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思性教學突出自我理解與理解自我,教師職責是要協(xié)調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心理準備—溝通理解—反思理解—跟蹤理解的教學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并根據(jù)需要調整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教學步驟;課后評價
中圖分類號:G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5—0215—02
20世紀80年代,反思性教學理論與實踐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興起。反思性教學因具有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的實踐合理性而迅速影響到世界各國,成為一股強勁的教學思想,在我國也得到實驗的證明。我們提出反思型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其中虛線部分為以反思性教學思想為核心的學生教育認知系統(tǒng)。
一、反思性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1.以理解為核心,突出教師的主體間性。反思性教學強調以理解為核心,明顯地突出自我理解與理解自我。前者指主體消除誤解與障礙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而后者指反思意識、能力和思維方式等。這樣,教師職責是要協(xié)調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關系,凸顯道德要求和調適情感生活,從而實現(xiàn)心理準備—溝通理解—反思理解—跟蹤理解的教學過程。針對英語教學而言,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具體而言,要做到: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選擇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fā)現(xiàn)、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和感悟語言功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jù)需要調整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2.明確反思性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第一,發(fā)展性原則。一方面,它通過反思性教學信息,使師生了解教學問題,促使他們進一步反思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另一方面,它還可促使教師對照教學信息不斷反思教學實踐,從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因此,反思性教學強調針對性強和注重師生雙方的共同發(fā)展。第二,雙向性原則。在反思性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考慮師生兩方面活動,特別要克服那種只見學生不見教師或者只見教師不見學生的做法。這是反思性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區(qū)別的本質所在。它應包括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活動,并要輔以相應的書面材料:對教學背景、目的、教學的論述、對教學活動事件的反思、教學有效性的說明以及職業(yè)決策思想基礎的敘述等。第三,合理性原則。在哲學意義上,人們通常把符合理論理性或實踐理性的行為視為合理性。因此,在反思性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實踐合理性是整體的合理性,從教學主體合理性、教學目的合理性和教學工具合理性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同時,在兼顧客觀和主觀合理性的情況下,實現(xiàn)量化標準和質化標準的統(tǒng)一;并且,教學實踐合理性涵蓋價值和情感,我們既要考慮教學績效,又要考慮教學倫理道德層面。第四,開放性原則。反思性教學是一個包容豐富和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很難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框定師生的教學行為。因此,在價值判斷意義上,我們應該允許教學是開放的,實現(xiàn)“對實踐的反思”和“為實踐反思”。
二、反思性英語教學的設計策略
第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細分策略。它是依據(jù)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和效果四部分,然后對每個部分教學再詳細劃分。其優(yōu)點是脈絡分明、層次清楚并且便于操作,而不足之處是重教師教而輕學生學。第二,教學行為分析策略。它是依據(jù)課堂教學中人的具體行為來進行分類,把課堂分為教師教、學生學和師生互動行為。其特點是把師生行為提到并重地位,從而整體上把握課堂教學整體,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情意層面。第三,教學問題診斷策略。它是針對課堂內外存在問題加以設計的。一般說來,對課堂內存在問題可從言語和動作兩方面加以把握;也可從教學思想運用的先進性、教學目標設計的準確性、教學行為表現(xiàn)的合理性、教材內容處理的可接受性、教學方法綜合的時效性、教學手段擇用的必要性、教學時間安排的節(jié)奏感、教學場景定位的情意性和課堂活動組織的致密性等方面來把握。其特點是針對性強,但其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有些欠缺。
第四,教學反思追問策略。它是在教學中追問師生反思情況,以總結經(jīng)驗和改進教學為指向,有利于促進師生提高教學積極性;缺點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反思過度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教學實踐。從教師角度來看,主要是追問教學反思的記錄,諸如教后記、課堂實錄與分析等;從學生角度來看,主要是追問預習、聽課等。
三、反思性英語教學的實施與效果分析
(一)反思性英語教學的實施
Jack. C.Richards Charles Lookart 所著的《第二語言課堂的反思性教學》提出了下列反思性教學步驟:
* Opening—How a lesson begins;(要求教師從反思性視角提供反思內容)
* Sequence—How a lesson is divided into segments and how the segments related to each other;(通過信息差,層層深入,加深理解;)
* Pacing—How a sense of movement is achieved with in a lesson;(每節(jié)課獲得知識的進度和課堂節(jié)奏)
* Closure—How a lesson is brought to anend;(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并綜合回顧學習過程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出下一步面的反思教學內容)
* Reflection—Howto teacheffectively andefficiently(如何有效教學);
以非謂語動詞為例,采用以上教學步驟實施反思性英語教學:
Step 1. Opening
T: Does anybody remember these four types?
