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漢詩文在日本歷史上也曾幾度達到鼎盛時代,一些經(jīng)典名句至今仍被廣為吟誦。其中,江戶后期著名漢文學(xué)家賴山陽先生的漢詩頗受贊譽。本文就賴山陽先生的生涯進行簡單介紹,對其代表漢詩文進行分析,區(qū)別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近體詩則進一步分析其格律。通過分析,我們不但能加深對古體詩與近體詩的理解,而且加深對中日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江戶后期漢詩與漢文化在日本發(fā)展情況的了解。
關(guān)鍵詞: 賴山陽漢詩文格律
一、引言
漢詩作為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學(xué)的瑰寶,隨著中華文明的傳播一起傳到鄰國日本,成為日本文學(xué)的一種樣式和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漢詩文興起于公元7世紀中葉,到8世紀的奈良時代,漢詩寫作已蔚然成風(fēng)。這時,出現(xiàn)了以長屋王為首的藤原放前、藤原宇合等詩人,并于751年編撰了日本最初的漢詩集《懷風(fēng)藻》。平安時代,日本統(tǒng)治者崇尚儒家學(xué)說,進一步吸收中國文化,促使?jié)h詩文創(chuàng)作繼續(xù)向前發(fā)展,以至出現(xiàn)了漢詩文占據(jù)文壇的局面。
平安初期,即9世紀上半葉,是漢詩文的全盛時代。嵯峨天皇令編選《凌云集》(814年),《文華秀麗集》(818年),淳和天皇令編選《經(jīng)國集》(827年)。此時甚至有人說,日本本土文學(xué)的和歌地位都無法與漢詩文相提并論。平安中后期,中國大詩人白居易的詩集傳到日本,給漢詩文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出現(xiàn)了菅原道真、三善清行、藤原明衡等許多優(yōu)秀詩人。平安末期,漢詩文創(chuàng)作逐漸衰落。
到13世紀,日本進入鐮倉、室町時代,幕府崇尚武藝,漢詩文愈加衰落。14世紀禪學(xué)在日本盛行時,禪家把漢詩文修養(yǎng)行為作為禪僧的必備條件。于是,漢詩文復(fù)興,以京都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學(xué),代表詩人有義堂周信、絕海中津等。
江戶時代前期,步五山文學(xué)后塵,出現(xiàn)了林羅山、新井白石等受朱子學(xué)派影響頗深的載道派。不久以伊藤仁齋為代表的古學(xué)派和以荻生徂徠為代表的古文辭派相繼登上文壇。江戶后期,漢詩文再次形成鼎盛時代。全國各地詩社蜂起,前期各學(xué)派繼續(xù)發(fā)展,產(chǎn)生了菅茶山、賴山陽等著名詩人。晚起的折衷學(xué)派,則出現(xiàn)了梁川星巖等重要詩人,他們反對古文辭學(xué)派,開辟了新的詩風(fēng),一直延續(xù)到明治時代。這當中,賴山陽的漢詩,至今仍被廣為流傳吟誦。
20世紀以后,日本漢詩文的創(chuàng)作急速衰退,但是漢詩文依然受到夏目漱石、森鷗外等文人的喜愛?,F(xiàn)在日本喜愛漢詩文創(chuàng)作的人也不少,以石川忠久為首的愛好者還于平成15年(2003年)成立了全日本漢詩聯(lián)盟,創(chuàng)作研究和選拔優(yōu)秀的漢詩文。
本文從詩詞格律的角度,對江戶后期著名詩人賴山陽的漢詩文進行格律分析。
二、賴山陽漢詩文選析
1.賴山陽簡介
賴山陽(1780—1832年),名襄,字子成,通稱久太郎,號山陽,別號三十六峰外史,江戶后期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漢文學(xué)家。永安九年(1780年)生于大阪,父賴春水,朱子學(xué)者,以漢詩文聞名;母梅颸,大阪儒學(xué)家飯岡義齋之女,有文藻。賴山陽才識天授,而又勵精不倦,六歲即問母“天何如物”。既受句讀,晝夜不懈。八九歲時讀《古今軍記》,廢寢忘食。年十四,父祗役江戶,山陽作詩以寄:“十有三春秋,逝者已入水。天地無始終,人生有生死。安得類古人,千載列青史?!睘椤皩捳┦俊敝坏牟褚八蕾p。年十四五,《近思錄》皆已習(xí)誦。一日因曝書,見東坡《史論》,嘆曰:“天地間有如此可喜之文乎!”遂肆力于文章。弱冠后,擬蘇軾策論,作《新策》十余篇,晚年刪潤為《通議》。
賴氏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日本外史》二十卷、《日本政記》二十卷、《春秋講義》若干卷等;詩集有《日本樂府》一卷、《山陽詩鈔》八卷、《山陽遺稿》七卷等。
他精于史學(xué),長于歌行,喜詠史而不喜詠物。年三十二游京師,遂居于京。終生不仕,諸藩多薦之,皆固辭不應(yīng),以授徒、著述為業(yè)。治家儉素,不妄帶一錢。庭中雜植梅花竹樹,建一草堂,臨水面山,春花秋葉,皆可坐知。喜出游,名勝古跡,游屐殆遍。天保三年(1832年),以積勞成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三。
2.漢文詩的分類
