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小小的蠟燭,燃燒了自己,帶給人們溫暖與光明,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贊美。我們的人生就像蠟燭那樣,在燃燒中體現(xiàn)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
“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薄扒笏鳌敝形覀兪チ斯獠收杖说娜蓊仯チ顺瘹馀畈那啻耗耆A;但同時,我們也收獲了許多,或?qū)W識,或智慧,或人格魅力。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生命就是在守恒中創(chuàng)造著人生的價值。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看清了官場的黑暗后,毅然選擇了離開,歸隱山林。他的選擇使他失去了昔日前呼后擁的排場,失去了日后飛黃騰達(dá)的機(jī)會。然而與此同時,他得到了內(nèi)心的那份寧靜,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閑適與恬淡。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睿智。因為失去“烏紗”,陶淵明的人格得以升華,得到了后世的崇敬與贊美。
宋代詞人蘇軾,一生仕途不順,屢遭貶謫,賢妻早喪,輾轉(zhuǎn)流離。也許你會說,他失去了很多。但若無此種種不順,他又怎能取得如此大的文學(xué)成就,擁有如此曠達(dá)的胸懷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是何等的氣勢;“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是何等的堅忍;“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這又是何等的豁達(dá)。官場上的失意使他成為了文學(xué)上的巨人,使他站在了世人仰視的頂峰。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應(yīng)該有開闊的胸懷、健康的心態(tài)和遠(yuǎn)見卓識,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我們雖很難做到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可以有自己的樂觀與豁達(dá)。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時的得到而欣喜若狂,因為一時的失去而悶悶不樂。這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自己的追求所在。如果明確我們追求的是艱苦奮斗和頑強拼搏的堅定意志,是樂于助人和與人為善的高尚品德,是誠實守信和堅持原則的美好人格,是樂觀豁達(dá)和安之若素的開闊心境……我們就不會在患得患失中掙扎,徘徊。
失去了綠葉和繁花,我們將得到豐碩的果實;失去了青春的歲月,我們將走向人生的成熟……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獲得。
追求美好生活是我們共同的心愿。但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又會有所失,有所得。我們的心中要有一桿秤: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如此,人生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
本文以古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為題,以蠟燭的燃燒類比開篇,引出論點,明確“是什么”;接著運用陶淵明、蘇軾的典型事例分析問題,解決“為什么”;最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dá)出自己的思想與看法,讓讀者知道“怎么辦”。本文在語言上輕重得體,條理清晰,講究分寸,作者準(zhǔn)確地抓住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進(jìn)行冷靜的、理智的、全面的分析,能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辯證地看待“得”與“失”的關(guān)系,觀點鮮明,說服力強,真正地做到了曉人以理,導(dǎo)人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