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尿道下裂患兒術后便秘的處理方法。方法 應用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種方法進行分析。結(jié)果 實驗組通便效果較好,對照組通便效果較差。結(jié)論 采用開塞露改良式灌腸,具有較好的通便效果。
[關鍵詞] 尿道下裂;便秘;灌腸
[中圖分類號] R4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8650(2009)08-068-01
尿道下裂患兒術后由于臥床,切口疼痛及不習慣床上排便,便秘發(fā)生率達95%以上,用開塞露通便后,患兒排便仍感費力,且往往因用力排便易導致切口滲血及尿液排出,污染切口[1]。本科自2008年1月以來,采用開塞露改良式灌腸,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將方法和結(jié)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實驗取2008年1-6月的既往無習慣性便秘的尿道下裂手術后患兒40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年齡3-15歲,平均年齡6歲左右。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1.2.1 對照組:將20ml的開塞露剪去頂端,修光滑,先擠出少許涂在肛緣,然后插入肛門,將藥液全部擠出后退出,囑患兒保留10min,年幼兒囑家長捏緊肛門10min。
1.2.2 實驗組:用20ml注射器抽取開塞露內(nèi)溶液20ml,接細肛管,用石蠟油潤滑前段及肛緣,輕輕插入肛門7-10cm,緩緩注入全部藥液,囑患兒保留10min或指導家長捏緊肛門10min。兩組患兒無論年齡大小,開塞露用量均為20ml。
2結(jié)果
實驗組18例在灌入后1h內(nèi)排便不費力,排便時無尿液排出。2例排便較為費力,排便時有尿液排出。
對照組12例灌入后1h內(nèi)排便,但費力,其中11例排便時伴有尿液排出。余8例無效,需再次通便或采用其他措施。通便效果比較,采用χ2檢驗,P<0.01,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根據(jù)人體解剖特點,兒童直腸約7-10cm,以齒狀線為界,上為壺腹部,下為肛管,齒狀線以上黏膜層為柱狀上皮,有吸收和分泌功能,齒狀線以下為未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只有保護和修復功能[2]。對照組將開塞露插入深度約2cm,一方面由于肛管容積小,無吸收功能,只能使位于直腸下端的少量糞便軟化,對于直腸上段,結(jié)腸的糞便沒有軟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患兒忍耐性較差,藥液容易很快排出,因此通便效果差。實驗組插入7-10cm,使藥液在直腸內(nèi)停留時間延長,并充分利用藥液的高滲性,從直腸黏膜中吸收水分,稀釋軟化大便,加上藥液的潤滑作用及對腸壁的刺激,促使糞便排出,達到徹底通便的目的。此法簡便,且效果好,并有助于減少手術后感染、尿瘺等并發(fā)癥。
參考文獻:
[1] 陳月枝.新編小兒科護理[M].臺北:匯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132-134.
[2] 甘蘭君.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256.
(收稿日期200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