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學生學習評價法,實踐證明此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 學生評價 反思
教師重新思考數(shù)學教學時,必須重新思考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僅僅通過考查、考試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對于真正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來說是不夠的。它不能代表評價的全部內容,因為評價也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新課標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交流互動,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師生、生生的課堂交流。德鮑拉指出:“教學,重要的是聽;學習,重要的是講?!睂W生通過課堂交流,能夠掌握數(shù)學交流的技能,從而不斷提高敘述、討論、閱讀、傾聽等數(shù)學學習與應用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脑u價,發(fā)揮診斷、調節(jié)、激勵、導向等作用,既能促進教師自身不斷改進教學,又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交流、討論,使學生切實糾正和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脑u價,能使學生建立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激勵學生努力向上,奮發(fā)進取,并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脑u價,能使教學達到預定的目標,獲得積極的教育效果。
一、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評價的實踐方法
筆者以實驗法為主,同時采用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輔助方法,以便全面客觀地探索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評價的方法及效果。
(一)實驗對象的選擇
八(3)、八(4)班兩個班級,兩個班的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基本相同。八(4)班為實驗班,采取數(shù)學課堂交流的評價實驗;八(3)班為對照班,按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學。實驗班與對照班教學進度相同,課堂例題、練習、課外作業(yè)都相同。這兩個班均由筆者執(zhí)教,以控制實驗變量。
(二)實驗的步驟
1.時間
2007年3月—2007年11月。
2.實驗前學生基本情況調查
實驗前隨堂觀察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上課的專心程度、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等),共觀察了12節(jié)。筆者發(fā)現(xiàn)兩個班學生對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都不強,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程度也都不夠。筆者查閱了兩個班的學生在實驗前的數(shù)學成績,并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原有學習成績、參與課堂交流的態(tài)度、學習思維能力表現(xiàn)等方面無顯著差異。(見表1、表2、表3)
實驗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如下課堂交流評價方法:
(1)能積極舉手發(fā)言,參加課堂交流討論等,予以表揚,并不論其發(fā)言回答是否正確,都至少能得3分。
(2)發(fā)言結果雖有欠缺,但能講出大概,得4分。
(3)發(fā)言結果完全正確,得5分。
(4)發(fā)言時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完全,但過后或過一段時間能完全回答的,也可補得5分。
(5)發(fā)言結果完全正確,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見解獨特,具有創(chuàng)新性,或對教師的教學所提問題能提出不同的正確看法,得7分。
在實驗班進行課堂教學中評價方法實施前,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實驗目的。同時在每個自然組設兩個數(shù)學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記分,并在課外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各種幫教,對學生的課堂練習進行批改和反饋。每小組各學生得分情況由小組長匯總,每周宣布總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在學校與家庭的每月聯(lián)系單中,增設一項數(shù)學課堂交流情況,分“很好、好、較好、需努力”,四個檔次(按課堂評價總分排列,取前20%為很好,其次的30%為好,再次的40%為較好,最后10%為需努力。見表4)。學期結束時,得“很好”這一檔次的獲課堂評價考核分100分,得好的獲90分,較好的獲80分,“需努力”的獲60分,并將這些分數(shù)作為學期總評的25%(即現(xiàn)學期總評分=原學期總評分×75%+課堂評價考核分×25%。見表5)。
3.實驗效果反饋
經(jīng)過上學期兩個月及下學期兩個月的實驗,對兩個班級的學習成績、課堂交流的參與率進行統(tǒng)計,并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對參與課堂交流的態(tài)度、學習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表6、表7、表8)。
4.實驗效果分析
表9 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對參與課堂交流的態(tài)度及課堂交流的參與率的比較
由表9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對參與課堂交流的態(tài)度及課堂交流的參與率基本相似,而經(jīng)過實驗則有明顯的差異。
分析其原因,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評價,使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性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態(tài)度從被動到主動,心態(tài)也從害怕講錯變?yōu)檩喌桨l(fā)言感到是一種展示自己才能的方式。對學生課堂學習進行評價,也使教師更加注意到讓各層次的學生參與課堂交流,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見表10、表11)。
從表10、表11可以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實驗前后學習表現(xiàn)、學習成績差距比較都有明顯的差異,說明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評價是有效果的。
不少學生為了有機會參與課堂交流,課前先預習、復習,上課專心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思考問題也比過去更透徹、更深入。在參與課堂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怕說錯,各種思路都能得到充分的討論,使好的學習方式、思考方法及正確結論從大家的討論甚至爭論中得出,各種錯誤能及時得到改正,知識掌握更牢固、更靈活,學生完成作業(yè)的速度更快了,正確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由于評價方法的要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習困難學生,調動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上課時能專心聽講,積極參與發(fā)言,也能從中體會到成功與加分的喜悅,從而不再害怕數(shù)學,做作業(yè)也認真了。這些都是實驗班學習成績明顯上升的原因。
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評價的反思
