關于世界的自然體系和有機體的基本主題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說就是自然哲學的知識。為了學習這些知識,數(shù)學也是必需的。
(4) 文學藝術不包括在其中并不奇怪。西方的理性主義者認為大學是培育理智的地方,學科知識才是最適合的課程內(nèi)容。文學藝術是表達情感
④社會生活的結構和功能(社會學);
⑤一般概念的體系(哲學)。
(3)必須把普通人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員。
(4)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可以說明為什么普通人必須或應該成為科學家。既然這樣,就可以得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推論: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例如科學研究,對于大學的基本功能而言,在其任何直接的功能組成部分中未占有任何位置,它是某種獨立存在的東西。
13.科學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追求和成就之一,其崇高程度要勝過作為一個教育機構的大學本身,因為科學就是創(chuàng)造。而教學只是旨在傳播和吸收已創(chuàng)造的東西,引導學習者去吸收已創(chuàng)造的東西。科學的發(fā)展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它的發(fā)展必定是一個極其微妙的過程。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科學把普通人排斥在外,它所涉及的是一種非常少見、與人類一般常規(guī)活動相距遙遠的行為,科學家就像是現(xiàn)代修道士。
即使科學是人類最崇高的追求之一,它也不是惟一的,因為生活中還有許多同樣高尚的追求,犧牲那些同樣高尚的追求而把人類的一切都獻給科學,這樣做是沒有道理的。
“探索性研究”在大學里占主導地位、支配地位的發(fā)展趨勢所帶來的后果,一直是災難性的。它忽視了一項最最重要的內(nèi)容:文化,它轉移了對如何最有效地培養(yǎng)未來專業(yè)人才這個問題的注意。
文化和科學
14.文化是每個時代固有的生命體系;不過更好的提法是,文化是時代賴以生存的思想體系。事實上,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始終根據(jù)構成其生活方式真正基礎的某些明確的思想而生存著。我把這些思想稱為“生命性的”,意思是指,那些指導一個時代社會生命活動的思想簡直就是我們各種積極、主動的信念的集合,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和我們同屬人類的人而言的;而信念則又是針對事物價值的級系而言的——哪些應該更受到尊重,哪些不應該受到尊重。
任何一個時代都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信仰體系,而有些只是其他時代的遺留物。但是,總是有一種最新的思想體系存在,一種賦有時代特征的思想體系,它代表著時代的最高境界和層次,這種體系就是時代文化。的,并不適合大學生學習。在這個問題上,宋明理學家有相似的觀點。
(5) 奧爾特加是學生本位論者,因而認為科學研究并非大學的基本功能。這種觀點當然會讓社會本位和學科本位論者瞠目結舌。
13.將科學研究排除在大學的基本功能之外并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太重要;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因為它太好。它重要得連大學生也承受不起,好得連大學生也不可企及。夫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因材施教是對教育對象的人道關懷。要求學生達到他們無法達到的目標是對學生的摧殘。
反對者可能會說,如果不把科學研究確立為大學的基本功能,那些高智商的、適合做科學研究的大學生不是會變得平庸嗎?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夫子日:“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如果一個高智商的人僅僅因為大學沒有把科學研究確立為基本功能就變得平庸,那么,他的高智商是值得懷疑的。
奧爾特加對“探索性研究”占據(jù)大學的主導地位憂心忡忡,是因為他親身經(jīng)歷過一連串的災難性事件,并對身邊的“新的野蠻人”痛切于心。一戰(zhàn)以后,他寫了《群眾的反抗》,二戰(zhàn)以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本書,關注的是同一個問題:科技時代的文化危機。
14.文化是“生命性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思想體系,文化危機就是生存危機。
思想即系統(tǒng)化的觀念,溶入我們生命中的觀念即信念。因此,作為文化的思想體系即信仰的體系。
