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讓人聯(lián)想到一種委屈,不過在社會心理學家Peter Collett看來,這真是件奇妙的消遣。不妨在公司里多觀察一下那些你所熟識或陌生的
職場中人吧,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也可以成為一件樂事。
“我平時的愛好是散步,走著走著,要是覺得有體力,我就跑上兩圈?!盤eter Collett說,而他最大的娛樂就是觀察形形色色的人,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尋找這些尋常動態(tài)后面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斑@是種奇妙的消遣,每一個人都可以也應(yīng)該嘗試一下。在我看來,這是最有啟發(fā)性、最能讓你有所收獲的方式?!?/p>
Peter Collett是英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把自己的娛樂變成了自己的研究?!叭藗兊恼媲閷嵏型ǔ1憩F(xiàn)在細節(jié)之中,表現(xiàn)在細微的動作、姿勢、面部表情、言語和口誤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細節(jié),甚至根本沒有看見這些細節(jié)。為了在社交中更有成效,我們需要更加敏銳地感知別人的需求和欲望,所以,肢體語言是我們的重要線索?!盤eter Collett說。
面試讓你覺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嗎?辦公室讓你覺得風聲鶴唳嗎?聽聽Peter Collett給《職場》讀者的建議,或許可以平復(fù)緊張的情緒?;蛟S觀察會成為你的新樂趣。
Staffers:你的著作《體態(tài)秘語》在中國擁有很多讀者,我們對你的研究非常好奇,或者說你給了我們一個奇特的觀察視角。你真的認為一個人的肢體語言會向我們吐露真相嗎?或者說在何種程度上,它能夠揭示真相?
Peter Collett:我確實相信肢體語言可以告訴我們關(guān)于一個人的真相,特別是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嘴上說“東”,而他的身體卻不聽使喚,不斷地暗示“西”,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相信他的肢體語言向你傳達的信息。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總是對自己的肢體所承載的信息缺乏控制。事實上并不是他不想。而是因為這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許說出來的話可以字斟句酌、瞞天過海,但是人對肢體的干預(yù)能力是很微弱的。更糟糕的是,絕大多數(shù)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肢體正像發(fā)送電波一樣不斷發(fā)送著這些不加粉飾、最接近真實的信息。
在今年的G20峰會上。每當和各國政要握手的時候,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都有一個拍對方背的動作。你肯定忍不住會想,他一定是想讓自己顯得友善、容易親近。但是如果看得再仔細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奧巴馬的這種觸摸動作始終是單向的,他觸摸各國政要,但沒有人碰他。這種不對稱為我們提供一個線索,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奧巴馬的觸摸動作的潛在目的。盡管奧巴馬本人或許沒有意識到,但是當他一次次進行這種“權(quán)威式觸摸”的時候,他正在不斷練習,或者說讓自己不斷適應(yīng),作為一個在場的最重要人物所享有的權(quán)利——可以觸摸任何人,但不能被人觸摸的權(quán)利。通過這樣一個秘密的方式,他向每一個人發(fā)出這樣的信息,他才是那個真正能做主的人。有趣的是,沒有人對此發(fā)出挑戰(zhàn),沒有人反對,每個人都把他的動作看作是友善的標志。
這還不是奧巴馬強調(diào)個人身份的唯一辦法,你留意一下他和英國首相Gordon Brown拍照時候的姿勢,奧巴馬的動作仿佛在指引著下一步前進的方向,即使他是一名客人。即使對于下一步該怎么走他也一頭霧水,但是掌控全局的欲望非常明顯。
當我們解讀別人肢體語言的時候需要非常謹慎。首先,語言通常都包含了關(guān)于人們情感狀態(tài)的重要信息,這是我們應(yīng)當始終給予重視的,不要因為專注于對肢體動態(tài)的捕捉而“充耳不聞”;其次,實際上人們可以通過學習而偽裝自己的肢體語言,因此有時候你可能也會被蒙蔽。不過,總的來說,一個人的身體還是要比他們的聲明、表態(tài)來得誠實。
Staffers:讓我們模擬一個場景:如果你是一名HR,在面試過程中你會留意面試者的什么行動?
Peter Conett:在面試過程中,HR試圖尋找的最重要的東西應(yīng)該是那些與個人能力和社交敏感相關(guān)的信號,特別是當這份工作是需要團體合作的時候。面試者坐的姿態(tài)、移動雙手的方式、自我介紹或者表述事情時的面部表情都能為HR提供重要線索,幫助判斷面試者的自信水平和對這份工作的熱切程度。
Staffers:辦公室是個“怪事”盡出的地方,以你對肢體語言的觀察,辦公室有什么不同?
Peter Collect:最有趣的一件事是辦公室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競技場,在這里所有的人招式盡出,用自己想象得到的各種辦法來踐行他們的權(quán)威和影響力。有一件讓我感到很震驚的事情,在紀律森嚴、等級明確的美國海軍部隊里,船長和普通士官的關(guān)系要比公司里同樣職位差別的上司和下屬的關(guān)系更加輕松自如。甚至可以說是散漫。如果你想搜羅與權(quán)威相關(guān)的肢體語言,等級明確的組織并不是一個好地方,因為在那里,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奇怪的是在公司里,在這樣一個一直試圖打破人際交往阻礙、職位隔閡的組織里,象征權(quán)威的肢體語言、表示服從的信號隨處可見。為什么呢?因為辦公室是這樣一個地方,人們對自己的位置充滿不確定性,所以,上司必須花時間,通過自己的行為向每一個人重申自己的權(quán)威,而他的下屬必須給出響應(yīng),對于上司的職位他們構(gòu)不成威脅。
Staffers:肢體語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偽裝的。我們該如何分辨而不被誤導(dǎo)?
Peter Collett:有些肢體語言是比較容易偽裝的,而有一些要偽裝起來非常困難。比如說微笑。通常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笑容出現(xiàn)和消失的速度、笑容是否均勻地分布于面部來判斷他的笑容是否出于真誠。裝出來的笑容傾向于帶動兩邊嘴角的肌肉上揚,而真正的笑容帶動的通常是眼睛附近的肌肉。嘴角的肌肉是在我們的意識控制之下的,而眼部肌肉的動作往往是無意識的。
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能人為控制的動作上,這樣就更有利于我們分辨那些偽裝出來的肢體語言,發(fā)現(xiàn)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Staffers:你在2003年出版的著作中就提到了Paul Ekman的研究,現(xiàn)在一部關(guān)于他的研究的美劇《Lie to me》在中國也很受追捧。對于辨識謊言,肢體語言和面部活動哪一個更準確?
Peter Collett:當一個人實施欺騙的時候,他往往是從自己的行為方式出發(fā),關(guān)注有可能出賣自己或者讓自己露出破綻的方面,比如自己的表情,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因為大多數(shù)人認為身體是不會傳達什么信息的。多數(shù)人相信,撒謊者暴露自己是因為他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為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其實事實與此截然相反。
謊言的最佳提示,要從人們的語言而不是行動中尋找。很多時候,人們高估了通過觀察某人的行為來識別謊言的可能,低估了通過傾聽他說了什么來抓住說謊者的可能。
正如Paul Ekman所說,欺詐沒有標志可言。任何姿勢、面部表情或者肌肉抽搐,本身都不能證明某人說謊。并不存在能夠表明某人撒謊的特定行為。肢體語言可能表明某人正處于沖突的狀態(tài),受到了強烈情緒的影響,或努力掩蓋自己的難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結(jié)論說,他們在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