(一)評價過程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
很多學生以前在課堂上已經(jīng)知道問題的答案,但由于性格、語言表達、學習基礎等原因,不能大膽參與交流。課堂教學中的評價給這些學生參與交流增加了原動力,大部分學生感到如不主動參與交流,就會影響他們平時的考核成績甚至是學期成績。筆者在實施過程中,也注意到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加交流,放手讓他們去說,“不怕他們說錯,就怕他們不說”。學生交流過程中,也逐漸經(jīng)歷了老師“逼”著說—自己想說—敢說—能說—善說的階段。通過交流,他們知道自己哪些知識掌握得較好,哪些還不夠。如潘靈峰同學,小學基礎較差,上課很少舉手發(fā)言,總怕自己發(fā)言出錯。這樣的學生,教師如果放任不管,他就會自暴自棄。為了改變他,每節(jié)課筆者都會選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交流,有時一堂課給他幾次機會。雖然有時他講得不夠全面,甚至講錯,但筆者每次還是至少給他3分,從而使他的課堂學習評價分也得到了較高的分數(shù)。以前,他作業(yè)缺交、不訂正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正確率也很低。而在評價過程中,他感受了老師對他的偏愛及同學對他的寬容,感到如不再努力學習,就對不起老師和同學。因此,除了上課積極參與交流外,他作業(yè)認真獨立完成,質量也有了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問交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促進了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和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fā)展和社會交往技能的發(fā)展,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在學習和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心理傾向。
(二)課堂評價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備課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除了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上好課外,教師必須開展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探索活動。設計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何時提出,以何種方式提出,一般由哪些學生回答,這都要求教師應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靈活地應對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以及對學生了如指掌的熟悉程度。
2.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定位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通過交流,教師與學生能夠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信任合作的關系。交流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思維能力,發(fā)揮其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3.在學生課堂學習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引導。課堂學習評價的一個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使他們體會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由于學習習慣、基礎等原因,部分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畏懼,缺乏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就會激發(fā)起進一步取得成功的愿望。教師可設計簡單的問題,讓學習困難學生發(fā)言,或讓他們把其他同學回答過的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再回答一遍。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閃光點,有意識地進行表揚、加分,使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并能以此為榮,從而激發(fā)對學習的興趣。對于他們回答問題不妥當或錯誤,教師不能訓斥、不能歧視,而應分析錯誤的原因,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在真心幫助他們。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他們優(yōu)先發(fā)言,優(yōu)先表揚,優(yōu)先加分,優(yōu)先答疑。轉化學習困難學生是大面積提高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在課堂學習評價中對這些學生的特殊關照,在轉化他們的學習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能過于注重形式,而應注重發(fā)揮評價所具有的教育功能。雖然有了課堂學習評價考核依據(jù),但學生并不是為了得分而發(fā)言交流,教師也不是為了給學生加分而提問學生。給學生加分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有足夠的時間去討論甚至是爭辯,學生考慮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認知結構建立的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等都不是簡單的分數(shù)能夠衡量的。
5.課堂學習評價中,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延遲性評價。由于學生的發(fā)展存在著差異,教師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再達到目標。為此可采用延遲性評價法,即推遲對學生某一點表現(xiàn)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比如,對于畫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有的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而有的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畫得很不對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適當延遲評價,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努力,待他們努力達到一定的水平后再來評價。評價的過程長一點,形式更開放一點,能更好地發(fā)揮課堂學習評價的激勵功能,真正體現(xiàn)評價工作的實效性。
總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評價時,要始終記住,評價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手段,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課堂學習評價不應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掌握,而更應關注學生良好數(shù)學意識和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度,靈活把握評價的課可延遲性和寬容度,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進而不斷取得進步,這才是課堂學習評價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楊九俊主編.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劉兼,黃翔主編.數(shù)學教育評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