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健的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文明建設的窗口,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主要途徑。高效有序的學校體育管理,對于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目前一般學校在中學生體質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部分學生體能素質呈現持續(xù)下降的趨勢,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學生的體質、身心健康,是衡量學校體育工作質量的最重要的標準。當前學生體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身體素質下降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的弱化,給學校體育管理工作敲響了警鐘,加強學校體育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造成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場地不足,時間安排不足,以及體育活動內容安排不盡合理而導致學生體育鍛煉不足,無論是時間還是強度均達不到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發(fā)育要求;學生課業(yè)負擔太重,升學就業(yè)壓力大,體育活動時間太少,體育教學質量不高,運動負荷達不到健身效果;課間操、課外活動只求形式不求質量;休閑時間缺乏體育鍛煉指導和管理,等等。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學校體育管理模式已顯現出諸多弊端,不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體育管理亟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如何加強體育教學,課間操、課外活動的管理工
作,筆者在此提出幾點思考。
一、體育與健康課教學是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其課程價值在于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體育與健康課教學的管理,應更新觀念,承創(chuàng)并舉。當前“快樂體育”和“成功體育”教學思想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一些人認為只要學生玩得開心,體育課就是成功的,將“放羊式教學”冠以“快樂體育”之名,這已成為普遍現象,很少有人去關注體育課的運動負荷,以及所產生的實際鍛煉效果,片面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變成了迎合學生的愛好,忽視了對學生刻苦鍛煉的教育和意志力的培養(yǎng)。體育與健康課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增強體質,健身性是體育教學的主要特征。生理指標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是衡量學生身體機能的客觀標準。教師要正確全面地理解健康的概念,將生理、心理、社會的三維健康觀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始終。我們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視學生的生理健康,只重視教學的趣味性、娛樂性、人文性而忽視健康性。筆者認為,體育教學的管理要抓好五個環(huán)節(jié):(1)學校要按照大綱要求,開足、上好體育課,做到不擠、不占、不放;(2)教師制定學年、學期教學計劃、課時計劃,要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對全體學生負責;(3)教材內容的選擇要注重科學性和實效性;(4)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實踐環(huán)節(jié),保證教學質量;(5)根據新課標的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
價體系。
二、改革課間操形式和內容,實現多元化教育目標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提出,要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鍛煉時間。堅持開展課間操活動,是提高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的必要措施。為了提高活動質量,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必須加強課間操的管理和進行組織形式的改革,改變長期以來課間操只做廣播操的單一形式。對課間操的管理,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全體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性,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為使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鍛煉、都受益,筆者認為不必刻意追求動作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而要講究鍛煉實效。根據教育部要求,推行大課間活動,適當延長課間操的活動時間。在傳統(tǒng)廣播操的基礎上,增加多樣性的活動內容。如安排適量的原地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踢腿跑,球操、繩操、健身操,學校特色體育等。也可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課間跑步等各種組合形式,增加運動量。在安排活動內容時,要堅持健身性、科學性、興趣性、簡易性、實效性的原則,要考慮季節(jié)氣候特點、學校場地、器材實際和學生實際,考慮學校的體育文化氛圍及傳統(tǒng)體育基礎。
三、加強運動醫(yī)學監(jiān)督,確保課外活動質量
課外活動是學校體育課的補充和延伸,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發(fā)展學生體育特長、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最佳途徑。為保證課外活動質量,應堅持課外活動備課制度。體育教師協助班主任、器材管理員參照《體育課外活動安排表》,制定出所任教班級(年級)每周具體的活動計劃,定時間、定內容、定器材、定場地、定運動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場地器材的利用率。在體育活動內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外,還要針對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選擇具有一定運動負荷,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學習和鍛煉改善學生的心肺功能、增強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應選擇有效的練習方法,從而提高鍛煉效率。如對活動項目采取循環(huán)練習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而且可以增加練習密度,保證一定的運動負荷。還應堅持課外活動的三結合原則,做到活動項目與課程標準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校內體育與校外體育相結合。校醫(yī)務室要對課外活動、業(yè)余訓練實行運動醫(yī)學監(jiān)督制度,將醫(yī)務室對學生運動量的測定作為課外活動班級綜合評比的主要依據。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管理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機能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措施。行之有效的學校體育管理,對于加強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應引起學校體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