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英語精讀課教學中運用對比法,在中英、英英之間,就有關詞語、語法、習俗和文學作品內容等方面進行比較,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及語言規(guī)律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聯想能力。
關鍵詞: 英語 精讀課教學 對比法
英語精讀課的講解,對于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詞語的用法、理解課文的難點、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及作者意圖、學會邏輯推理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這是教師備課的重點之一。為此,我在備課時特別注意整理和收集有關詞語、語法、習俗和文學作品內容等方面的例子,在講解中有意識地使用對比法,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及語言規(guī)律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聯想能力?,F將具體做法簡介如下:
1.詞語對比
1.1英語詞語的橫向對比
在講解形容詞(be)able與(be)capable的區(qū)別時,我要求學生通過匯集工具書、參考書上的有關例證,找出這兩個詞的區(qū)別:1)able后面常跟動詞不定式to do sth.,而capable后面常用介詞短語of doing sth.;2)在詞義上,able to do sth.常指人們有能力做具有積極意義的事,而capable of doing sth.既可指人們能做積極意義的事,也可指人們能做出消極意義的事或壞事。這種詞組之間對比的例子很多,如:suggest doing sth.與offer to do sth.;spend與cost;incredulous與incredible;likely與liable,等等。
此外,我還提醒學生注意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在用詞和拼寫上的區(qū)別,如flat與apartment,colour與color,cheque與check,等等。
1.2英漢習語對比
英語的習語非常豐富,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少困難。很多學生不了解習語是在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有時很難用常識進行解釋。例如:to keep an eye on sth.(or sb.),這一習語中的eye是以單數形式出現的,其含義當然不能理解為用“一只眼睛”看。對于英語習語中的這種現象應當怎樣解釋呢?我首先提醒學生們注意,這里的eye已轉義為an attentive look。然后,我又提醒學生注意我們的母語——漢語中的一些成語,有時也不好用常識進行解釋。如漢語中的成語“亂七八糟”,為什么這一成語要用“七”和“八”這兩個相鄰的數字,而不用“六”和“七”或“八”和“九”這兩對相鄰的數字?這恐怕只好用“約定俗成”或“習慣用法”來解釋。我進而告訴學生,與“亂七八糟”相對應的英語成語是(to be)at sixes and sevens。
接著,我又和學生簡略地討論了一下漢語里含有數字的一些成語和習語。如:“一目了然”、“一不做,二不休”、“三長兩短”、“不管三七二十一”、“四分五裂”、“五光十色”、“六親不認”、“七嘴八舌”、“八面玲瓏”、“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百孔千瘡”、“千呼萬喚”、“萬古千秋”。并且指出,漢語似乎比英語更偏愛用數字來構成習語。
2.英語傳統語法與當代語法的對比
當代英語的發(fā)展較快,詞法、句法變化也較大。我們應提醒學生注意英語語法變化的一些新趨勢,如在口語中who 已基本代替whom(who are you waiting for?);人稱代詞的賓格在某些場合可以代替主格(“H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可代替“...better than I.”);某些介詞和連詞的省略,如:
He spent a pleasant hour(in)talking with his friends.
We must stop her(from)telling them.
The statement was so clear(that)it couldn’t be misunderstood.
又如,虛擬語氣中的第一、第三人稱單數作主語時,動詞were正逐漸被was所代替,如:
I wish I was there.
He feels as if his leg was going to burst.
還有,動詞suggest后面跟隨的賓語從句,有時會出現與主句動詞時態(tài)相一致的用法,如:
I suggested that he saw a specialist immediately.
I suggest that he sees a specialist immediately.
