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近幾年,我們的語文課打破了“一本教材教到底,一張嘴講到底”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上升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創(chuàng)設者。尤其是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語文教學也開始逐漸活起來、靚起來。在此我就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談幾點體會,僅供大家參考。
一、課前5分鐘創(chuàng)新表演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發(fā)展,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我在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上就向學生提出了三點要求:希望在三年后他們能有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一手漂亮的好字和好文章。落實這三點要求的前提就是以課前5分鐘創(chuàng)新展示為平臺,此項活動能使學生較好地拓展知識面,積累寫作素材,鍛煉設計能力、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能滿足學生萌動的表現(xiàn)欲望。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志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自覺參與。展示內(nèi)容的選擇非常廣泛,但力求要和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可以講一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偉人的故事;可以配樂朗誦一首中外名詩或一篇優(yōu)美散文;可以講一句我最喜愛的名人名言;可以講述自己成長經(jīng)歷中印象最深、最受教育的某件事或某個人;可以講自己最喜愛的一本好書、一位作家;可以是一段魔術表演;還可以對對聯(lián)……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生為了這5分鐘的創(chuàng)新展示,往往要花上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準備,從材料的搜集、篩選、準備到課前展示,這實際上就是學生充實自我、提高進步的過程。5分鐘的展示,為學生展示自我、發(fā)揮特長創(chuàng)造了有效空間。每天的課前5分鐘中,學生都能欣賞到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表演內(nèi)容,在歡聲、笑聲、掌聲中獲取知識,增長技能。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極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
二、巧設課堂競技活動
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善于挖掘教材的創(chuàng)新因素,根據(jù)教學實際,設計出符合不同層面學生參與的教學內(nèi)容。如:哪些問題適宜搶答競賽;哪些經(jīng)典片段適合朗誦比賽;哪些問題值得進行現(xiàn)場辯論;哪些文章適合縮寫、敘寫或排練成課堂短劇……教師都應根據(jù)文章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去引導。要充分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讓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輕松、愉快、自信地參與到語文活動中來。比如:我在講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復述美女蛇的故事,還讓學生上講臺表演捕鳥的動作,班上幾個平時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頓時躍躍欲試。我因勢利導,先肯定他們的積極性,可是因為過于緊張,“竹簍”翻了,“捕鳥”失敗。學生主動幫上臺表演的同學分析原因,鼓勵他重試一次,結果第二次他表現(xiàn)得非常完美,得到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他也獲得了成功的滿足感。再比如:我在講曹禺的《雷雨》時,將學生分為三組,分別上講臺表演第二場的情節(jié),學生非常興奮,短短的幾句臺詞讓他們演繹得感情生動、惟妙惟肖,不僅幫助理解了人物的特征,為充分掌握課文提供了良好基礎,而且讓我充分地認識了他們的能力。這些競技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鍛煉思維,提高能力,活躍課堂氣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角色互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從實施新課程開始,我始終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作為我教學的思路和目標。因此,我每講授一個新單元時總會預留一篇文章給學生,讓他們自己上臺按自己的方式講解。剛開始,學生克服不了緊張的情緒,上臺講解時不是說錯話就是寫錯字,有時甚至忘詞,不知道該如何提問,課上得不很理想,對此我也困惑過,可在學生面前我還是以鼓勵、贊揚為主。一次不好,再講,兩三次后,學生的變化讓我震驚,課程設計的流暢,語言的簡練,以及學生的配合都讓我欣喜異常。尤其讓我高興的是在下面聽課的學生提問得非常頻繁,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好、挖掘之深都是平時我在上課時少有的。記得在2009年3月14日我校舉行的教學開放日活動中,我的課就是由學生來主講的《老人與?!?,來聽課的人很多,學生在前一學期的自主講課中得到了鍛煉,課講得很精彩,對課文的挖掘也較深,獲得了聽課老師的好評。我想,能上臺講課的學生的準備一定都很充分,也許他記不住老師講的每一堂課,但自己準備的那一堂課一定終生難忘,一生中能有這樣的一段或幾段回憶不也是一筆財富嗎?
四、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延伸
語文課堂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要在學習中為學生打開另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天地。學生的所學不應僅局限于課堂上的所獲,還要以課內(nèi)帶動課外,讓課外成為課堂的補充和延續(xù)。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特別是農(nóng)村學校,過寄宿生活,課外資料又少,這些原因往往造成學生的視野狹窄,語文水平低。課外的補充就顯得重要了。教師要調(diào)動一切可利用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簡單的抄寫性和重復性作業(yè)最好不留,多設計一些課外知識的補充,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比如:我要求學生每周讀一本書,并談閱讀心得體會,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談讀后感言,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水平明顯提高。再比如,我要求學生辦手抄報。手抄報是中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的形式之一。學生直接參與編輯、撰寫、制作的全過程,深受學生的喜愛。每月要求學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主題完成一張手抄報,比如教師節(jié)、慶國慶、綠色環(huán)保、迎奧運、交通安全、文明禮儀,等等。手抄報從資料的搜集、主標題的確定、報刊的整體設計、后期制作完成,能較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應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為核心,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把他們培養(yǎng)成考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