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七仙女悄然下凡,與董永結(jié)為百年之好。玉皇大帝聞?dòng)嵅淮笈?,派天兵將七仙女抓回,押送到昆侖山監(jiān)禁起來。七仙女思夫柔腸寸斷,剛回天庭,就又咳又喘,臥床不起。玉帝心有不忍,遂詔令呂洞賓下到凡間采藥。深諳藥效的呂洞賓聽說浙江天目山上生長的貝母能治此病,便不辭勞苦將它采回天庭。七仙女服后,果然藥到病除。
貝母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后歷代本草對貝母均有記載。
貝母分布地區(qū)甚廣,藥材主要分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四大類。其中川貝母和浙貝母最常用,它們皆歸肺、心二經(jīng),均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散結(jié)的功效,但效用略有差異。
川貝母苦甘微寒,滋潤性強(qiáng),長于潤肺化痰,適用于肺熱燥咳及陰虛勞嗽。
浙貝母苦寒降泄,長于清化痰熱及開郁散結(jié),適用于外感風(fēng)邪、痰熱郁肺所致的咳嗽痰黃黏稠及瘰癘癰腫之癥。
平貝母及伊貝母之效用同川貝母,但效力較次。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貝母具有抑菌、鎮(zhèn)咳、祛痰、解痙、平喘等作用。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從貝母屬植物中先后分離出多種生物堿和多種微量元素,如鈣、鎂、鉀、鐵、鋅等。
食療配方
貝母雪梨湯雪花梨1個(gè)(約250克),川貝母、干百合各10克,冰糖15克。將雪花梨洗凈,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核。另將川貝母及百合洗凈、研碎成末,放人梨中,將梨上部拼對好,用牙簽插緊。再將梨放入碗中,加入冰糖、水少許,將碗放入蒸鍋內(nèi)蒸40分鐘,直至梨肉軟爛。揭開梨蓋,將藥與梨肉混勻,吃梨喝湯。治療燥咳有良效。
貝母大米粥大米(黑米尤佳)200克,生姜10克(切粒),共熬為粥,再加入川貝母粉10克,攪勻,分兩次服。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病。
貝母蘿卜粥川貝母6克,蘿卜(鮮品)50克,粳米60克,食鹽1克。將川貝母洗凈,烘干研成末;蘿卜洗凈,切成方塊。粳米淘凈,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煮沸,放入貝母粉、蘿卜塊,文火熬成粥。放入食鹽混勻即成。早晚食用。治療肺脾氣虛之久咳痰少、氣短懶言、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藥用配方
治療前列腺增生癥 浙貝母、當(dāng)歸、澤蘭葉各10克,苦參15克,石菖蒲5克,昆布、海藻、益母草各20克。尿頻澀痛加蒲公英、六一散,咳嗽、喘息加桑白皮、桔梗,少氣倦怠加黃芪、黨參,小便滴瀝不暢加穿山甲、王不留行。上藥加水1000毫升,水煎為500毫升,每日1劑,早晚分服,15天為1個(gè)療程。
治療陰囊濕疹 浙貝母、生地、黃柏、徐長卿各12克,當(dāng)歸、苦參各15克,蒼術(shù)9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此方劑須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應(yīng)用。治療期間避免局部燙洗、搔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療慢性咽炎 川貝母10克,生地、玄參各20克,麥冬10克,生甘草5克,白芍15克,薄荷6克。每日1劑,水煎服。7天為1個(gè)療程,3個(gè)療程為限。
新三仁湯治療久咳
溫 黎
治療方法 新三仁湯組成:杏仁(炮制品)6克,桃仁(炮制品)6克,瓜蔞仁6克,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紫菀6克,百部6~10克,烏梅3~6克,桔梗6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5劑為1個(gè)療程。加減法:偏于虛者,加黨參、黃芪、五味子;偏于痰濕者,加旋覆花、款冬花、白術(shù),并去烏梅;偏于燥者,加貝母、沙參、麥門冬;偏于寒者,酌加荊芥、干姜、麻黃;偏于熱者,酌加黃芩、膽南星、竹茹;若久咳牽涉胸腹疼痛者,可加元胡、川楝子。
體會(huì) 咳嗽為臨床常見病癥,關(guān)于久咳,《素問·咳論篇》中也有描述,認(rèn)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飲食”。關(guān)于久咳的治法,《醫(yī)學(xué)入門·咳嗽》指出“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蓋外感久則郁熱,內(nèi)傷久則火炎,俱宜開郁潤燥”。故筆者選擇辛開苦降及質(zhì)潤性滑之中藥相互配伍,方中杏仁、桃仁、瓜蔞仁、百部味苦而質(zhì)潤,潤肺止咳,桃仁兼能活血化淤;半夏、紫菀辛散溫通、止咳消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茯苓健脾滲濕;烏梅斂肺止咳。諸藥配伍,則諸邪悉除,肺氣宣通而咳嗽自愈。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表明,杏仁、桃仁含有苦杏仁苷,對咳嗽中樞有抑制作用。瓜萎仁、百部、半夏、紫菀含揮發(fā)油成分,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并有抑菌作用;桔梗含桔梗皂苷,有顯著的祛痰、鎮(zhèn)咳、抗炎作用,并有抑制免疫、抗組胺作用;甘草中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鎮(zhèn)咳祛痰、抗炎、抗過敏作用;烏梅含檸檬酸、蘋果酸,亦有抑菌作用。本方對纏綿難愈之咳嗽,若辨證準(zhǔn)確,隨癥加減,一般能取得滿意療效。值得提醒的是,此方須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