但信念和信仰都是從西方傳入的概念,帶有宗教的色彩。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并沒有一個西方人那樣的信仰體系,但中國文化中的某些觀念同樣是“生命性的”,它溶入人的生命,需要用生命來承擔,這些觀念就是“道義”。子日:“朝聞道.夕死可矣。”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孟子也提出,道義比生命更加重要,當生命與道義不可兼得時,要“舍生取義”?!暗馈笔侨松谋赜芍罚吨杏埂啡眨骸暗酪舱撸豢身汈щx也,可離非道?!庇秩眨骸靶薜乐^教”,教育就是要為人生修筑一條與生命相始終的康莊大道。
15.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的內(nèi)容大多來自科學,但我們經(jīng)過討論,足以表明:文化并不是科學。文化的內(nèi)容雖然是在科學的領域里形成的,但它并不屬于科學事實,而是一種生命的信念,一種賦有我們時代特征的信念。五百年前,人們把信念寄托在教會身上,文化的內(nèi)容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會。
因此,文化和專業(yè)一樣,利用科學做了同樣的事情,文化借助科學的一些必要因素解釋了我們生命存在的現(xiàn)象??茖W的大量內(nèi)容并不是文化,而屬于科學技術,反之亦然。文化需要我們對世界和人類具有一個全面的思想認識,文化不能因科學絕對精確的理論方法碰巧完結而停止不前。
科學的內(nèi)部運作與生命無關,而文化的內(nèi)部運作卻與生命有關??茖W對我們生活的迫切需要無動于衷,只專注于自己的需求。
16.有某些表面跡象和假設存在,但我們正在經(jīng)歷著一個極度“無文化”的時代??峙缕胀ㄈ藦膩矶紱]有像現(xiàn)在這樣如此地落后于時代,落后于時代的要求,文明世界也從未充斥著如此多的弄虛作假、欺詐騙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人是堅定明確地在生活中把自己置于恰當?shù)奈恢谩?/p>
17.因此,把大學“啟蒙”的基本功能歸還給大學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大學的任務在于向人類傳授時代文化的全部內(nèi)容,向人類清楚真實地展示當今個人生活必須得到闡明的巨大的世界,如果這是確鑿無疑的話。
就本人而言,我應該把文化系確立為大學乃至高等教育的核心。
18.文化系“教員”不會詳細闡述物理學,不會把它當做學生致力于物理學研究學習的一門科學。文化中的物理學指的是經(jīng)過精密推論得出的關于自然和客觀宇宙活動的思想綜合體系,因為這些思想是在迄今為止所完成的物理研究基礎上產(chǎn)生的。除此之外,這門學科還將分析、研究獲取知識的手段,因為物理學家依據(jù)獲取知識的手段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所以,有必要對物理學原理進行論述,并且還需要細致地追溯物理學原理演化的歷史過程。物理學原理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最后要素將會使學生想像出十年、一百年或一千年前人類生活所處的“世界”;經(jīng)過對比,學生將能夠意識和體會到如今我們這個“世界”的獨特之處。
15.科學是人類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的關于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運動規(guī)律和事物之間關系的知識。借助科學,我們認識勞動對象和操作規(guī)程,于是我們掌握了專業(yè)技術。借助科學,我們認識人自身以及人與周圍世界的關系,于是我們形成了對于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和如何做人的信念,從而有了文化。
但技術和文化的形成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科學。在科學還不發(fā)達之前,人類借助于經(jīng)驗發(fā)明了許許多多的技術,借助于直覺、想象、類比和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了文學藝術,形成了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這樣的技術和文化構成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這樣的技術和文化作為傳統(tǒng)仍然存在于當代文明中。在當代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技術主要依賴于科學,文化則仍然更多地需要想象、感悟和體驗。只有那些用生命感悟和體驗過的思想才是“生命性的”。
16.極度無文化的時代!其表現(xiàn)是“弄虛作假、欺詐騙人”,而且從精英到普通人概莫能外。顧炎武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币粋€時代達到了極度無文化的狀況,天下亡矣。
17.如果大學已不具備啟蒙的基本功能,也不曾擔當過啟蒙的責任,也就不存在把啟蒙的功能“歸還”給大學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應該說:首先用理性的光芒驅除大學的蒙昧,然后讓大學承擔起啟蒙的責任。
