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促進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的自我監(jiān)控與自我調節(jié)機制,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水平,國家對各級各類高職院校的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進行了評估。文章根據目前高職院校對教育教學的需求,在提出教學評估指導思想和評估原則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系統(tǒng)的思想,借鑒國內外高校評估經驗,進行教學評估體系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字教師評價;教學管理;教學評估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09)121-0061-01
高等人才質量和國家經濟建設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高等教育的質量高低;在政府部門加大對高校教育水平評估的同時,高校內部也應采取措施加強自我評價和社會評估,建立完整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和科學方法,承認并區(qū)分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優(yōu)劣,著力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對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優(yōu)劣做出不同程度的評估。因此,建立教師評估制度,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1高校教師管理評估體系中教師素質分析
現(xiàn)代化的教育的關鍵問題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辦高質量的教育,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
1.1教師因素對教育質量的影響
教師因素對教育質量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1)影響教育質量的潛在因素--教師的人格力量;(2)影響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教師的智慧力量。
1.2教師基本素質的構成
教師素質主要由既相對穩(wěn)定,又呈動態(tài)聯(lián)系、彼此相互交叉或相互包容的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身心品德素質、能力素質組成。
1.3教師素質的時代特征
教師應與時俱進,適應國際國內的形勢發(fā)展,及時調整自身已有的素質結構,并賦予它時代所要求的挑戰(zhàn)性、開放性、前瞻性、多類型性等特征。
1.4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
高職院校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應基于以下兩種:(1)針對高職院校的發(fā)展趨勢,樹立了教育教學理念,即“工作過程化”理念;(2)以培養(yǎng)教師教學監(jiān)控能力作為教師培訓的著力點。
2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分析與建立
2.1教育評價觀的發(fā)展歷程
教育評價理論體系經歷了從簡單到完善,評價模式從單一到多樣的發(fā)展歷程,代表性的觀點有泰勒評價觀、克龍巴赫評價觀、斯塔弗爾比姆評價觀、比貝評價觀、斯塔克評價觀。
2.2高校教師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搞好教學評估工作的核心是構建富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高校教師評估體系,良好的高校教師評估體系是實現(xiàn)高校管理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重要前提基礎。因此,必須根據高校自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的評估體系。力求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對教師進行全面的教育教學評估。
2.2.1教師評估體系的指導思想
高等學校的教學評估工作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基礎上使教學評估工作有利于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2.2.2高校教師評估體系的評估原則
在高校教師評價體系運行中,根據教育評估的指導思想,學校必須堅持方向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2.3教師教學管理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2.3.1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的目標定位
依據教育管理部門在人才培養(yǎng)和辦學水平等方面的基本標準、要求、規(guī)格等,通過系統(tǒng)、全面地對被評價對象進行評價和診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進管理工作,改善辦學條件,增強辦學效益是教學評估工作的主要目的。診斷、導向、溝通、鑒定、激勵、反饋、監(jiān)督和提供決策依據是教學評估應具有的效能。
2.3.2教學評估體系的功能定位
1)測定功能 通過問卷、調查或行為觀察等方式,收集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資料、信息來完成課程教學評估。然后,根據有用的信息對課程教學效果作出客觀的衡量和判斷。
2)反饋功能通過一定的信息系統(tǒng),迅速、準確地把教學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向有關部門或教師進行反饋。
3)激勵功能通過教學評估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導向。通過教學評估使學生認清自己學習上的優(yōu)劣,并可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3.3教師教學評估體系的確立
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構建教師教學評估體系應以我國高職教育發(fā)展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依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的指示精神,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本;其次認真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的評估經驗,運用系統(tǒng)分析的思想,確立教師教學評估指標體系。
2.3.4教師教學評估方式的選擇
領導、教師及學生是教師教學評估過程的參與者。學校要求各系部領導每學期對部分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這些評價結果歸到領導評價教師體系中去。學生評價教師和教師同行評價應在網上進行。
3教師教學評估結果分析及思考
3.1教師教學評估的作用分析
1)客觀判斷教師教學質量就是教師教學評估作用的一部分。
2)教學評估能夠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評估促進教學改革。
4)教學評估能夠促進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
3.2 對高校教師評價的創(chuàng)新思考
3.2.1教育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在評價過程中應考慮教育活動的多因素的制約性、復雜性以及評價手段和技術的局限性,并且每種評價方法都有其獨特點,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和界限。因此,評價過程中應把各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從而達到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
3.2.2教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可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出發(fā)對教育活動進行更為客觀、科學、全面的評價;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評價對象轉型為評價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通過評價對象和評價主體兩種身份的互換能夠達到評價的公正度,使得評價結果更具客觀。在評價過程中,處在一種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這更加充分體現(xiàn)了其在教育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有利于教師、學生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和學習活動進行反思與完善,以此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的目的。
3.2.3注重教育評價的發(fā)展性和教育性
過去的教育評價是一種單純的結果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注重甄別、區(qū)分、選拔功能。過去的教育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素質教育更為注重教育評價的發(fā)展性和教育性,通過形成性評價和過程評價,向教師和學生反饋信息,使教師和學生了解在教學和學習的中的不足,包括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不足,學習和教學的主體能力的發(fā)揮,使他們了解教育活動中所存在的不足,從而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使教師和學生能夠正確的面對教學和學習活動,使教育活動更好地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玉昆,薛家樹.辦學效益督導與評估[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2]森特拉.大學教師工作評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2.
[3]李漢育.高等工程教育評估[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北京市高教局.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87.
[5]李學良.項目評估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9.
[6]張文杰,李學偉.管理運籌學[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7]周笑冰.環(huán)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3:118-122.
[8]王朋嬌,王洪英.高校多媒體教學狀況及相關要素的分析調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2,1:93-96.
[9]白月橋.素質教育課程評價模式的建構[J].教育學,2003,1:100-106.
[10]張樂天.論教育政策觀念的變革與更新[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11:80-83.
[11]劉亞榮.我國高等學校辦學效率評價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0,4:31-36.
[12]王洪才.論高教研究的四種范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2,5:70-71.
[13]王繼華.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fā)展與質量控制[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社版,2002,2:112-114.
[14]任新民.教學質量評估: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一個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1,5:53-56.
[15]周新宇,熊春文.大學教學:傳統(tǒng)與變革[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1:15-21.
[16]郭睿,曾昭轟.擴招后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及相關的對策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1:97-100.
[17]史秋衡.論科學規(guī)范與大學科研評價[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