Step 2. Sequencing
Presentation—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 points between them.
Controlled practice—intensive practice,under the teacher’s guidance and control.
Free practice —The students practice without any control.
Checking—The 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say some sentences using each structure.
Further practice—Each structure is now practic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tructures.
Step 3. Pacing
Generally it’s better to stop activity when it’s going well, provided it has achieved its broad aims, than to let it peter out.
Step 4. Closure
Let the students do some quiz about some points of Non-finite fours of the verb.
Step5. Reflection
Initial Reflection —Planning—Action—Observation—Reflection
(二)教學效果分析
第一,反思性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對每一節(jié)課的幾十分鐘所發(fā)生的事情加以注意,體會建構主義所闡述的學習原則,理解自然法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形成對英語教學的正確認識。當教師對學習的認識與學生對學習的認識達到默契時,就能在課堂教學中形成良好的教與學的氣氛。第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就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決策時把學生多樣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重要考慮內容。教師假如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并適時地給予學習策略方面的指導,就會使他們在應付不同學習任務時能夠主動采取更為有效的具體措施。第三,反思的另一個內容是思考教師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F(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學管理者,而應該是督促者、需求分析者、課程制定者、教材編寫者、顧問、教練和教學科研人員。這里面很多角色是重疊的,是根據(jù)教學步驟,教學情景及教學需求而更迭??梢哉f,教師教學風格產(chǎn)生于教師對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作用的認識。第四,教師要反思自己的課堂組織方式,研究探討怎樣在限定的時間內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課的起始、課堂活動、進度和結束幾個教學步驟都要經(jīng)過教師的精密籌劃。課型、教學內容、學生年齡特點、特定教學階段等等因素決定各種教學步驟的多樣化。無論教師采用什么方法,最終都應有利于營造恰當?shù)膶W習氣氛和進行多種教學活動。第五,大學生很多同學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習慣于“接受性學習”,教師講、他們聽、記錄。由于缺乏實踐演練,沒有把知識內化為技能,出現(xiàn)課堂上聽懂了,課后動手就錯,動口就不知怎么用,所以要用反思性教學使他們真正掌握并會運用所學知識。每節(jié)課都是一個反思,每一項反思都是一個進步,一個深入,使學生的理解更接近知識真面目,繼而豁然開朗,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走上自學之路。第六,就非謂語而言,這是學生最難掌握的語言知識點之一。怎樣讓學生去理解或采取什么步驟是教師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依據(jù)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學應該處于學生已有水平與即將達到的水平之間,效果最佳。大學生對非謂語的結構有所了解,但在具體情境中怎樣使用卻很茫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通過對比、反思,引導學生從結構和功能上分析,探究各自的特點,然后再創(chuàng)造情境加以使用,最后“熟能生巧”。這種學習模式的起始階段非常慢,待師生達成默契之后就“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2).
[3]左煥琪.英語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王立非.現(xiàn)代英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英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英語出版社,1996.
[6]楊四耕.略論反思性教學評價標準的建立[J].中國教育學刊,2001,(8).
[7][美]Bruce Joyce and Marsha WeilEmilyCalhoun著.荊建華等譯.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8]Jack C. Richards Charles Lockhart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