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學大師曹雪芹,為后人留下千古絕唱《紅樓夢》,書中為我們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文學人物,其中對黛玉的描述著力較多,尤其是對黛玉的性格特征刻畫非常傳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黛玉的性格屬于抑郁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又稱情感低落型人格,屬于變態(tài)心理學所講的情感型人格異常,表現特點是情緒持續(xù)低落、壓抑、郁郁寡歡、多愁善感、終日不露笑容。性格沉靜、嚴肅,常把一些小事得失看得很嚴重,并為此煩惱不已,耿耿于懷。遇到挫折容易自卑自責。對外部事物不感興趣,對自己、對事物的估計多是悲觀低調的,不好交往,精神委靡,倦怠無力,常自認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黛玉是一個弱不禁風,多愁善感,整日郁郁寡歡,極易傷心落淚的人。黛玉雖出身官宦之家,但天生體質纖弱,加上母親早喪,在她的童年就蒙上了一層驅之不散的陰影,使她形成了抑郁多慮的性格。這從她剛剛進入大觀園時,寶玉的眼中所見可以得到印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性格特征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生一些改變,倘若黛玉進入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她的抑郁性格也許會發(fā)生改變,但是寄人籬下的生活環(huán)境,不僅沒有使她的生活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反而加重了她的自尊、高傲、敏感和多疑,她情感豐富、細膩、內斂、愛使小性子、多愁善感。她可以因為寶玉的一句笑話難過傷心數日,也會由繽紛落花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處境而掉淚,連她說的:“我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這樣一句描述自己身體狀況的話也使人感受到她的壓抑和憂愁心境,終日難得見她一露笑容,經常自嘆自憐,觸景生情,于是“多愁善感”便成為她的性格特征,抑郁性格在其個性特征中占據主導地位。
這一性格特征令黛玉具有敏感多疑、脆弱的特點,其心理也易發(fā)生相應的認知改變。她與寶玉志趣相投,兩小無猜,但是愛情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她一面渴望寶玉向她傾訴衷腸,一面卻又懷疑寶玉對自己的愛情,不斷考驗寶玉的忠誠,加之他們之間的愛情始終得不到認可,使她陷于極端矛盾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這種心理認知也稱為“抑郁性心理認知”。黛玉正是在這種錯誤的抑郁性心理認知作用下,用灰色的眼光看待人生和事物,易自卑、自憐,與其高度自尊、高期望值的心理形成極大的反差,導致心理平衡失調,從而注定其悲劇人生。
過我眼 即我有
苗向東
收藏很容易使人癡迷,正如俗話說,不癡不迷難以收藏。馬未都曾說過,天下寶物買不盡,過我眼者即我有。
馬未都20歲的時候,每天要騎自行車從西郊到東城上班,每天路過一個賣面茶的攤子。攤主是位老頭兒,攤子上有一排青花大碗,非常漂亮。馬先生認為那些碗非常值錢,就向老人討買。老人說,那是傳家寶,不會賣,但可以看。無論馬先生如何懇求,老人始終不肯賣他漂亮的青瓷傳家寶。在從此以后漫長的收藏道路中,面對不可到手的寶貝,馬先生說:“過我眼,即我有。”這個東西我看過了,就擁有過了。
很欣賞馬未都的“過我眼,即我有”的境界。擁有了什么呢?知識,還有賞心悅目。
《菜根譚》中語:山林是勝地,一營戀便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癡便成商賈。這話雖有些偏頗,但不無道理。我們當下能夠真正收藏的,不過是“物質”背后的歷史和文化。
過我眼,即我有,不過是寧靜中的一種狀態(tài),忘我時的一種心態(tài),人徜徉在藍天白云之下,靜坐于無異響之處,物我兩忘,心無雜念,定會生出世上美好之物即我有的禪意。這世間的好東西那么多,你憑什么“拿”呢?僅是一個“愛”嗎?在我眼里,很多人實踐的是另外一個字——“欲”。
眼中的擁有比手中的擁有更廣闊,這也是最廣袤隆重的收藏,心中的擁有比手中的擁有更持久。放下短暫的自私,過我眼,即我有,“假的丑的,如過眼煙云;真的美的,留在了我的心中”,才是最完美、最徹底、最永久、最不可失去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