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性莫若修身,至樂莫若讀書。
喧鬧和繁雜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碰撞,人和物的摩擦是人們?nèi)松谋匦拚n。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的多樣化給人們帶來諸多快樂和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焦慮和煩惱——心靈,時常被揉搓得疲憊不堪。我們該到哪里去找心靈的憩息地呢?
有人選擇輕歌曼舞的舞廳,有人選擇內(nèi)容繁雜的電視,有人選擇勞心費神的麻將,但我要說一方有書的天地,是我們心靈憩息的最佳樂園。
讀書之樂,得于目而富于心。古人云:書中日月長。書中有秦漢的明月,唐宋的詩詞,明清的悲歌,書將世事滄桑、人生百態(tài)濃縮于尺寸間。在有月或沒月的夜晚,去邂逅曹雪芹,去訪問羅貫中,去聆聽魯迅的教誨,瞬間就進入心靈被凈化的狀態(tài)。與書為伍,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沉靜;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儒雅;少了一份愚蠢,多了一份睿智。讀書仿佛是與賢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我們會感到心靈充實豐盈,思想豁然開朗。
讀書之益,增長知識,獲得樂趣。打開一部史書,猶如展開一部歷史的長卷,把握歷史的脈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開一冊文學經(jīng)典,如同走進一片風景勝地,詩情畫意呼之欲出。李白的孤傲,陳子昂的愁懷,魯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實秋的淡雅,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古今圣賢所論述的內(nèi)容,縱橫萬里,上下千年,讀之陶冶性情,啟人心智,發(fā)人深思。
讀書之喜,如獲良師得益友。以書為師,似與先賢對話,與大師低語,與智者娓娓而談,忘記了一切得失榮辱,有的只是一顆祈求解讀人生的心,恬淡求知的心境。書又是益友,痛苦時,書給你安慰;消沉時,書使你振作;迷茫時,書為你導航。與書為伍,如有良師益友指路,我們可以穿越漫長的歷史隧道,領悟人生的真諦。
我們的心靈需要文化的浸潤滋養(yǎng),讀書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讀書,便可忙里偷閑。人人都知道開卷有益,但忙人與書無緣,俗人與書無分,若非有情有義,很難與書交友。沒有閱讀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學會了讀書,就學會了凈化心靈,感悟人生,擁抱生活。
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增長知識,提高修養(yǎng),陶冶性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
文章開頭引用名言“養(yǎng)性莫若修身,至樂莫若讀書”,樹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結尾照應開頭,以反問作結,收束干脆利落。作者在語言的準確性和形象感方面下足了工夫:寫讀書之樂,則有“書中有秦漢的冷月,唐宋的詩詞,明清的悲歌”;寫讀書之益,則“陶冶性情,啟人心智,發(fā)人深思”;寫讀書之獲,則“凈化心靈,感悟人生,擁抱生活”。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為文章增添了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