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筆,顧名思義,隨意記寫,隨意筆錄,不受某一既定主題的限制。寫隨筆,又稱寫日記或?qū)懺?,是語文學習中常用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方法。
關(guān)鍵詞:隨筆 觀察 練筆 真實 生動
隨筆,顧名思義,隨意記寫,隨意筆錄,不受某一既定主題的限制。寫隨筆,又稱寫日記或?qū)懺?,是語文學習中常用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方法。隨筆寫作與一般的作文寫作不同,它的外延極其廣闊,大到評論天下家國,小至摹寫喜怒哀樂,只要有所見聞,有所感想,都可以用文字使之成為生活中剎那的永恒。但是由于對隨筆寫作不了解,許多學生往往把寫隨筆當作記流水賬,機械地記錄一日三餐、生活瑣事,背離了隨筆寫作的初衷,達不到練筆的深度和廣度。下面我就結(jié)合自己幾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關(guān)于隨筆寫作的幾點看法。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獨抒心靈、不拘格套”的隨筆寫作,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釋放,可以天馬行空式的“胡思亂想”,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的意象組合。但有些同學仍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司空見慣的生活有什么好寫的。其實,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
生活是豐富多姿、零零碎碎、甚至散漫蕪雜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要從生活的瑣碎里淘洗出粒粒珍珠,串起生活的美麗。一個留心生活的學生,他的取材就會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不管是微風細雨、小橋流水,亦或是大漠孤煙,豐富多彩的生活映照的是有心人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所以,寫隨筆應注意從大千世界選取最讓自己心動的浪花,寫細,寫透,寫出新意。
二、持之以恒地練筆
處處留心,時時觀察,心中突然有了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但令人遺憾的是往往因不知如何下筆而作罷,“心中之竹”總是難以變成“手中之竹”。究其原因,就是疏于動筆。生活是廣闊無邊的,僅僅靠眼到、口到、耳到、鼻到、心到來存儲,猶如螞蟻吞象。我們?nèi)四X并不是一個永久的存儲器,它隨時會遺忘生活的細節(jié),讓精彩的瞬間隨風飄散。
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蓖瑯?,寫作也要多寫多練。事實上,學生寫隨筆本身就是一個鍛煉提高、熟能生巧的過程。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只要有話在喉,有感待發(fā),就要抓筆動手,付諸文字,這樣才能抓住轉(zhuǎn)瞬即逝的精彩。
寫隨筆,可長可短,形式不拘,可自由發(fā)揮,但這并不意味著寫隨筆不需要什么功底。恰恰相反,好的隨筆總是離不開十年磨一劍的歷練。我們每每讀大家學者的文章,總感覺娓娓道來,如拉家常,卻意味雋永。同樣的故事,一樣的道理,我們寫來卻總是晦澀拗口,連自己都不忍卒讀。問題在于,我們學生沒有養(yǎng)成寫隨筆的習慣。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睂懳恼乱惨龅健拔牟浑x筆”。隨情而錄,隨意而動,久而久之,就會落筆生花,涉筆成趣,五彩紛呈。這才真正做到了“隨筆”。
三、我手寫我心
隨筆,又有人稱為筆記。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就曾經(jīng)說過:“筆記之文,不論記人、記物、記事,皆為客觀之敘寫。”隨筆不同于小說、戲劇,大致介于散文與雜文之間。隨筆大都是作者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下寫的,不虛構(gòu),不涂飾,直言自己的認識見解,雖不一定完整深刻,卻是作者學養(yǎng)、情感、見識、膽魄,甚至整個人格的體現(xiàn)。
“真實”是對隨筆的最基本的要求。許多學生寫作文喜歡胡編亂造,追求特立獨行,顯示新意。其實不然,缺乏生活真實的文章只能給人留下空洞、貧乏之感,難以打動他人。正如卡夫卡所說的:“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敝挥姓鎸嵉?,才能顯現(xiàn)個人的獨特趣味、氣質(zhì)、修養(yǎng),才具有獨立的精神,才能張揚個性。
許多學生在作文中信奉“假”、“大”、“空”,寫到難過的事就是“家中父親去世,母親病重”,寫到開心的就是“得了什么什么獎”……缺少生活的“真”。隨筆中的難過就有可能是一個“不”字,甚至是“忽視的眼神”,開心就會是“課堂上同學們的鼓掌”、“解題后的豁然開朗”。只有“真”,才能打動人。
當然,在隨筆中追求“真實”,忠于生活,并不意味著去做生活的記錄員,把生活機械地復制下來。隨筆的真實是一種藝術(shù)的真實,情感的真實。
四、語不驚人死不休
偉大詩人杜甫曾有詩云:“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彪S筆內(nèi)容的美好固然是美的體現(xiàn),但隨筆的語言美猶如人的相貌,往往更關(guān)涉著人們最直接的感受。
隨筆寫作,筆隨意動,好的隨筆應該心有所寄,起止有序,不是辭藻堆砌的文字游戲。隨筆不玩華麗的辭藻,但隨筆中美的語言需要各種修辭手法、各類句式的合理搭配,有時還要追求音韻的朗朗上口,節(jié)奏的簡潔明快。比如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里面用了大量的典故,語言駢儷藻飾,但這并沒有影響這篇文章的魅力,相反卻以其朗朗上口的音律美傳誦千古。
但決不能為語言而語言,丟掉了生活的本色。真正美的語言來源于生活,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同樣是寫一位農(nóng)民父親讓兒子安心讀書,“不能讓你荒廢學業(yè)去掙錢”、“我還沒有老到連養(yǎng)家糊口的能力都沒有的地步”、“人不能被一點小小的困難嚇倒”之類的話遠不如“咱家窮,可也用不著你來養(yǎng)活這個家”,“我還不老,還養(yǎng)得起這個家”,“你怎么這么沒出息,一點小事就難住了”這樣貼近生活的,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的語言來得真實、生動。只有生動活潑、錯落有致的語言,才能恰當、完整、真實地把真性情表述出來,讓人感覺舒坦、自然。
總之,從廣闊的生活中著眼,落筆到細微的文字中,這就是隨筆的特色。只有讓自己的眼界不斷地擴展,才能真正在寫作的細枝末節(jié)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