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形創(chuàng)意引發(fā)了設計基礎教育的變革,作為現代教育訓練的課題,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和一些表現手法來觀察和發(fā)現生活中的創(chuàng)意元素。
[關鍵詞]圖形創(chuàng)意;平面設計;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2-0121-03
今天,我們正面臨一個充滿設計的時代。大到城市環(huán)境,小到身邊的日常用品,都與設計有關。人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物質生活水平相對富裕的同時還追求著更高的精神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鑒賞能力的提高。設計已成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必需,應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面對這樣的需求,學校教學模式也紛紛做出修改,使之與社會需求充分接軌,保持高度一致。高職學生,他們既不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又不是純藝術學習者,其性格、心理、學習目的等較特殊,因此,給教學過程帶來許多挑戰(zhàn)。
一、平面設計概述
平面設計是在有限的平面空間里。將平面構成要素(如不同的文字、圖片、圖形、顏色等)根據特定主題的需要進行組合排列,并運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把設計構思以視覺的形式表達出來。其能夠準確、有效地傳遞信息,使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產生美的感受與聯想。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圖形創(chuàng)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圖形創(chuàng)意重在思維訓練,思維訓練的目的只有一個,但方法有很多,主要是看方法是否有創(chuàng)意、是否實用有效、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二、教學方法
就高職教學而言,圖形創(chuàng)意的重點無疑應該放在“創(chuàng)意”二字上,圖形只是載體,創(chuàng)意才是目的。學生習慣于就事論事的固有思維模式,只有強調創(chuàng)造。開拓他們的創(chuàng)意,才能使他們具備多元的思想狀態(tài)并學會多向思維。每個人都具備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思想一樣,人類思維活動是人們根據生活經驗來進行推理和演繹的過程。比如由煙的直接感知而聯想到烈火,由魚的形象聯想到水,由春天聯想到生靈的復蘇。這種從一事物的觀念推想到另一事物的觀念,由此及彼的相似關聯性所導致的結果的這一心理活動可引起觀者的注意,幫助他們記憶,在觀者腦中延長對圖形的反映時間,并影響其情緒和行為。還有如給汽車裝上鳥的翅膀,給摩托車裝上獵豹的身體。速度感立即躍然于畫面;給人頭換上計算機形象,給螃蟹的大腿換上工具鐵鉗,人腦的靈活和螃蟹的力大無比的意義立即得以展示。這種不受限制的想象表達就會得到跟意義相關的新形象。人類的想象來源于客觀現實,盡管能夠想象出從未感知過或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物象,但總是與存儲在記憶中的以往獲得的知覺材料有某種程度上的相同或相近。想象總是存在于已知和未知的邊緣,從已知中獲得形象,又探索新的未知、創(chuàng)造新的已知……這種經過大腦思維形成的表達方法具體體現為想象和聯想。
(一)聯想
聯想是圖形創(chuàng)意的基礎,我們在探究圖形創(chuàng)意時,不難發(fā)現一點:圖形創(chuàng)意始終依賴于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性聯想。對于聯想我們應進一步去認識它,因為聯想是創(chuàng)造的關鍵,是形成設計思維的基礎。著名的創(chuàng)意大師奧斯本曾經說過:“研究問題產生設想的全部過程,主要是要求我們有對各種想法進行聯想和組合的能力。”因此,掌握聯想的創(chuàng)意技法是極為重要的。聯想可以依據具體形象進行直接的、相關的聯想形式,也可以由概念相近的或多種元素組合起來進行聯想的形式,有的甚至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幾個因素通過中間因素的轉折達到聯想的目的,事實上他們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1 具象元素發(fā)散聯想
具象元素發(fā)散聯想練習可以擴展學生認知抽象形態(tài)心理含義的寬度,培養(yǎng)學生快速創(chuàng)造和構成圖形的能力。如與圓形形狀相似的有太陽、地球、足球、籃球、桔子、月餅、輪子等,與三角形形狀相似的有三角架、折疊扇、金字塔等。與一根線形狀相似的有樹枝、電線、柳條、筷子、尺子,圖1是以線團為元素展開聯想,它和地球儀、蝸牛、自行車、臺燈進行組合來體現地球資源的減少、歲月的流逝以及體力和能源的消耗。
