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建構主義理論極其強調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學習知識的影響,基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局限性,并不能夠有效地從大量的知識經(jīng)驗中選擇與現(xiàn)在學習的、并且可以促進現(xiàn)在學習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中選擇適當?shù)膬热菖c課堂知識相結合。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一、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jīng)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愛的港灣》一課時:課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學生嬰兒時、幼兒園時、小學時的三張照片做成課件,再布置學生準備一些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和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我用課件展示三張照片,請照片中的學生談談成長中的感受,讓鮮活的生活現(xiàn)實與教科書結合成一體,引出了教學主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并講一講有關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大大小小近十件毛衣,都是他媽媽一針一線親手勾出來的。這位疼愛孩子的母親的事例深深打動了很多人。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
由于我的教學設計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體驗。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xiàn)。
1.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
課本劇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和體驗,并根據(jù)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
如教學四年級上學期《當意見不一致時……》的“尊重與傾聽”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根據(jù)教材中提供的幾個事例,結合平時的生活實際進行演出。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表演起來入情入境,對學生的觸動較大。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獲得體驗,而且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之后,學生對學會傾聽、學會尊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2.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進行價值引導。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再現(xiàn)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
如教學《夸夸我的同學》,在“她為什么受歡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讓學生憑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再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隨機進行價值引導,諸如:誰最受同學們歡迎?為什么?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如何真正地學會看別人的長處,感受關心幫助他人、努力學習、克己奉公、大度容人等品質受人尊重,認識到諸如:占小便宜、武力征服他人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辨析能力。
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
三、將課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鏈接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學生要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
陶行知說“社會即學?!?,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學校課堂上、教材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寬到社會上去,讓學生去接觸社會,學生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如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時,可結合學校交通安全宣傳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學校大門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交通混亂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交通安全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這些建議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校門口的人行橫道線標示出來了,有學生出入的標牌也豎立起來了,師生進出安全多了。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生活,使我們的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現(xiàn)回歸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理念,實現(xiàn)教育的最終目的。
四、把握教材知識聯(lián)系,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加強學科間教材內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聯(lián)系,明確課堂教學與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把實踐活動落到實處,既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閱讀、探究、討論,鼓勵學生多動筆,把自己的感受、體驗以說、寫、畫等適當形式表現(xiàn)出來,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教師要把學生的作品進行歸類、合并、展覽,增大課堂教學容量,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我有一顆感恩的心》這一課,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搜集一些父母關愛自己的故事,結合語文教學指導學生寫一篇給父母看的作文。孫亦陽同學的《嘮叨就是愛》,讓堅強的媽媽熱淚盈眶。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又改善了家庭氛圍。
五、積極拓展課外資源,體現(xiàn)課程的生活性
社會就是大課堂,要想教好《品德與社會》這一科,不能使學生局限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而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將教材作為一個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現(xiàn)實感,回歸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
1.讓課堂知識在課外得以實踐。
課堂活動形成的知識,需要具體行動的檢驗,才會真正起到規(guī)范行為、養(yǎng)成良好品質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想法設法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延續(xù)到課外,使這種知識得以鞏固和升華。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善待他人》一課時,課堂上讓學生談談自己打算以怎樣的行動善待他人,以怎樣的行動計劃去實施,然后指導學生到現(xiàn)實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殘疾人,伸出友愛之手幫助他們,把行動落到實處。理論知識與體驗生活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從而達到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
2.把課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縱深中保障“悟”的力度。
冰心說:“我們的生活不是不夠豐富,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彪m然她只是針對寫文章而言的,然而對學生感悟生活同樣需要發(fā)現(xiàn)。生活內容像麻團一般交織著、聯(lián)系著,怎樣讓學生在紛繁中有所發(fā)現(xiàn)呢?我們強調了學生的縱深感悟。
例如:在組織《長江兩岸是家鄉(xiāng)》單元一《家鄉(xiāng)特產(chǎn)知多少》一課的學習中,學生自我的學習著力點常常在于家鄉(xiāng)有哪些特產(chǎn),而這個似乎并不復雜。老師繼而會在增強學生的自豪感上下功夫。但是,我們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作了這樣的探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我們這里會形成這樣的特產(chǎn)?”以問題引導深入研究,學生通過合作、對話,結合各地特產(chǎn)的形成,逐步發(fā)現(xiàn)特產(chǎn)的形成總是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或者經(jīng)濟方式緊密聯(lián)系著,并且?guī)又胤浇?jīng)濟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懂得要對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進行保護,要加強對特產(chǎn)的保護和宣傳,促使學生獲得了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更強的家鄉(xiāng)觀念和宣傳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镀返屡c社會》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兒童,讓兒童走進生活,《讓品德與社會》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