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某校當校長,有一次他在校園里發(fā)現(xiàn)有個男生拿著石子打一群男孩子,他看見后喝住了這名男生,并讓他放學后到校長辦公室來。
放學后,陶行知因為有事耽誤了一會兒,當他來到辦公室時,那個男孩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陶行知看著忐忑不安的男生,笑著給了他一塊糖,獎勵他遵守時間。男生有點詫異,陶行知又拿出了一塊糖,說道:“這塊糖我還是要獎給你,因為你特別聽話。我讓你住手,你當時就停手了。”男生不知如何是好,接住了第二塊糖。陶行知接著又拿出了第三塊糖,他說:“這塊糖還是獎勵給你的,因為我聽說你是看見那幾個男生欺負女同學,你是見義勇為才出手的。對你的這種行為我提出表揚?!甭牭竭@里,男孩哭了,承認自己錯了。他說他不應該出手打同學,更何況是同一個班級的。這時,陶行知笑著拿出了第四塊糖,獎勵男孩勇于認錯。最后他說:“我的糖沒了,談話到此結(jié)束?!?/p>
看完這則故事,我心為之一動,很是佩服陶行知先生,他不愧為一代大學者、大教育家。他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彼f到了,也做到了。換做一些教師,采取的可能是嚴厲的批評、指責和說服教育,這樣的結(jié)果會怎樣呢?學生不可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今后遇到相同的情況,可能還會犯相同的錯誤,并且他的內(nèi)心還會生起怨恨之情:我路見不平,出手相助還要受批評,以后再也不管了。這可不是我們教育者想要的結(jié)果??戳颂障壬倪@則故事,我才覺得,教育學生也是一門藝術(shù)。陶行知先生冷靜地對事情進行了分析,選擇了對學生真正有幫助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他用“甜蜜的糖果”作為中介,表面看起來是在獎勵學生,而實際上卻傳遞了他對學生的理解。他獎勵的目的是在教育學生,讓他的心靈受到震動,在感激的同時思想上主動重視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后果,從而達到自我反省、主動承認錯誤的教育效果。在今后,他路見不平仍會見義勇為,但肯定會注重處理事情的方式,不會沖動,我想這會讓他受益終身。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愛心。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也只有愛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抱有深厚的情感,這樣才會更加關(guān)愛他們,才會把學生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好好地處理,好好地解決。不論在什么情況下,教師都要記住喜歡自己的學生,因為他們是孩子,他們需要教師的喜愛與鼓勵。教師不能用“有色眼鏡”看學生,要平等地關(guān)心和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問題學生。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苯處熞?jīng)常要求自己的眼里有學生,心中有學生,雖然實踐起來很難,但我們?nèi)匀灰獔猿?,才無愧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有時教師教育學生也需要技巧,教育的方式也要因人因事而異,教師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辭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而這門藝術(shù)的精華歸根結(jié)底只有一個字:愛。愛孩子就意味著對孩子的一生負責。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用愛感召他們,用愛呵護他們的成長。愛的范圍很廣,它包含在教師的每一個教育、教學細節(jié)當中。松軟適度的土壤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教師在課堂中用愛營造的寬松氛圍,能催開學生心靈的花朵。試想,如果教師見了學生總是板著一副面孔,會是什么樣的情形,學生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嗎?會接受這樣教師的教育嗎?
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是教師的一種能力,教師的愛具有無形的力量,是教育成功的秘訣。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我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睈劭梢愿袆右粋€人。教師用智慧和愛去教育學生,處理問題時多注意怎樣做更具有藝術(shù)性,掌握教育的技巧,達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學生,將學生的錯誤引為正面誘導,比單純的嚴厲批評、訓斥受效大,因為這是愛的具體化。
贊科夫曾在《和教師的談話》中寫道:“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設想為用慈祥的、關(guān)注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這種態(tài)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該表現(xiàn)在教師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
教師是孩子行為的最直接的模仿對象之一,因此,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的教育的同時,更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起示范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感染孩子的心靈。平時應該尊重和關(guān)心孩子,對孩子說話要溫和體貼,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給孩子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來自教師濃濃的愛。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實踐自己所說的話,通過理性的分析、真情的感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感受來自同學、家長、教師及社會的愛。教師用自己的行動濡染學生的品格,達到教育的目的,使他們將來用自己的行動回報他人和社會。
愛是教育的靈魂,它在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學生。中國有一句俗話:“士為知己者死。”說的是為賞識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賞識,學生更需要得到家長、老師的賞識。實踐證明,當一個孩子長時間感覺不到老師、集體的關(guān)愛時,往往會產(chǎn)生較強的逆反心理,有意對抗、刺激老師。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應該是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其實,教育的奧秘就在于給孩子以信心,而老師的期待和賞識正是開啟學生潛能之門的金鑰匙。其次,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因材施教,個性培養(yǎng)。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學生的社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fā)展特點,我們才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