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腹瀉;抗菌藥;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R97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8650(2009)08-051-01
腹瀉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感染性腹瀉,另一類則是非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不需要使用抗菌藥。
1腹瀉的發(fā)病特征
腹瀉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于感染了細菌、病毒、原蟲等生物病原體而引起發(fā)病的,稱為感染性腹瀉。這類腹瀉具有傳染性,可傳播他人致病,甚至可以造成流行和暴發(fā),因此是發(fā)病人數(shù)最多的一類腹瀉。另一類則是由于飲食不適、消化不良、過敏刺激、腹部著涼等原因而出現(xiàn)的腹瀉,稱為非感染性腹瀉。這類腹瀉無傳染性。
感染性腹瀉雖然比較多見,一般所感染的生物病原體并不進入血液,只在腸道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局部炎癥,導致腹瀉、腹痛,甚至惡心、嘔吐。但也有一些感染性腹瀉可造成消化系統(tǒng)以外的癥狀,如細菌性痢疾、彎曲桿菌腸炎可造成腸道局部黏膜潰瘍或出血,癥狀表現(xiàn)還可有發(fā)熱、精神癥狀或腸道以外的其他癥狀表現(xiàn)。
2腹瀉的治療原則
對于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腹瀉病研究中心提出了用藥的6條標準:高效;可口服;可與口服補液合用;不被腸道吸收;不影響腸道吸收功能,尤其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可抵御一系列腸道病原體。
非感染性腹瀉不需要使用抗菌藥,可單用腸黏膜保護劑治療,也可以在醫(yī)師指導下給予解痙、助消化或脫敏藥物(與過敏反應有關的腹瀉)治療。而感染性腹瀉病人應采用抗菌藥與腸黏膜保護劑聯(lián)合治療的方法,同時給予退熱、解痙、補液等對癥治療。
3患者出現(xiàn)腹瀉癥狀后注意事項
3.1應該去各醫(yī)院的腹瀉門診(腸道門診)就診檢查,在醫(yī)師的指導下合理選用藥物,包括抗菌藥如氟哌酸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發(fā)現(xiàn)對氟哌酸產生耐藥性的致腹瀉細菌已達40%以上,使得氟哌酸治療感染性腹瀉的療效比以往明顯降低。聯(lián)合使用其他藥物(如腸黏膜保護劑),將比單獨使用氟哌酸的療效高。
3.2在由細菌、病毒、原蟲等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患者中,經(jīng)病原學監(jiān)測,有30%-60%的成人或兒童病例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用抗菌藥治療無效,這時應該使用腸黏膜保護劑,服用后藥劑可以吸附住腸道中的病毒,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發(fā)揮療效。
3.3在未見高熱和脫水的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病人,尤其是兒童、老人及孕婦中,可以單獨使用思密達,該藥對各種細菌、病毒都有吸附抑制作用,保護腸黏膜。由于思密達只作用于腸道,不進入血液,使用安全、有效。同時,患者也應充分飲水或服食米湯,同時略加少許鹽,以防止脫水。
3.4重癥腹瀉病人,必須盡早去腹瀉門診急救治療。盡管病人只表現(xiàn)有腹瀉,或伴嘔吐,但病原菌卻有多種,包括甲類傳染病—霍亂、乙類傳染病—痢疾,以及由其他多種細菌、病毒、原蟲引起的丙類傳染病—感染性腹瀉。因此,這些病人必須在腹瀉門診進行治療,使疾病得到針對性的治療和控制。
3.5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有利于細菌快速大量繁殖,是腹瀉的高發(fā)季節(jié)。要嚴格食品衛(wèi)生,防止不潔、污染、變質或可疑變質的食品引起胃腸炎、腹瀉。對于海鮮食品更要充分加熱熟透,注意洗手,防止病從口入。
(收稿日期200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