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心理干預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hù)(SLEDAI)及情緒的影響。方法 將SLE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4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整體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心理干預,分別在患者入院后當天和治療后第15天進行SLEDAI評分、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結果 觀察組治療前SLEDAI、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分別為13.16±4.30,10.97±4.52和18.28±3.90,對照組分別為11.85±4.54,10.39±3.63和17.61±3.61,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觀察組治療后SLEDAI、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分別為2.19±1.53,4.69±3.60和6.16±3.43,對照組分別為3.97±2.33,6.24±3.50和10.55±4.43,兩組SLEDAI和抑郁情緒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0.01)。觀察組治療前、后SLEDAI評分、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差值分別為10.97±4.52,6.13±1.72和12.13±1.86,對照組分別為7.94±4.37,4.15±1.94和7.06±3.59,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 心理干預聯(lián)合能改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和SLEDAI評分,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心理干預;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 R593.24+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8650(2009)08-01-03
20世紀60年代之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的5年生存率低于50%[1]。隨著治療研究的進展與藥物治療學的發(fā)展,特別是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性藥物用于SLE的治療,使患者生存率明顯提高。到20世紀90年代,SLE患者5年生存率已達93%,10年生存率已達92%,20年生存率也達到68%[2-3]。但在臨床上,SLE治療仍是較棘手的問題,患者常需終身行免疫抑制治療,特別是那些具有不良預后因素的患者,生活質量低。本科室前面的研究證實,SLE患者易于產(chǎn)生一些異常心態(tài)和錯誤認知,通過干預可消除這些問題,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筆者采用隨機平行對照試驗,評價了心理干預對SLE患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hù)(SLEDAI)、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69例均為本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確診為SLE的住院患者,符合1982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SLE診斷標準。其中男2例,女67例,年齡13-50歲,平均31.9歲。病程20天-6年,平均35.6個月。
1.2方法
1.2.1 研究設計:采用隨機平行對照試驗。由課題組按隨機數(shù)字表查出隨機分組序列號,裝入不透光的信封,發(fā)給??撇》俊2》吭侔椿颊呔驮\入組的先后次序編號,與信封對號入座后分配到觀察組和對照組。被納入的患者或家屬均被告知試驗的目的、方法、預期好處、潛在危險,并征得患者的同意,同時告知患者有權利無條件退出,并得到同等的關心治療和隨訪。
1.2.2 干預措施:對照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予以常規(guī)護理,具體包括[5-7]:一般護理、生活護理、對癥護理、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①告訴患者控制疾病的基本知識,注意避免誘發(fā)因素,認真配合治療,可延長緩解期;②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注意營養(yǎng),適當參加鍛煉,增強機體抵抗能力,盡量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可參加輕工作和復學;③指導生育,育齡期婦女患者采取避孕措施,在病情穩(wěn)定、心腎功能正常時可考慮生育;④穩(wěn)定期治療時避免陽光曝曬,避免使用光敏性藥物和易誘發(fā)SLE的藥物,如磺胺類、喹諾酮類、酚噻嗪類、灰黃霉素、補骨脂等;⑤出院時規(guī)范用藥,不隨意漏服、減量或停服,定期到門診隨訪和堅持長期用藥。
觀察組: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根據(jù)本研究組前期的研究成果,由課題組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醫(yī)生和護士進行心理干預:①讓患者充分認識SLE是可以控制的。雖然目前尚無根治SLE的良策,但目前的治療研究進展特別是造血干細胞移植和T細胞疫苗治療SLE取得的成功,提示其并非不治之癥,只要積極而正確治療,病情是完全可以控制甚至痊愈的;②幫助患者建立樂觀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目前醫(yī)學研究進展非常迅速,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攻克SLE 的治療難關,只要患者對根治SLE存在希望,就能消除對SLE的恐怖感和消極情緒,樂觀地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③通過定期舉辦紅斑狼瘡病友會(固定于每月第一和三周的星期三下午)和不定期發(fā)放SLE的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確?;颊哒J識SLE的發(fā)病規(guī)律及防止病情反復的方法。
1.2.3 主要評價指標:分別在患者入院當天和治療后第15天,由課題組以外的專職人員對患者進行量表評定。采用SLEDAI評分[8],包括24個臨床和實驗室指標,其中抽搐、精神異常、腦器質性癥狀、視力下降、顱神經(jīng)受累、腦血管意外、血管炎等8分,狼瘡頭痛、關節(jié)炎、肌炎、管型尿、血尿、蛋白尿、膿尿等4分,新出皮疹、脫發(fā)2分,發(fā)熱、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1分。SLEDAI< 5 分為SLE低度活動,5-10 分為中度活動,> 10 分為高度活動;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9]為評定工具評價患者的情緒。其中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包括抑郁情緒、有罪感、自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早醒、工作和興趣、阻滯、激越、精神性焦慮、軀體性焦慮、胃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性癥狀、疑病、體重減輕、自知力、日夜變化、人格解體或現(xiàn)實解體、偏執(zhí)癥狀、能力減退感、絕望感、自卑感等24個指標,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包括焦慮心境、緊張、害怕、失眠、認知功能、抑郁心境、肌肉系統(tǒng)癥狀、感覺系統(tǒng)癥狀、心血管系統(tǒng)癥狀、呼吸系統(tǒng)癥狀、胃腸道癥狀、生殖泌尿系統(tǒng)癥狀、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及會談時行為表現(xiàn)等14個指標。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10軟件包處理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以()表示,進行兩獨立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
