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律基礎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必修課,但在已往的課堂中往往是教師向?qū)W生灌輸教材的內(nèi)容,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偏重于理論部分的講述,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對象,因此學習興致不高。因此,法律的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嘗試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出發(fā),簡單地探討幾種法律教學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 高職法律教學方法
高職教育在我國起步晚,自身還存在較多的發(fā)展中困難和問題,而社會對高職教育往往又缺乏正確的認識,再加上高職學生文化基礎不太好,學習習慣較差,部分學生學習不用心等特點,更使得高職理論教學具有很大的難度。《法律基礎》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必修課,它以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法律意識為核心,在整個高職教育階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法律概念的抽象性特征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傳統(tǒng)的法律課堂更是把學習建立在學生對教師的接受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導致學生學習成了被動接受和被動記憶的過程。
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就是如何使教學方法與學生特點以及學科特點相適應,探索既符合課堂教學規(guī)律,又能讓學生學得快、學得活、學得輕松的有效途徑,逐步形成體現(xiàn)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要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改變教學觀念,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切實掌握課堂教學應遵循的規(guī)律與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將指導學生理解教學內(nèi)容作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適時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剛剛接觸法律,會感到新鮮和神秘,這是非常好的開端,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由新鮮逐漸感到枯燥乏味,會因失去興趣而導致對記憶的排斥,甚至產(chǎn)生厭倦情緒。因此,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動向,盡快調(diào)整教學方法,切忌枯燥說教,力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比如,在講述民事訴訟法概念時,可首先提問:“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與他人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糾紛,那么,有多少種解決方法?”“私了”、“他人調(diào)解”、“申請仲裁”、“到法院打官司”等方法便被學生提了出來。接下來教師便可自然講授“民事訴訟是解決民事爭議的一種最具權威、最有效也是最為徹底的救濟方法。而規(guī)范民事訴訟活動的各種法律就是民事訴訟法”。由此可見,選擇好的切入點,有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夠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將教材內(nèi)容與他們感興趣的現(xiàn)實熱點相對應,教師此時再突出教材的針對性、科學性及文字表述的完整性、概括性,從而促使他們消除乏味感,對所學的知識概念記得牢、記得準。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如果純粹只是讓學生學習法律,而不去關心學生的感受,那么我們?nèi)匀皇茄匾u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沒完沒了的單調(diào)重復必定導致死氣沉沉的課堂局面,而忽略了學生感受的課堂必定是失敗的。因此為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特意準備若干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并請學生根據(jù)案例提示的情況進行情境再模擬;捕捉生活中與課文內(nèi)容相符的情景,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演繹成日常生活中活生生情景,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受到感染。這樣,不僅把原來枯燥的板書授課上得生動有趣,而且把社會生活的“活水”引入了課堂,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他們渴求新知的欲望。讓學生“看故事,說故事”,同樣能讓他們產(chǎn)生極大的興致。這樣一來,使學生通過“看一看”或“說一說”的方式他們自然就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在學生陳述的過程中,教師適當?shù)赜靡恍┍容^專業(yè)的詞語進行啟發(fā)和引導)。
三、組織討論,培養(yǎng)合作意識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去直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的工作主要是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幫助,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組織討論。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在有提示的情況下以討論的方式模擬寫起訴狀等,學生在這樣的實踐中既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
社會越來越精細的分工,必定越來越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作為德育教師,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再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比賽,通過競爭可以使組與組之間出現(xiàn)友好的爭辯,使學生增長知識,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
四、案例教學,鍛煉分析能力
學習法律重在實踐,法律的重點內(nèi)容是能指導實踐的內(nèi)容,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帶他們多接觸實際問題,因此,案例教學法是最好的突破口。課堂上,結(jié)合案例能使學生不僅了解該內(nèi)容的實質(zhì),更多的是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好地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比如,在講“法院主管范圍”一節(jié)時,教師舉出一則“劉某訴某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規(guī)定的不合理條件”案例,讓學生討論此案是否屬于法院收案范圍。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辯論,教師參與點撥,指導學生對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由老師對該案的處理作出總結(jié):強調(diào)高校由于對招生享有自主權,因而學校與學生之間不屬于“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因此所發(fā)生的爭議也就不屬民事訴訟主管范圍。如此通過這一案例分析加深了學生對主管范圍這一難點的認識和理解。另外,教師在講課時,應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發(fā)言,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老師展開爭論,對老師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對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習內(nèi)容的進一步理解,提高實際操作水平,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五、重視課外,理實相互結(jié)合
實行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眾所周知,法學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實踐又能反過來充實理論、發(fā)展理論。如果學生僅埋頭于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了實踐,即使學得再多、分考得再高,實際運用能力還是很差,也有悖于學習方向。不少學生平時學習尚可,一遇到案例,便手足無措,不知道用什么概念去分析問題。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學生身上,但根源還是在教師身上,其癥結(jié)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采取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tǒng)一的措施,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安排必要的時間,指導學生組建模擬法庭。具體做法是將學生分成法官組、原告組、被告組、律師組等四小組,分別由若干學生演示完成。學生一旦成了“審判員”、“律師”、“當事人”,就會站在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立場上,認真揣摩,逼真地模擬法院及律師事務所的全部辦案過程,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針對教師長期從事教學活動,普遍存在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jīng)驗不足的現(xiàn)象,學生應充分利用社會的人力、物力為教學服務。一方面,聘請法官、律師到校為學生講課,學生可以面對面地和他們對話,了解他們在審判實踐和代理案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老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法院觀看庭審過程,了解法院對案件如何審理、律師如何為當事人辯護的過程,增加感性認識。
3.利用多媒體教室,有針對性地選擇如《中國法庭》等一些庭審錄像片進行播放。通過觀看,學生對庭審過程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與學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方面,單靠教師的積極性還遠遠不夠,越俎代庖將事與愿違;只有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成為課堂主體,才能真正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無疑對提高他們的實踐運用能力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必須注意的是,實行這種民主化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講究方式方法,對于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理解能力的學生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