中國詩歌大致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近體詩是為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另外,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古體詩與近體詩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qū)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shù)不一,每首詩的句數(shù)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在用韻上,古體詩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shù)句上押韻(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shù)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近體詩中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而近體詩一般只可用平聲韻。
在平仄方面,古體詩不講究。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
在律詩中,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是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句形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實際上,三四五六就是兩副絕好的對聯(lián)。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稱為一聯(lián),同一聯(lián)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lián)的下句和下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gòu)成規(guī)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fēng)。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xí)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命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等,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范圍。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3.代表作選析
賴山陽十四歲時,作「癸丑歳偶作」。此詩已展露了山陽的才華,一時間受到許多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廣為人知。這首詩也暗示了山陽以后的生涯際遇。
(一)癸丑歳偶作
十有三春秋
逝者已如水
天地無始終
人生有生死
安得類古人
千載列青史
這首詩雖然從字數(shù)上看是五言,但是句數(shù)上既不滿足律詩8句的要求,又不是4句的絕句,更不是排律。所以認為其是五言古詩。
(二)詠梅
一株臨水靜龍蟠仄平平仄仄平平
擬養(yǎng)孤芳傲歳寒平仄平平仄仄平
自有松篁足相伴仄仄平平仄平仄
休過牆去索人看平仄平仄仄平仄
這首詩從字句數(shù)上看像是五言絕句。但從用韻看,第一、二句的“蟠、寒”押平聲韻,第三、四句的“伴、看”押仄聲韻,平仄換韻;從平仄看,不符合七言近體詩的格式。所以這首詩是一首七言古詩。
(三)折梅二首(其一)
梅梢已可見春光平平仄仄仄平平
無奈家翁病臥床平仄平平仄仄平
聊折數(shù)枝供一笑平仄仄平仄平仄
呻吟成韻與花香平平平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從用韻來看,偶句末的“床、香”都是平聲陽韻;從平仄來看,詩為首句入韻的平起平收式,有拗救,但尚有不諧律處。
(四)舟発大垣赴桑名
蘇水遙遙入海流平仄平平仄仄平
櫓聲雁語帯郷愁仄平仄仄仄平平
獨在天涯年欲暮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篷風(fēng)雪下濃州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偶句押平聲陽韻,首句不入韻,平起仄收式,基本諧律。
(五)中秋
風(fēng)動微雲(yún)暑未収。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尊待月且登樓。仄平仄仄仄平平
瓦光明滅海山影。仄平平仄仄平仄
旗色依稀呉越舟。平仄平平平仄平
長鋏短衣成久客。平平仄平平仄仄
蠻煙蜑雨又中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醒酔同今夜。平平仄仄平平仄
誰念飄零獨此州。平仄平平平仄平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偶句押平聲陽韻,首句入韻,平起平收式。
(六)泊天草洋
雲(yún)耶山耶呉耶越。平平平平平平仄
水天髣髴青一髪。仄平仄平平平仄
萬里泊舟天草洋。仄仄平平平仄平