2結果
2.1一般資料
隨機分成觀察組35例,對照組3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情緒等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觀察組因經(jīng)濟困難等原因未完成治療3例,對照組未完成治療1例。
2.2干預前、后SLEDAI評分、焦慮、抑郁分值的比較
見表1。兩組SLEDAI評分、焦慮抑郁情緒分值在干預前差異均無顯著性,同組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明顯下降;觀察組SLEDAI評分、焦慮、抑郁干預前后的差值均高于對照組3種評分的差值,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
3討論
本研究組以前的研究證實,SLE患者易于產(chǎn)生一些異常心態(tài)和錯誤認知,如悲觀消極、滿不在乎、抗藥心理、聽信廣告、過于自信等,并發(fā)現(xiàn)通過對異常心態(tài)和錯誤認知的干預,可讓患者對所患疾病有所了解,消除不正常心態(tài)和錯誤認識,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存在明顯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與國內(nèi)唐福林等[10]的研究相符。提示SLE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自身免疫病。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能擾亂患者精神的東西主要是患者對事件的認知、判斷和評價。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意識到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著患者的依從性,并與疾病的轉歸密切相關。因此,若改變和矯正患者對SLE的認識,將有助于改善其不良情緒。唐福林等[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治療SLE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及時給予心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張亞萍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SLE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施以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軀體化、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SLEDAI評分、焦慮抑郁情緒分值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觀察組治療前后3種量表得分差值與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說明觀察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中心理干預的重點內(nèi)容是使患者明白SLE并非不治之癥,隨著醫(yī)學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能會有更多的有效治療方法,有效增強了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焦慮、抑郁情緒[11]。此外,使患者認識疾病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防止病情反復的方法,可有效減少病情反復。一旦出現(xiàn)病情反復,患者可消除對SLE的恐懼感和消極情緒,而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進一步治療。因此,心理干預聯(lián)合感應性音樂聆聽可有效改善觀察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的改善,有助于SLE病情平穩(wěn),進而促進SLEDAI評分下降。
參考文獻:
[1] MERRELL M,SHULMAN L E. Determination of prognosis in chronic disease,illustrated b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J Chronic Dis,1955,1(1):12-32.
[2] CERVERA R,KHAMASHTA M A,F(xiàn)ONTJ,et 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a during a 10-year period:a comparison of early and late manifestations in a cohort of 1000 patients[J]. Medicine,2003,82(5):299-308.
[3] ABU-DHAKRAM,UROWITZM B,GLADMAN D D,et al. Mortality stud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sults form a single center I. Causes of death[J]. J Rheumatol,1995,22(7):1259-1264.
[4] 曾抗,孫樂棟,黃良,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穩(wěn)定期治療的健康指導[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5):60-61.
[5] 廖少玲,曾夏杏.循證護理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護理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4):190-192.
[6] 李小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05,(8):41-43.
[7] 肖清華.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185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10): 1734-1735.
[8]NOSSENT J C. SlICC/ACR damage index in Afro-Caribbea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hangs in and relationship to disease activity, crotricosteroid therapy,and prognosis[J].J Rheumatol,1998,25(4):654-659.
[9]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1-126.
[10] 唐福林,巫斌,魏蔚,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抑郁癥狀的臨床調查[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5):272-274.
[11] 張亞萍,榮良群,龔愛平,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心理干預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6):436-437.
(收稿日期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