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作為小組合作習作方式的實踐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摸索之后,對合作作文教學中有關互動修改習作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并探討了合作修改與修改興趣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合作作文 興趣 修改
修改,作為習作的最后一環(huán),對整個習作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常言道:“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好的文章往往是經過千錘百煉,再三斟酌修改出來的?!墩Z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隨著習作教學的不斷革新,習作修改已經從以往的教師越俎代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的習作字斟句酌,精批細改;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則冷眼旁觀教師的“紅色杰作”,很少“有”動于衷,甚至在眼前一晃而過的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轉變?yōu)閷W生自改、互改,大大提高了習作教學的教學效率,也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評價負擔??梢哉f,由于合作作文修改的出現(xiàn),教師的教學手段變得靈活多樣,學生的習作興趣變得逐漸濃厚,使師生、生生之間實現(xiàn)互動,讓學生自主、合作式地融入到作文修改中去,讓學生在主動有效的參與中提高寫作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笨梢?,在日常的小組合作修改作文中,對學生修改方法、過程和態(tài)度引領是必不可少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修改習作相當于二次習作,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修改興趣,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小符號,大智慧
通過對周圍一些老師的習作教學的觀摩,筆者發(fā)現(xiàn)在修改習作的過程中,修改符號的使用似乎沒有得到必要的重視。很多時候,教師和學生都只重視習作內容修改得如何,很少會注意到在修改過程中修改符號的運用,以至于有些學生在學了修改符號之后,除了在回答一些要求明確的習題時會用修改符號外,基本很少接觸修改符號,也不太能夠正確使用。一次偶然的機會,使筆者充分認識到一個小小的修改符號,在修改習作時的巨大作用。
在一次小組合作修改作文課上,一組同學的作文本吸引了我。在他們修改的一篇文章中,字里行間做滿了各種記號,除了常見的波浪線、橫線外,還有一些個性化的符號,比如在某些劃波浪線的句子后面畫著一個“放大鏡”,某些劃橫線的句子后面畫著一個“針筒”,此外,還有“笑臉”、“哭臉”、“手掌”,等等。仔細一問,原來這樣做記號的小組不在少數(shù)。后來才知道,這些符號都是學生們自創(chuàng)的,而且各有不同的含義,比如“放大鏡”的意思是說“你觀察得很仔細,寫得很細致”;“針筒”的意思則是“這句話有毛病,要治一治”等,妙趣橫生又不失實效。而且,學生們大多很喜歡這樣來給同學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見。
從這些看似不規(guī)范的符號中筆者得到了一點啟示,既然學生們喜歡用符號來提出意見、表達想法,為什么不利用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呢?既能鞏固修改符號的正確使用,又能激發(fā)學生們修改作文的興趣,不是“一舉兩得”嗎?
于是,在以后的合作修改作文時,筆者有意識地向學生們推薦日常修改作文時經常需要用到的修改符號,同時鼓勵學生對這些符號在掌握的基礎上作適當?shù)馗淖?,比如允許學生把這個符號劃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或事物;允許學生用不同的顏色來劃這些符號,用顏色加符號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心情等。甚至提出了“看誰劃出的符號多”的口號,極大地刺激了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們的作文本上已不再是過去那樣“清湯寡水”而是“五彩斑斕”了。而每次修改作文,氣氛也變得很活躍。當然,為了使學生們不偏離正確掌握規(guī)范的符號這一原則,筆者總是不失時機地加以點撥,而這一做法,實踐證明要比枯燥地單獨講解符號效果要好得多。
二、齊“會診”,共展示
在修改作文中,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開展集體性的講評。一般的講評方式就是各小組推薦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或問題習作,大家共同賞析或探討。而這卻在不知不覺中減少了許多學生展示自己習作的機會。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身邊人的認同,學生也一樣。只有當自己的勞動得到認可或贊許,內心的激情才會永不止息。否則,會變得逐漸失去積極性。
以往的習作講評,雖然在修改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合作得到了承認,但是最后的展示或者是成了少數(shù)人的舞臺,或者是展示的習作過于“完美”,都是改過后重新謄寫的文章,看不到學生修改的過程,這對學生而言無異于“抹殺他們的勞動過程”。
于是,筆者在鼓勵學生巧妙地用修改符號修改習作之后,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每個小組擁有自己的一塊展示平臺,或者是展板,或者是展臺,把修改后的習作,與謄寫完的習作一同展示出來,供大家點評和探討。此舉的好處在于,既能讓學生看到其他同學的修改過程,取長補短,又能幫助同學指出修改過程中的缺陷,不會出現(xiàn)“閉門造車”的尷尬。同時,被展示的同學也會因自己的勞動過程和成果得到了認可而信心倍增。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修改習作的態(tài)度也會更加認真,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請家長,“總動員”
一直以來,家長對學生的監(jiān)督、輔導是影響學生學習狀況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點,那么對學生的各方面的發(fā)展一定有好處。然而,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都不太愿意主動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學習情況,尤其是不會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習作。因為在學生看來,那是自己的“隱私”。
為此,筆者在日常的習作教學過程中,刻意安排學生向自己的父母展示自己修改后的習作,并要求必須有父母的點評。同時,與家長溝通,要求家長們認真對待。
由于是集體性的要求,而且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雖然學生們剛開始還有點不習慣,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學生們也從修改習作中體會到了樂趣,而希望得到父母的贊賞,慢慢的,學生們變得主動起來。緊接著,筆者再以“誰的父母點評得好就可以加分”等手段,刺激學生們,這樣一來,此項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了。
因為深知要獲得父母好的點評,自己首先就要修改得認真、細致,因此,無形中讓父母點評成了促動學生認真修改習作的鞭策力,而好的點評可以得到加分,更是學生們認真修改的動力來源。學生們樂于修改,勤于修改,久而久之對修改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水到渠成”了。
基于合作學習的習作教學,還有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研究和實踐,不論我們采用怎樣的方式方法,也不論我們推行怎樣的理念和思想,讓學生樂學、想學,最后學會習作,是我們教師不懈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遠比教給學生是什么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