18.揣摩奧爾特加關于“文化中的物理學”的論述,我們就會明白作為文化的科學學科包括哪些內(nèi)容,它與科學學科本身有何不同。簡單說來,作為文化或通識教育內(nèi)容的科學知識指那些對將來并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同樣有教育意義的知識,包括有助于我們整體地理解自然、人和人類社會的知識、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科學手段、體現(xiàn)人類心智發(fā)展過程和人與世界關系的科學技術史。它并不包括某一學科扎實的理論基礎、獨特的研究方法、前沿熱點問題等,這些是從事這門學科研究的人必須掌握的知識。
19.將科學知識整合到“文化”這一整體中來是奧爾特加的良好愿望和救世良方。在他看來,世界的分裂、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是由科學的分化和學科之間的界限引起的?!案粜腥绺羯健辈粌H僅指行業(yè)之間難以溝通,而且指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
19.如今,在世界范圍內(nèi),知識已處于一種分散、零碎的狀態(tài)。從各方面看,我們迫切需要對知識進行一次新的整合。
因此,當務之急是發(fā)明一種方法,以能夠處理我們所擁有的知識的積累問題。人類對此再也不可能回避了。只有找到某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解決知識急速積累和增長的問題,人類最終才不會淪為知識的受害者。
必須徹底實現(xiàn)知識的綜合和系統(tǒng)化,使之能夠在“文化系科”中得到傳授。由此將會產(chǎn)生迄今為止只是當做一類異常行為而存在的一種科學創(chuàng)造能力——綜合的能力。
20.富有這種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人,與那些陷于自己研究工作的教授相比,更容易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已造成大學和科學之間混亂狀態(tài)的害處之一是教授職位的授予問題。為了跟上時代的步履,對研究人員而言,他們差不多都是差勁的教授,而且他們認為,教學工作侵占了他們在實驗室或檔案室里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
大學的“附加”功能
21.在大學里,假如文化和專業(yè)都孤立存在,而且與日益蓬勃發(fā)展的科學和各種研究沒有任何接觸,那么文化和專業(yè)無需多長時間就會被日趨嚴重的、喪失活力的經(jīng)院哲學所替代??茖W必須圍繞大學的中心部分安營扎寨?!髮W和實驗室之間有不同之處,兩者就像一個完整生理機能過程中的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器官。
由此可見,大學不同于科學,但又離不開科學。我本人應該說,“大學還具有科學的附加功能”。
凡是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似乎注定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十九世紀初,洪堡就提出了“整體性”的問題。在洪堡看來,人的完滿發(fā)展的過程經(jīng)過三個階段:由“個性”發(fā)展到“一般性”,再到“整體性”。但到上世紀70年代,英國人斯諾所看到的仍然是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分裂。奧爾特加只是不懈追求統(tǒng)一性與整體性的哲學家之一。
二元論的思維方法和條分縷析的探究方法使得客觀性的、不斷分化的科學知識難以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
20.奧爾特加希望通過評職稱的導向性手段改變教授們重科研輕教學、重狹窄領域的鉆研輕知識的綜合化和系統(tǒng)化的現(xiàn)狀。這再一次表明哲學家在解決具體問題時的幼稚性。知識的綜合化問題是一個跨世紀的難題。洪堡認為,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經(jīng)驗能豐富人的整體性。這無疑是正確的,特別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問題是傳統(tǒng)與經(jīng)驗無法與狹窄的、理論化的科學知識對接。
21.邊緣化大學的科學研究功能,將其作為服務于文化和專業(yè)的“附加功能”,也許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總之,我們必須改變科學至上的觀念,將文化的功能確立為大學的基本功能,用文化來統(tǒng)率科學和技術。
不必擔心這樣做之后會出現(xiàn)科學的衰落,這樣做只會讓科學更好地服務于人的發(fā)展。既然當今社會的文化主要來自于科學,推崇文化的大學只會更加重視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