2 單體形的漸進循環(huán)聯想
單體形的漸進循環(huán)聯想訓練要求通過運用一個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等)進行連帶性或相似性形象聯想,產生循環(huán)往復、從起點回到起點的形象聯想。訓練要點是注意聯想的連貫性、表現的概括性以及形象的圖形感。這一練習要尊重學生自身意識流的第四度空間的發(fā)展。沿著這種意識流軌跡將抽象的基本單元聯想為一系列具象。這種意識流所聯想到的具象可以與前面聯想到的圖形在形狀上相近似,或在意義上有關聯。
如圖2。從正方形聯想到色子。從色子又可以聯想到麻將,從麻將可以聯想到賭徒的命運——棺材,從棺材又可聯想到木材。從木材聯想到樹木,從樹木可聯想到火材,從火材又聯想到蠟燭,從蠟燭又聯想到教室,緊接著又可以想到粉筆、黑板。從黑板又想到了正方形。這樣由一個“正方形一具象形一正方形”的意識流周期過程,可根據學生不同意識流軌跡的發(fā)展需要進行拉長或縮短,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畫出較多的具象。
3 特性發(fā)散創(chuàng)意聯想
特性發(fā)散創(chuàng)意聯想訓練是使主體形象外形不變,而局部元素進行改變。不同元素的變化代表不同形象特性,訓練時要注意抓住元素強烈的符號個性及內涵來表現主體的形象。如圖3,不同的元素代表不同身份:賭徒、知識分之、畫家、音樂家。
(二)想象
想象是人對頭腦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所以想象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對于創(chuàng)意能力非常重要,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chuàng)意能力。因此,在圖形創(chuàng)意的過程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獲得創(chuàng)意成功的關鍵。
1 虛擬空間想象
如圖4。打開一扇門、一扇窗、一本書、一個封閉空間,在此空間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虛擬的空間;或將一個立體空間的某一個面想象為另一個立體空間的出發(fā)點,產生兩個空間的并置,其中有一個空間是虛擬的。這種想象以反常規(guī)和逆向思維為訓練重點。將二維向三維延伸。
2 逆向思維想象
如圖5,在畫面當中把物體的影子進行反常規(guī)編排。從中體現“狗改不了吃屎的惡習”。
(三)表現手法
1 正負形
一個圖形(形狀)成為另一個圖形(形狀)存在的條件,當一方失去時,另一方也無法存在,他們是由共用的線形成的,也是“圖”與“地”的關系,圖形與背景交替呈現,能把同一部分看作兩個以上對象的圖形。當我們以不同的角度看物形時,共用線并沒有變化,而物形卻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其特征是使圖形具有暖昧性、詭譎感。如圖6魯賓的《奇怪的杯子》,圖形與底色相反相成,當我們的目光轉移到兩邊時,就會發(fā)現兩個側面人頭。
2 形與影
這種訓練要求學生創(chuàng)造具有形與影關系的圖形,影子與原形巧妙寓意聯系。訓練時要抓住原形的外形或內涵進行想象,注意其外形和內涵的延伸和逆向關系。如圖7,諷刺了人們的虛情假意。
3 元素替代
元素替代是以想象為基礎,利用形象之間的相似形并按照一定需要,在保持原形象基本形的基礎上。將原形象中的某個局部用相似形取代,從而使形象產生新的創(chuàng)意,賦予新的內涵。如圖8,酒的香醇與女性聯系在一起,借助形上的相似來詮釋酒的品質。這樣的訓練要求學生在原創(chuàng)圖形基礎上通過元素的替換,使圖形具備新的寓意和含義。訓練時要把握原創(chuàng)圖形進行局部替換,使原創(chuàng)圖形的內涵得到延伸或產生相反意義,使作品具有新的指向。
4 感官刺激
感官刺激訓練主要是通過對動物、植物、人體器官等的破壞或刺激的描繪,使人產生感官刺激經驗上的反應,抓住人對感官刺激的體驗來進行創(chuàng)意。如圖9
5 夸張
將物體形象的外形特征或固有結構相關聯的同構特征加以改變,從而創(chuàng)造出既是常形又不同于常形的視覺形象,并利用這種矛盾的對立來吸引人們的視線,使悖異的圖形具備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用詼諧、戲謔的畫面來介紹信息。如圖10,將吉他的把柄改變?yōu)榭鋸垊痈械耐群湍_,通過與這一個性化符號間的對話,利用視覺、聽覺的互傳及通感,以另一事物的屬性表現樂器充滿激情的伴奏和多彩的音樂,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情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平面設計課堂中,老師應把原有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改為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在講解理論的同時親自示范、親自講述,學生邊看邊學,這樣有助于知識的掌握。當然,學生要轉化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除了課堂內的認真學習外,平時的生活經驗的積累以及自身的文學素質的不斷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