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闡述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詞匯的重要關系,強調了應利用文化背景知識幫助記憶詞匯,從而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擴大詞匯量。
關鍵詞: 文化 背景知識 詞匯學習
引言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文化這塊土壤,是文化的結晶,是反映該民族的信仰和情感的一面鏡子。因此,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應深入地了解該目的語所屬的文化。詞匯,作為語言的構成基礎,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利用文化背景知識學習和記憶詞匯是很有幫助的。因為人類發(fā)展的每一個腳印都給語言留下了豐富而生動的詞匯,給詞匯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所以學習者在學習詞匯的時候如能兼顧一下詞匯出現(xiàn)的背景及其引申意義,則對于學習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其含義及用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容易激起對目的語濃厚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動力。
一、詞匯與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好比一座大廈,詞匯是建筑大廈的磚塊。這比喻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語言與詞匯的關系。所以,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學英語,就是把一個個的詞、詞組、短句學好,掌握其讀音、拼寫及意思,同時掌握一些基本語法,知道如何把一個個的詞、詞組及短語連接起來。掌握了這些,英語就學得差不多了。其實不然,如果學習者只是把單位按字母意義串起來,而絲毫不懂有關文化背景知識,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是無法做到理解正確的。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按字面意思理解是:約翰一向不吃魚,而且經常玩游戲。其實“to eat no fish”出自一典故,指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所以,“to eat no fish”是“忠誠”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義,是“舉止光明正大”的含義。由此可知,上面句子的正確翻譯應是:約翰為人可靠,他既忠誠又正直。
可見,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兩者相輔相成。所以,英語詞匯學習作為英語學習中重要的一環(huán),當然也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理解目的語時,遇到的障礙并非是語言知識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如,在筆者的一堂英語課上,學生所面對的文本是一篇難度適中的關于美國“淘金熱”的文章。文章本身不難,幾乎沒有生詞,而且結構也比較簡單。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對文章都似懂非懂,究其原因是,出現(xiàn)了兩個攔路虎:“pulling up stakes”和“fix someone’s wagon”,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要理解這兩個短語確實是存在困難的。其實,美國許多今日仍在用的成語是由當年去西部淘金的拓荒者創(chuàng)造的,他們離開美國東部家鄉(xiāng),去西部邊疆尋找美好的生活。他們把不能由馬車帶走的東西賣掉或者送人,如果他們無法把土地賣掉,就把釘在地里以示疆界的木樁撥出來,以示放棄土地,遠走他鄉(xiāng)。所以,短語pulling up sticks便由此而來,意思是離開家園到別處定居。時至今天,當人們要離開家鄉(xiāng),到別的地方去謀生居住的話,仍然會用“pulling up stakes”這一短語,例如一位朋友可能會對你說:“I am going to pull up sticks to take a job in the United States.”馬車是拓荒者擁有的財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承載著一家大小及所有家當,千里迢迢,奔向西部,若是有人想加害于某個人,則會將他的馬車釘住,使之在路途中出現(xiàn)故障。因此,產生了短語:fixing someone’s wagon,意思是為加害某人或報復某人,而去傷害他或者破壞他的財產,損害他的名譽。
由此可見,相關背景知識對于正確理解詞匯、掌握詞匯是非常有意義的。像pulling up sticks這些短語單純從字面去理解和猜測,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其真正的內涵。即使從詞典查到釋義也會感到難以記憶。而一旦了解了其產生的背景,學習者便有豁然開朗之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同時也增加了對目的語的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學習英語詞匯時應注重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首先,作為學習者本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學“活”。因為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知識面夠廣,視野夠開放,才能游刃有余,信手拈來。再則,可以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筆者認為,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選擇一些用英語寫的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書籍閱讀,因為這些書一則可以提供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習者擴充視野,增長見識;二則可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速度,提高閱讀效率。觀賞精彩的外國電影錄像,作為初學者而言,可以選擇一些經典動畫片欣賞,因為動畫片面對的群體是兒童,所以語言簡單,發(fā)音清晰,對初學者大有幫助。另外,格調高雅的外文歌曲也是了解外國文化的一個好渠道。倘若是學生的話,除了上述的方法外,還有一個別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老師。一名合格的英語老師,應該是一名懂得教育規(guī)律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老師,能結合學生所學語言的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體現(xiàn)英語的文化特點,尤其是能真正反映該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的背景知識。另外,老師在授課時也需兼顧講解一下詞匯出現(xiàn)的背景及其引申意義,對于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其含義及用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會激起學生對目的語濃厚的興趣。所以,作為學生,應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盡可能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里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結語
詞是語句的基本結構單位,是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學習詞匯時,如能兼顧相關的背景知識的學習,那對于學習者掌握詞匯、記憶詞匯是有相當必要的。因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者才能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真正集領會到詞的涵義,并能正確運用所學到的詞匯進行交際,從而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3]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4]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