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哲學方法論》建立在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上,對價值的特征、價值論的特色性方法、價值思維、價值邏輯等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關鍵詞:價值哲學;方法;照亮道路
中圖分類號:B0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5—0007—01
F·培根曾經(jīng)將科學方法比作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燈,比作條條蹊徑中的路標。歷史上,科學的發(fā)展通過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其定向、開道的。今天,價值哲學研究的深化和突破,也有賴于價值哲學特色性方法的建構和創(chuàng)新。孫偉平研究員的新著《價值哲學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就是一部革命性的探索價值哲學研究新方法的專題性著作。細讀《價值哲學方法論》,留下了三點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一,全書力圖從一種立足人的生活實踐、事實與價值相統(tǒng)一的新哲學觀,來審視價值哲學的理論研究和現(xiàn)實活動。如何依據(jù)價值論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和問題的性質,確定價值論的研究立場、手段、工具、程序、規(guī)則以及檢驗標準等,是價值論研究方法的中心課題。在作者看來,價值不是外在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某種先驗的、神秘的現(xiàn)象,而是產(chǎn)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價值關系是實踐造成的,具有深刻的實踐品格。人按照自己的尺度追求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從而超越、提升自己,人的價值活動過程是一個歷史性過程,從而展示了價值的歷史維度,要求用歷史方法解決價值問題。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同主體的目的、需要和能力的統(tǒng)一,價值論的主體性方法要確定具體主體及其結構、規(guī)定性、能力等因素,這些因素又對價值、評價、選擇、創(chuàng)造具有決定性意義。同一客體在生活實踐又會與不同主體建立價值關系,從而構成價值的主體際性,在當代社會交往普遍化的情況下,主體際之間的對話、合作,成為研究價值問題、處理價值沖突的一種重要方式。價值思維則是“用生活實踐的眼光看待一切”,把握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及其運動、發(fā)展、變化;應該“像實踐那樣思維”,將價值生活實踐的結構、方式、形態(tài)和規(guī)則,提煉升華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價值思維方式。
第二,全書凸現(xiàn)了價值思維的辯證特征。作者對前人關于價值論研究方法的探索進行了批判性地總結,剖析了有代表性的探索思路和見解,在肯定這些探索的成就和進展的同時,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誤,并總結了這些成敗得失中所包含的理論思維的經(jīng)驗和教訓,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價值生活實踐總結和提煉,構建出價值論研究方法。善于在前人已經(jīng)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本身就是一種辯證發(fā)展。不僅如此,作者把辯證法貫穿于價值論的學科性質、價值的本質特征、價值論的特色性方法、價值思維、價值邏輯等分析之中。作者對“擬科學”的認知論研究方法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指出了“擬科學”的認知論研究方法忽視價值的屬人性、主體性的缺陷,并且全面論證了價值思維的屬人性、主體性,強調價值思維不是“反科學的”、“反認知論的”,而是以科學研究為前提,兩種研究方式是相補的;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價值定義的剖析、批判,突出價值作為“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是以“主體的內在尺度”為根據(jù)的,直接表現(xiàn)和反映著人的本性、目的、需要、情感和能力;主體際的“推己及人”與“內生”方式應是共存、互補的;根據(jù)價值生活實踐提煉和構建新型“價值邏輯”(“主體性的實踐邏輯”)是主體自我相關、自我指涉的邏輯,這種邏輯在一定意義上允許價值矛盾與沖突的存在,并著力于處理各種價值矛盾和沖突,這種邏輯是隨著時間、條件、環(huán)境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邏輯。即價值邏輯是一種辯證的、動態(tài)的、歷史的生成性邏輯。
第三,研讀《價值哲學方法論》,還給人一個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善于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困境、價值沖突的剖析,揭示價值的真諦和價值活動的規(guī)律,提煉價值思維的方法和邏輯。這讓我們領悟到,哲學并不神秘,許多玄深的哲學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處處留心皆學問”。
綜而觀之,《價值哲學方法論》為開展政治價值、法律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環(huán)境價值等應用價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于從事價值論基本理論研究來說,更是令人深受啟迪,至少為價值論研究的新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只要循著作者所秉持的對先前探索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批判、對價值生活實踐不斷加以總結和提煉的道路,相信價值哲學研究必將迎來新的發(fā)展、再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 李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