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同化,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語文教學中可采用在閱讀中積累語感,情境中深化語感和訓練中內化語感的方法,進行語感訓練。語感教學除了可以讓學生的語言知識得到擴大與加深外,還可以獲得美感與道德教育,這對他們的心智發(fā)展與品德修養(yǎng)的陶冶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語感 積累 深化 內化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語文能力不是別的,就是語感。語感是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同化,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因此,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走進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在對生活的體驗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在閱讀中積累語感
閱讀是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地激發(fā)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jié)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加以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fā)展。
另外,“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憋@而易見,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很多學生由于生活經歷不足,實踐經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將是積累、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情境中深化語感
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意或語外之意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這種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對于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由于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應積極創(chuàng)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準確領悟。
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詩歌單元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熟讀,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舍得花時間、學會耐心的等待,熱情的喚醒,巧妙的點撥,使學生由淺入深,從迷茫走到開朗再到頓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領悟越深切,久之,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吐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三、在訓練中內化語感
語言的書面語學習大都采用講的方式。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僅接觸經過專家精心選定的話語材料,而且接觸各種語言知識,并有各種各樣的實踐訓練?!币虼?,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練,必須有教師的訓。但有的人將訓簡單地等同于“講”,于是學堂變講堂,教師大講特講,一講到底,這種違背訓示規(guī)則的“講”,一者表現為逐字逐句的“串講”,二者表現為過分執(zhí)著于逐層逐段的“講析”?!按v”、“講析”往往是見字不見詞、見詞不見句、見句不見段、見段不見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萬段,忽略學生對整體作品的感知與直覺體悟。對于一般人來說,應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應是知有不言,言有不盡。知有不言指學生已懂的不講,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講,暫時不需要理解的不講;言有不盡則點到為止,給想象力騰出自由的場地。這才是講的藝術,才是真正地將訓理解為講。
由此,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地去培養(yǎng)語感。學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展開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與鑒賞。這是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的一種溝通。它需要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要能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這樣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fā)生質的飛躍。
對語文教學來說,學生精神世界熏陶的成果最終都要體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上,是通過語文的方法來實現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熏陶的目的。學生除了能在領域中得以擴大與加深外,同時獲得美感與道德教育,這對他們的心智發(fā)展與品德修養(yǎng)的陶冶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語文教學中的語感訓練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感情的凈化,是充滿生機的、積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