向學生介紹傳統語法與當代語法的區(qū)別,是為了使學生了解當代英語的發(fā)展趨勢,說明語言是活的、是發(fā)展變化的。同時教師也應明確告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可一心追求新奇,而把傳統語法和大多數詞語的傳統用法置于腦后,更不可把俚語和非標準英語當作新的發(fā)展趨勢,那樣極易將英語學習引上歧途。
3.中西習俗對比
《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三課講述了幽默的威力和作用。文章講到一位英國夫人舉行家宴,請社會名流吃飯。席間,當婦人的小男孩上火雞這道主菜時不慎被門一碰,將火雞跌落在地。這時,男孩的雙腳像生了根似的站著一動不動,而客人們則注目凝視各自面前的盤子。我問學生:客人們?yōu)槭裁粗蛔⒛磕曌约旱谋P子?他們?yōu)槭裁匆宦暡豢裕?/p>
這個問題涉及中西習俗方面的差異。上面提到的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在中國,客人們一定會起身幫助小孩,有的會拾火雞、擦地板,有的安慰小孩,有的安撫母親。有的客人可能會說:“這孩子比我的孩子強多了。我的孩子每天要打壞一只碗?!币灿械目赡軙f:“我早就吃飽了,再上菜,我只能看,不能吃了?!庇械目腿松踔習⒆拥哪赣H說:“等我們走了,你可不要責怪孩子。”
西方的習俗則跟我們不同。遇到這種情況,為了減少主人的尷尬,他們往往只看自己的盤子,詳裝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發(fā)生似的,等到母子倆將一切收拾停當后,客人們才會說些安慰的話。因此,只有通過對比,才能把中西習俗的區(qū)別講解清楚,才能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語言知識,更了解了說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民俗和文化。
4.文學作品內容對比
4.1 作品內容的縱向對比
所謂作品內容的縱向對比,是指同一作品中前后事件之間所進行的對比。這種對比有助于學生將課文內容融會貫通,抓住線索,把握要領,弄清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的來龍去脈。
《大學英語》第三冊的第六、七兩課為一短劇,劇本描述了美國一刑事法庭在審理一樁殺人案件時,陪審團的十二位男子對此案的重大嫌疑犯進行秘密辯論以及多次投票表決的情形。我在講解課文時,把他們每次投票表決的結果列成表格,進行對比:
又如《大學英語》第四冊第八課《最危險的獵物》,是一篇美國短篇小說節(jié)選。小說描寫前沙俄將軍扎洛夫殺人成性,經常把人當作獵物來追殺取樂,而美國著名的大動物獵手雷思斯福德不慎遭難,落入扎洛夫之手,不得不充當扎洛夫將軍追捕的“獵物”。在隨后的三天三夜中,他倆共交手五個回合。如果用“V”表示取勝的一方,便可將多次交手的結果列表如下:
另外,這課中雷思斯福德被追捕的三個夜晚的睡眠情況也可作一比較:
通過上面這一系列的對比,我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第一夜,雷思斯福德之所以不能入睡,是因為他對自己在這場生命攸關的游戲中能否取勝缺乏信心;第二夜,他能稍睡片刻,因為他已轉敗為勝,使扎洛夫損兵折將,心里踏實多了;第三夜,他已為民除害,將殺人魔王扎洛夫打死,因而睡得很香。
4.2作品內容的橫向對比
作品內容的橫向對比,是指將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容、人物、創(chuàng)作手法與其他國家文學作品的內容、人物、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比較,尤其是與中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例如,《大學英語》第四冊第十三課是英國作家薩奇的短篇小說《帕克泰德夫人的老虎》。小說中有位梅冰小姐,她受雇于帕克泰德夫人,做她的陪伴。帕克泰德夫人想在印度親手打死一只老虎,以此一鳴驚人,從而勝過對手羅娜·濱伯頓。結果,梅冰發(fā)現這位夫人一槍將一只山羊打死,而在老虎身上卻找不到一絲槍傷的痕跡。后來,她利用這一把柄,狠狠地敲詐了一下帕克泰德夫人,并用敲詐來的錢買下了一座鄉(xiāng)間別墅。
在講解完課文后,我誘導學生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文學作品中有沒有類似梅冰小姐的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曹禺聞名遐邇的話劇《雷雨》中周公館的管家魯貴,就是因為掌握了周家的隱私,及周家大少爺周萍與其后母繁漪之間的曖昧關系,與繁漪巧妙周旋,最終達到使自己被重新雇傭的目的。
接著我又啟發(fā)學生思考:有沒有哪部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小人物,由于了解某個大人物過去的秘密,非但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反而惹禍上身的呢?那就是《紅樓夢》第四回里講到的應天府的門子。他原先是葫蘆廟的一個小沙彌,知道應天府新任知府賈雨村當初寄居葫蘆廟時窮愁潦倒的慘狀,后因廟宇被燒,小沙彌蓄發(fā)還俗,充當了衙門里的門子。盡管他對賈雨村忠心耿耿,為他獻計獻策,絲毫未曾有過什么非分之想,但最終卻被知府大人找了個茬兒,落得個發(fā)配邊關的下場。
將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這樣的橫向比較,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能力和分析能力,還能引起學生對比較文學的初步興趣。精讀課講解中可使用對比法的地方還很多,如句型對比,文章結構、修辭、文體的對比,文化對比,文學作品藝術手法的對比,等等。通過對比,學生對所學內容印象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