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幼兒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在吸取他人改革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幼師高年級的聲樂教學模式及內(nèi)容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中職幼師聲樂教學改革嘗試
隨著素質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幼兒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家長們對幼師的基本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新的形勢對幼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聲樂課是中職幼兒師范學校一門重要的技能課程,是幼師教育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由于觀念老化,方法單一,致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的演唱能力根本不能達到幼兒園歌曲的教學要求。此后許多幼師教育工作者紛紛加入了改革幼師聲樂課的隊伍中來,提出了“聲樂集體課和小課相結合”、“分層次教學”等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我長期從事中職師范學校幼師聲樂教學,在吸取他人改革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幼師高年級的聲樂教學模式及內(nèi)容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
1.生源素質低。
目前幼師的生源大多是來自各縣市區(qū)的初中畢業(yè)生。她們普遍文化基礎薄弱,接受的音樂教育和熏陶少,有的考生甚至在初三就沒有了常規(guī)的音樂課,面試的曲目也多半是為應付考試臨時學會的。她們中不同程度地具有音不準、節(jié)奏感差、聲音嘶啞和自信心不夠等問題。入學以后,雖然經(jīng)過一年的基礎聲樂教學,由于音樂底子薄弱,聲樂進步并不大,個別學生甚至還存在唱歌“跑調”的問題。
2.時間的限制
幼師聲樂專業(yè)的開設年限一般是二年或三年,每周一個課時。上課多以集體課和個別課相結合的形式。集體課和個別課的開展很好地減少了教師的重復勞動,又能兼顧個體。但由于人數(shù)眾多,時間上難以對學生的個體進行逐個、仔細的分析,即使指出了學生的問題,學生也很難在課堂上解決,因而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不佳。
3.教法單一。
多年來,幼師在聲樂教學中仍然沿用“示范、模仿”、“練聲、唱歌”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無一例外地在教師的口傳心授中被動地模仿接受,其主動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被壓抑。培養(yǎng)的學生在畢業(yè)以后,很難把知識轉化為實踐,這對幼兒的教育極其不利。
總之,幼師的生源素質、單一性的傳統(tǒng)教學、上課時間的有限等因素都會對幼師聲樂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產(chǎn)生影響。在目前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下,如何在聲樂集體課與小課相結合的大環(huán)境下,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二、新教學模式的嘗試
1.明確教學目的,設置教學重點,選擇教學內(nèi)容。
作為中等職業(yè)幼兒師范學校,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幼師人才,幼師在聲樂技能上究竟要具備怎樣的演唱水平和能力,是幼兒師范學校的教師必須解決的聲樂教學問題。幼師聲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面向幼兒園和社會的合格幼兒園教師,而不是具有精湛歌唱技能的歌唱家,而且,中職幼兒師范學校僅是幼師學習幼兒技能知識的啟蒙和發(fā)源地。因此,幼師聲樂的教學應以聲樂基礎性教學為主,最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勢、正確的發(fā)聲方法、聲音概念和一定量的中外經(jīng)典歌唱曲目。
從這一教學目的出發(fā),我在教學內(nèi)容上對現(xiàn)有的教材曲目進行了篩選。幼兒歌曲音域不高,多以中聲區(qū)為主。幼師教學就應把訓練學生建立良好的中聲區(qū)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然后再考慮拓展學生的音域。中等職業(yè)學校畢竟是幼師學習的基礎階段,學生應打好扎實的聲樂基礎。如此,選擇的演唱曲目就一定是一些以中聲區(qū)音域偏多,難易適中的歌曲。例如:《漁光曲》、《牧羊姑娘》、《思鄉(xiāng)曲》、《金風吹來的時候》等,而像《我住長江頭》、《一抹夕陽》、《古老的歌》此類難度大的歌曲,只能作為欣賞曲目,不建議學生過早涉及。當然,學生之間有差異。一些學生由于有著良好的音樂基礎和悟性,聲樂演唱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對于這部分優(yōu)等生可以另外布置歌曲,提高演唱的難度,在個別教學中因材施教。
在教學內(nèi)容上,我在幼師二年級聲樂教學中增加幼兒歌曲的學習內(nèi)容。目前,幼師的聲樂教材還一直沿用藝術歌曲和一些音樂師范類的聲樂教材。傳統(tǒng)的幼師聲樂教學往往只重視培養(yǎng)學生單科的聲樂技能,而沒有把學生的聲樂技能和從事幼兒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聯(lián)系起來。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或許能唱一兩首比較有難度的歌,但卻未必能優(yōu)美地唱出一首短小的幼兒歌曲來。幼師的聲樂教學應該為幼師音樂教學服務,它的宗旨是教會幼師如何用正確的發(fā)聲方法來演唱幼兒歌曲,同時保護幼兒稚嫩的嗓音。因此,在幼師聲樂教學中,很有必要讓學生多接觸幼兒歌曲的演唱。幼兒歌曲和藝術歌曲、聲樂教材里的歌曲相比雖然在演唱方法上一致,但由于演唱群體的特殊性,在演唱要求上略有不同。例如:幼兒歌曲《小白船》,其中有一句歌詞“有只小白船”三拍子旋律,總共有四個小節(jié)。聲樂上是要求這句一口氣唱完,不能換氣,否則會打破旋律的線條感。但是從幼兒生理條件出發(fā),幼兒不可能一口氣唱完四個小節(jié),因此在演唱時只能在“小”字后面唱斷,換口氣再唱“白船”。又如幼兒歌曲《數(shù)鴨子》,唱詞前面的一段念白和整首歌的演唱,都要模仿幼兒童真的語氣來唱,這樣才能唱對這首歌曲的“味兒”。