煙橫篷窓日漸沒。平平平平仄仄仄
瞥見大魚波間跳。平仄仄平平平仄
太白當船明似月。仄平平平平仄仄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句數(shù)上為六句,多換韻,格律比較自由,不拘于對仗,平仄。語言平易樸質(zhì),據(jù)此可判定為七古。
(七)売花聲
細雨軽塵曲巷斜仄仄平平仄仄平
聲聲呼徹碧窓紗平平平仄仄平平
城南紅事深多少平平平仄平平仄
又識東風(fēng)到杏花仄平平平仄仄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偶句押平聲陰韻,首句不入韻,有拗救,也有不諧處。仄起仄收式。
(八)贈茶山翁
肥山雲(yún)霧薩海風(fēng)平平平仄仄仄平
回首遊蹤総雪鴻平仄平平仄仄平
當時毎思向君語平平仄平仄平仄
如今半墮恍惚中平平仄仄仄平平
剪盡春燭余焔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憶起阿蘇煙騰空仄仄平平平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句數(shù)上為六句,全詩偶句押平聲陰韻,平仄多有不諧處。末句為“三平調(diào)”,因此絕非近體詩,語言樸實流暢,是為七古。
(九)長崎謡十解之一
入港西洋賈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誰樓信砲數(shù)聲伝平平仄仄仄平平
両藩戍卒森旌戟仄平仄平平平仄
萬炬如星夜不眠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偶句押平聲陽韻,首句入韻,有拗救,但平仄猶有不諧處,仄起仄收式。
(十)丁巳東遊六首(一)
畿甸風(fēng)光吾始過平仄平平平仄仄
東來地勢廻坡陀平平仄仄平平平
淡洲蟠踞當郊樹仄平平仄平平仄
淀水蒼茫接海波仄仄平平平仄平
楠子孤墳長涕涙平仄平平平仄仄
豊家偉業(yè)尚山河平平仄仄仄平平
悠悠古今供掻首平平仄平仄平仄
欲説興亡奈獨何仄平平平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此詩也有一定律詩特色,但全詩押兩個韻,平仄多有不諧處。因此將之歸為七古。
(十一)石州路上
雨過泉聲逾喧仄仄平平平平
木落山骨尤瘠仄仄平仄平平
今朝杖底千巖平平仄仄平平
昨日天辺寸碧平仄平平仄仄
這是一首六言古體。第二聯(lián)對仗工整,但末句為仄韻,近體詩一般只用平聲韻,且詩多有不諧處,語言樸素精警,是以為古體詩。
(十二)詠三國人物十二絶句(四)
周 瑜
東風(fēng)焼盡北軍船。平平平仄仄平平
煙滅長江不見痕。平仄平平平仄平
怪得頻頻曲辺顧。仄平平平仄平仄
還無一顧向中原。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題,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押平聲陽韻,首句入韻,有拗救,平起平收式。但將吳偏安一隅、無法問鼎中原一案歸于周郎精通音律上,恐怕只能是日本人的見解了。
(十三)別後舟中、同雲(yún)華賦、憶承弼
燈影人聲過幾橋平仄平平仄仄平
滴篷江雨夜蕭蕭平平平仄仄平平
知君新浴徐伸腳平平平仄平平仄
婦弁盤餐女槌腰仄仄平平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押平聲陰韻,首句入韻,平起仄收式。有拗救,但詩中仍有不諧處。
三、結(jié)語
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說,呼吁詩歌要講求音韻美。時至盛唐,這種對寫作詩歌的要求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律詩。在唐一代,中外交流頻繁,律詩的寫作手法傳入日本,新的詩體漸漸取代了古體詩的主要地位。
作為江戶后期重要的漢學(xué)家,賴襄與同時代絕大部分漢文詩的作者一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盛唐詩尤其是白居易詩歌的影響,其詩多為近體,語言自然優(yōu)美,尤重抒情。
賴襄主張轉(zhuǎn)益多師,唐宋兼收,但其詩實則更近于唐。
中國古詩貴在溫柔慰籍,深衷淺貌。賴詩骨架是學(xué)到了,但在深沉的內(nèi)涵上,還不足以窺門徑。賴襄的詩歌流于粗率直露,感情也未達到含而不瀉的境界。清末詩人黃遵憲對日本漢詩或者說對日本漢文學(xué)整體的缺失,有過一個總括性的“忠告”:“日本人之弊:一曰不讀書,一曰器小,一曰氣弱,一曰字冗,是皆通患,悉除之,則善矣?!边@對賴襄漢文詩乃至日本漢文學(xué)都不失為精到的見解。
但是由于文化差異與語言發(fā)音不同,我們不能以中國詩歌的標準來定義日本漢文詩。賴襄在掌握古詩復(fù)雜的格律上,猶能寫出清新流暢的詩句,實在難能可貴。日本漢文詩不能僅僅作為文學(xué)作品來欣賞,它是中日交流的寶貴資料,更是我們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
參考文獻:
[1]入谷仙介.江戸詩人選集(第八巻)[M].巖波書店,2001.6.
[2]水田紀久,頼惟勤,直井文子.菅茶山頼山陽詩集[M].巖波書店,1996.7.
[3]飯?zhí)锢?漢詩入門韻引辭典[M].柏美術(shù)出版株式會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