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課程理念的洗禮下,雖然語文課堂發(fā)生了改變,各種教學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但語文味卻越來越淡了。本文作者認為,語文具有的鮮明的工具性的本質沒有變,教師應努力追尋真正的語文,呼喚語文情懷,回歸原生狀態(tài),還原語文課堂的本色。
關鍵詞: 語文課堂 真實 簡單 深刻 寧靜
時下的一些語文課,上得越來越熱鬧,唱歌、跳舞、演戲,十八般武藝輪番登場,各種手段層出不窮,課堂可謂熱鬧非凡??蛇@樣的課聽得多了,總給人一種感覺:學生的興趣“濃”了,語文的味道卻“淡”了。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進傳統(tǒng)教學中不合理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形式也要隨之改變,但語文的本質沒有變。語文具有鮮明的工具性,它是交際的工具,學生學會了字、詞、句等,便可以運用這一工具進行交流和學習。那么,語文教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呢?說白了,就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既然這樣,語文教師對待語文教學就應“洗盡鉛華”,冷靜地還原語文的本色,用平實的眼光對待語文教學,讓學生真正從語文學習中獲益。
一、遠離“作秀”,回歸“真實”的語文課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極具人文內涵。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不脫離文本,不空談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很大程度上捍衛(wèi)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去重新塑造一種新型的群體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即培育我們的學生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批判求真的精神??蓪嶋H上,我們較多的課堂教學離真正的“自主”、“合依”、“探究”很遠,許多老師把“自主”、“合作”、“探究”淺層次地理解成一種純粹的方法和手段,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種形式,成了沒有了精神的空殼。在教學實踐中,把小組合作變成制造學習熱烈氣氛的道具,作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以致出現(xiàn)了這樣的流行語: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小組合作來湊。
其實,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平等、和諧的互動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投入,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團隊精神及合作意識。但它并不是幾個人圍在一起隨便說上幾句的代名詞,從形式上來看,合作似乎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開或合攏,幾個人湊成一堆就成了,但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合作卻不容易。據(jù)專家分析,合作學習由以下要素構成: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所有學生都能進行溝通,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以及對活動成效進行評估等。它并不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而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時,應該多點理性的思考,切勿盲目地“東施效顰”,要知道語文課它首先姓“語”,而不是表演課,它不需要作秀。
于永正老師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沒有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只是讓學生獨自思考,并在“讀”字上下功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可出聲、可默讀、可獨立讀、可小組輪讀,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在讀中與作者進行交流,在讀中了解文章的留白。在讀中體會文章的巧妙構思和用詞的準確。然后,抓住“躲”“擋”“笑”三字,把文中埋藏的母愛輕而易舉地挖掘出來,把一個兒子的思念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如有一教師在教學《田忌賽馬》時,在學生對“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和“孫臏科學的思維過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還設計了“田忌和孫臏進行第三次賽馬”的拓展環(huán)節(jié)。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涵進行再思考,還是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讓課堂演化為一場學生自主探究的“秀”?答案很明顯是后者。因為,第三次賽馬,無論結果如何,都會淡化學生對文本主題的感悟,這種游離于文本甚至與文本背道而馳的延伸是無意義的。
許多年前張志公先生就曾說過:“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yè),還是不通?!蹦承┱Z文教師一味追求“獨特創(chuàng)新”、令人“耳目一新”的課堂,結果語文教學喪失了學科特色。有些公開課熱熱鬧鬧、高潮迭起,教學設計充滿奇思妙想,可課后一測,學生連文中難認的生字都沒解決,難讀的句子也不會讀,更別提積累和運用語言了,問題何在?我覺得這都是不求真實的“花架子”惹的禍。如果照這樣下去,我們的學生同樣會重蹈覆轍:“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呂叔湘語)
二、遠離“復雜”,回歸“簡單”的語文課堂
崔巒老師曾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彼岢喓唵螁谓陶Z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他認為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一種指導思想,是教學很高的境界。目前很多課堂過于追求“厚重”,以致結構復雜,形式奢靡,華麗不實,十分臃腫。如一堂語文課(特別是公開課),必設計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再加聽說讀寫,以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落到實處,使學生暈頭轉向,沒有實質收效。所謂“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不能做到“有所不為”的課堂教學其本身就是混亂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大刀闊斧地砍去枝蔓,削枝強干,給漸趨復雜和沉重的課堂消腫減肥瘦身,輕松地引發(fā)學生最豐富的情感體驗,獲得最豐厚的收成。
一位教師在上《五彩池》一課時,為讓學生理解池底的石筍怎樣起到折光鏡的作用,引導學生畫起了三棱片,分析起了陽光怎樣透過三棱片進行折射。由于牽涉到物理知識,一時無法解決,師生合作了大半節(jié)課的時間,最終學生還是不甚明白。在畫圖的過程中,教師為關照觀看的學生,讓他們邊看邊唱《七色光》的歌曲,作為聽者,是越聽越糊涂:這是語文課還是常識課,亦或是音樂課,“語文”味在哪里?
