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yè)要求和技能。
關鍵詞:新課標 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18-136-01
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施了近十個年頭了,但仍有不少教師對新的課程標準,看得懂,似乎也理解,但一到課堂上又搬出老一套的觀念、辦法、教學語言來。江山易改,課堂面貌難變。教材是新的,教法則是老的,“穿新鞋走老路”。積習難改,固然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師,缺乏一種把教學理念轉化成為鮮活的教學行為的勇氣與努力。探析中學語文新課標,轉變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切實融入新課程改革,與新課程同行。
一、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設計要體現(xiàn)工具性、人文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語文學科性質和特點的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盢x
從工具性的角度,工具是用來用的,不用失去了工具的功能。為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十分注意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充分利用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同時,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目標設計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從人文性的角度,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語文教學設計時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新課程標準下教學過程要體現(xiàn)自主性、探索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表現(xiàn)在課堂上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才是教學事件的主要因素,而教學主要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所謂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點拔、幫助下,學生帶著一種積極要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參與學習,從而達到解決疑問、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的全過程。
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方法、思想要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從而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思維的活躍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或講授法、或討論法、或談話法、或練習法、或實驗法等。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樹立平等參與意識,平等參與既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倫理要求,更是一種教學要求。
三、新課程標準下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綜合性、開放性,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合性的要求源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同時時代對語文教育也提出了培養(yǎng)的綜合性人才的要求。教學設計中要盡可能考慮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的能力。如今,中學語文學習的范疇就早已大大地延伸,逐漸趨向社會化,正所謂“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也已經(jīng)遠遠超出課本之外,舉凡各種書籍、報刊、影視、戲劇、廣告、招牌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生都是值得他們廣泛深入學習的生動教材,成為他們涉獵和探求的對象;語文能力的訓練也已經(jīng)遠遠超出課堂范圍,語文作為傳統(tǒng)的學科,在開放的時代,理所當然地要呈現(xiàn)開放的形態(tài),改變自身結構的滯后狀態(tài)。一是學習時空的開放。讓學生由封閉的學習向開放的學習轉變,由靜態(tài)的學習向動態(tài)的學習轉變,學習時空向家庭、社會和自然開放,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親近自然,放眼科技文化的發(fā)展,體驗家庭生活,觀察社會現(xiàn)象,記錄典型事件,學習先進人物,探究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在活動中學習語言、吸納知識、積累生活、豐富情感、提高認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繽紛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動最鮮活的課堂,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營養(yǎng),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實踐中,鞏固并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開闊知識視野,積累學習經(jīng)驗,積淀文化底蘊。三是學習過程的開放。課堂上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深入地探究,真切地體驗,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釋放自己的靈性,準確而有創(chuàng)造性的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習過程的發(fā)展,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保證每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煒;課程改革呼喚語文教學返璞歸真[J]; 基礎教育參考;2005年08期;44-45
[2]沈錦萍;語文課堂: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沃土[J];教育科研論壇;2004年01期;71-72
[3]侯典慈;貫徹“新課標”精神,實踐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