在教學重點上,對于幼師來說,訓練學生建立良好的呼吸和歌唱狀態(tài),能為將來學生科學地歌唱和繼續(xù)再深造起到很好的根基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主張應用各種手段,盡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中要經(jīng)常有目的地檢查學生的呼吸,嚴格要求學生在正確的呼吸狀態(tài)下唱歌。即使幼師的高年級,仍要經(jīng)常強調歌唱的呼吸。如果學生能掌握正確的呼吸和歌唱狀態(tài),她的演唱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高,演唱的積極性也就會相應增長。
2.改變單一的教學結構模式,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幼師聲樂教學一直遵循“先練聲后歌唱”、“教師范唱,學生模仿”的課堂結構模式。在集體課的教學過程中,發(fā)聲練習是比較枯燥和抽象的,教師又不可能在短暫的一節(jié)課中針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單獨和具體的演唱指導,但學生在集體的練聲中很難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幼師聲樂教學首先應該改革舊的教學模式,打破單一的課堂結構模式,從“教”中擺脫出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走到課堂的“舞臺”上來。如此,集體教學中課堂的組織就顯得尤其重要。例如:在聲樂課上,練唱元音“a”的發(fā)聲練習。我仔細觀察學生的演唱狀態(tài),把喉頭相對打開的學生和沒打開的學生分別叫上兩個單獨演唱,然后積極引導學生互評,找出解決的辦法。當然,這樣的“互教式”教學應該充分注意教學語言,不能讓演唱水平弱的學生由此產(chǎn)生自卑感,降低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而是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引導學生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思考問題,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不僅使學生盡快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而且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
3.進行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實踐性教學是目前公認的一條提高幼師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很多幼師學校已經(jīng)積極開展了教育實習、模擬教學法等實踐課,旨在縮短學生畢業(yè)以后適應幼兒園教學工作需要的過程。我在聲樂課上也引入這一理論,但并不是普遍概念上的模擬幼兒歌曲教學,而是把聲樂教學和幼師的其他音樂門課結合起來。我在聲樂教學中嘗試著加入幼兒歌曲的版塊教學。這一板塊除了前面所說的幼兒歌曲的演唱外,還包括幼兒歌曲的自彈自唱,幼兒歌曲的邊跳邊唱。如: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這個單元的聲樂課,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演唱快節(jié)奏的歌曲,我特意在這單元加入了與之相應的快節(jié)奏幼兒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的內(nèi)容。我要求學生能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編小組舞蹈,并邊跳邊唱。又如:歌曲《問》這個單元,教學重點之一是訓練學生休止符的唱法。我就在這一單元加入《懂禮貌》這首以休止符為主的幼兒歌曲,要求能自彈自唱,使學生充分理解休止符的作用和唱法。這些創(chuàng)編、彈唱都是以課前提早布置,課中展示并討論、評價的方式呈現(xiàn)。如此不僅課堂上可以節(jié)省時間,而且可以讓學生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真正“學有所用”。幼師聲樂的實踐教學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兼顧了視唱、鋼琴、舞蹈等其他學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綜合的音樂素質。一學期下來,幼師無論是在唱、彈還是舞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且學習聲樂的興趣也非常濃厚。
實踐證明,幼師聲樂課的調整和拓展,不僅能提高聲樂教學整體的教學質量,而且能促進幼兒教育專業(yè)學科內(nèi)部各課程之間的合理交叉與優(yōu)化整合,從而積極推動幼兒教育的建設和發(fā)展,使幼師更加符合工作的實際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紀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需求。
參考文獻:
[1]曹燕.轉變舊觀念,迎接新挑戰(zhàn)——對幼師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思考.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6.
[2]任秋英.強化實踐教學,促進幼師實踐教育.江南論壇,2008.1.
[3]肖璟.幼師專業(yè)音樂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探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