沈大安老師說過:“在鼓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同時,要防止語文本體的弱化?!被顒印⒈硌菔切W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在語文課中運用的確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活躍課堂氣氛。但這種活動應該扎根于課文的語言文字,為更深入的理解、品味語言文字服務,應揣摩作者的表達方式、體會課文的表達方式。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仍是回歸語文,要體現(xiàn)語文課的特點。語文的知識和技能應當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各種相關因素向它靠攏,其學科知識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交叉中進一步開闊視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熟練。與其追求“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熱鬧浮華,不如享受“繁華落盡見真淳”的真味語文。所以,語文教學也應該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最快的速度帶領學生進入新知的接受過程。
當然,簡單不是租糙,不是平庸。它的實質是簡約,刪繁就簡,以簡馭繁,以約馭博。簡單課堂是在經(jīng)歷紛繁復雜的教學探索后對生命課堂作出的高層次上的回歸。所以說,簡單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它的背后是深刻,是智慧,也是超越,簡單折射出的是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刻的教學思想。這樣的課堂,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深刻。
三、遠離“膚淺”,回歸“深刻”的語文課堂
遼寧大連教育學院王德俊教授這樣說現(xiàn)在的語文課:“現(xiàn)在的語文課大多是讀一遍(文本)就開講,連‘點線面’的懂也還有限,哪里談得上‘立體的懂’?既無語文,也無人文?!睋Q句話說,現(xiàn)在的很多語文課未真正走“進”語文,充其量是走“近”語文。文本解讀的平面化、泛化、窄化,導致文本內在美的流失。所以,我覺得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要回歸“深刻”,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要學會關注細節(jié):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要學會感受語言:一個字、一個詞語、一個句子。要知道教材所選的課文本身都承載著厚重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它需要教者再創(chuàng)造,需要學生認認真真地讀,仔仔細細地品,逐字逐句地鉆研。如讀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其中對飛蛾那一小小生命的細膩描繪,傳遞了許多豐富厚重的人生感悟。而這些只有深入文本才能感悟到。教學此文時,就應該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那些凝練而貼切的語言,細心咀嚼品味,品出文本內涵,品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僅僅抓住“車蓋、盤盂、滄滄涼涼、探湯”展開教學,抓住“辯斗”展開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抓住“孰為汝多知乎?”展開想象,孔子聽后會怎樣想?讓學生進一步深入體會文章主題,尤其是兩小兒的辯斗,短短的幾個“非也”、“此言差矣”等連接詞,改變讀的形式,在辯斗中既讓學生明白了意思,又無形地練習了朗讀,使學生在讀中領悟。如此精心的設計,如此巧妙的思維,如此將詩情、文本、語言訓練渾然一體,真是精彩絕倫。整堂課下來,給我們聽課老師的感覺是課上得既樸實自然,不離文本,又提升品位,頗有“深度”。這樣的語文課堂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本色,是我們追求的“原生態(tài)”教學。
四、遠離“喧囂”,回歸“寧靜”的語文課堂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努力用這個新思想那個新理念來積極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于是課堂教學花樣不斷翻新,“絕招”迭出,“新法”競舉,吹拉彈唱等“十八般武藝”紛紛登場亮相,使得語文課堂一度成為師生才藝展示的舞臺,語文課盲動、虛動、濫動。
信息技術的普及又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實踐證明,如果運用得當,語文教學就會如虎添翼。如果過分看重課件的優(yōu)勢,將會丟失語文教學的“原生態(tài)”,讓語文成為一種“走馬觀花”的游戲。一位教師在講《飛奪瀘定橋》時,課件出示大渡河水的“急”,瀘定橋的“險”,敵人火力的“猛”,紅軍戰(zhàn)士的“勇”,讓學生觀看。本來選幾張典型圖片完全可以達到預期目的,然而這位教師卻讓大量的課件占據(jù)了多半時間,課堂上學生情緒倒是高漲,可惜只聽見學生“哇——哇——”的驚嘆聲,卻難看到他們品味語言、展開聯(lián)想的語言實踐。此舉其實是用簡單的觀看替代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剝奪了學生的語言實踐的權力,又何談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呢?
筆者認為,多媒體可用可不用時,盡量不用;可多用可少用時,盡量少用,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親身參與語言實踐活動,能抓住重點詞語,反復品讀,感悟語言的美,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真正使用課件的又有多少人呢?難道只有打在屏幕上才能體現(xiàn)新理念嗎?于永正、賈志敏等全國著名的專家不也是“一支粉筆一張嘴”嗎?要知道語文終究是語言文字的學習,課件只能起輔助作用。
總之,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樸實、扎實,課堂應始終保持真實、質樸的原生態(tài)美,達到“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色”的境界。我相信,經(jīng)歷了一次“鳳凰涅槃”般洗禮的老師會多一份成熟與理智,冷靜與思索,讓語文課堂“質本潔來還潔去”,這也是教學的最高追求。
參考文獻:
[1]張懷東.“實”——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陜西教育,2008,(12).
[2]蔣靜雅.“本色語文,綠意課堂”.中國教師,2006,(11).
[3]陸華山.本色語文——追求自然生態(tài)的課堂境界.河北教育,2008,(12).
[4]張渾.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鄭友宵.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6]李吉銀.探尋語文教學的“無痕”境界.教學月刊,2006.1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