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議論文教學(xué)中,對其語言要求,常以“言簡意賅”一言以概之,不免使部分學(xué)生在潛移默化中錯誤地認為說理文章不必錘煉字句,不需講究文采。殊不知高考作文要得高分,必須在發(fā)展等級上下功夫。在發(fā)展等級中,其中的一項就是有文采。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技巧來增加議論文的文采,提高分數(shù)。
關(guān)鍵詞:議論文 文采 修辭
作文如做人,有了美的心靈還不夠,秀外慧中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biāo)。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如何增加議論文的文采呢?我們不妨進行如下嘗試:
一、具體描述代抽象
許多同學(xué)的作文言之無味,白話一堆,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變抽象的說明為形象、生動、具體的描繪,這樣就會以生動形象的說理、具體可感的闡述說服人,感染人。請同學(xué)們看下面一段話:
一個人的靈魂總是會在他的眼睛和語言里得到表露的。靈魂高尚者,眼光明亮,語言高雅;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眼睛和語言而窺視到他的靈魂,眼神淫邪,語言污穢,他的靈魂必定卑鄙骯臟。
這段論述用正反雙向說理的方法闡明了靈魂、眼睛、語言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條理清楚,語言簡明,應(yīng)該說是準(zhǔn)確嚴密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表述:
靈魂儲藏在人的心中,閃動在人的眼里,流露在人的嘴上。眼睛足以傳情。它毫不掩飾地展現(xiàn)出你的學(xué)識、品性、情操、趣味和審美觀。也許你貌不驚人,眼小如豆,但它卻可以流露出華美的氣質(zhì);也許你美目流盼,但卻可能有一個蜷曲衰敗的靈魂在其中沉睡。如果說眼睛是靈魂的窗戶,語言就是靈魂的鏡子,它完美清晰地反映出你知識的深淺、趣味的雅俗、思想的清濁、動機的純雜,你一動嘴便在勾畫你自己。
兩段話一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同樣是說理,上一段話就如同風(fēng)干了的蜜桔,干癟無味,下一段就讓人覺得有文采,正是具體描述使得“靈魂”這一概念具體而形象,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化抽象的議論為具體的闡釋、形象的畫面。
議論文是要講述道理的,但是講道理并不意味著就得用干癟無味的語言,實際上議論語言也需要形象性,文字形象更有助于說理。正確的論點再加上形象語言的包裝會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更能使讀者刻骨銘心。
二、巧用修辭文生輝
如果你的議論文平淡無味,就可以把修辭請進來,扮靚你的文章。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可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修辭是給語言增色添彩的催化劑,會使作文錦上添花,形成亮點而富有文采。例如:
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fēng)暴一時的肆虐,才有了風(fēng)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狂,才有了浩淼無垠;蒼茫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guī)律,才有了郁郁蔥蔥。泰山不辭一抔土,方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2004年北京考生)
此段中,巧用排比句增強語言的氣勢美,富有表現(xiàn)力,突出地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和行文的氣勢,用排比進行議論說理,既可增大信息量,又可以使文章結(jié)構(gòu)緊湊。此外,“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边@一句還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使抽象的“寬容”形象化,淺顯易懂。以簡約的文辭、生動的形象引起讀者的興趣,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正是巧用修辭使文段富有了文采,自然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旁征博引顯底蘊
有人說:“語言是海,名言是星,一引一閃爍,一引一璀璨?!惫旁娢拿浼皣鴥?nèi)外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錘煉出來的,濃縮了經(jīng)驗和哲理,所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時空的穿透力。應(yīng)試議論文如能巧妙引用詩詞及名言警句,不但能使文章增色,還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使文章典雅、深刻,文采飛揚,攫住讀者之心。
古詩詞名句用在議論文寫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種格式,視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多變?;蚍旁跇?biāo)題,或入在開首,以此領(lǐng)起全篇,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或放在中間作論據(jù),營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形象撥動讀者心弦;或放在結(jié)尾,則具有畫龍點睛,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這些都是允許的。
引用古詩詞名句是寫文章中常常用到的手法,但有時候“化用”效果似乎更好一些。因為“化用”的材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且這些材料是鮮活的,因此,“化用”得好,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效果。有一篇高考作文《答案》開篇是這樣寫的:“如果有人問:‘春天是什么樣的?’有人會說是草長鶯飛、百花齊放;而白居易說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軾說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李白說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杜牧說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這里引用了白居易、蘇軾、李白、杜牧等有關(guān)吟詠春天的詩句,反映出考生豐厚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和深厚的文學(xué)底蘊,再加之文章采用了擬人化手法和排比的結(jié)構(gòu),營造出一種非常深遠的意境,給評卷者以極好的印象。因為該文在語言表達這一發(fā)展點非常突出,閱卷老師毫不猶豫地給了滿分。
四、巧用例證增文采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議論文寫作最重要的就是事例的運用,我們完全可以巧施法使事例呈現(xiàn)別樣的狀態(tài),讓文章變得靈動起來。
1.敘議交融法。例如:人才到處都有,問題在于是否有人去發(fā)現(xiàn)他們。追溯歷史,要是蕭何不與韓信幾天幾夜地談話,他哪里知道韓信是國士無雙的奇才?要是左光斗不到百姓中去,他怎么能發(fā)現(xiàn)史可法的超群之才?要是伯樂不深入馬群調(diào)查研究,他又怎么可能鑒別出日行千里的良馬呢?
2.“畫龍點睛”法。例如:眾所周知,成才者必好學(xué)。我國古代的歐陽修利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讀書;董遇抓緊“三余”(歲余、日余、時余)學(xué)習(xí)的故事,都早已傳為美談。如今這樣的事例也是俯首皆是,《資本論》在我國的最早的譯者之一、著名的經(jīng)濟學(xué)家王亞男,有一次乘船遇到大風(fēng)浪,船身搖晃,使人站立不穩(wěn),別人急于覓座安身,他卻讓人把自己綁在柱子上,分秒必爭,繼續(xù)讀書,令乘客敬佩贊嘆不已。顯而易見,孜孜以求、樂此不疲地學(xué)習(xí),是他們成才的根本原因。
3.假設(shè)反推法。例如:美國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一生中有一千多項造福于人類的發(fā)明。其中的白熾燈至今仍在沿用。當(dāng)初愛迪生為找白熾燈的燈絲材料,經(jīng)過了一千多次實驗,淘汰了上千種材料,最后才獲得成功。試想,倘若愛迪生無恒心,能經(jīng)受這一千多次失敗的考驗嗎?無獨有偶,藥品“606”據(jù)說也是經(jīng)歷了606次的實驗才制成的,故發(fā)明者命名為“606”。倘若發(fā)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在進行到605次實驗的時候,便退下陣來,還會有“606”的誕生嗎?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熟悉的例后評價法及事例對比法。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事例必須合乎論點的需要。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也講:“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倘若議論文沒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立論千古呢?只要我們不懈追求,巧扮議論文的養(yǎng)眼之容,能使文質(zhì)兼美,增強可讀性,我們的文章自然會“文質(zhì)彬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