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情
桃花從《詩經(jīng)》深處妖俏而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jīng)·周南·桃夭》,奏出了以桃喻人之先曲。自此桃花的艷麗、柔媚、多情便如影隨形地與紅粉佳人迤邐在中國文化路徑上。南朝徐悱的“方鮮類紅粉,比素若鉛華”(《對房前桃樹詠佳期贈內(nèi)》),由眼前鮮艷的紅白花瓣的桃花,聯(lián)想到妻子臉上的胭脂和香粉,表達出對遠(yuǎn)方妻子強烈的思念之情。唐代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更成為桃花喻美人的典范?!叭嗣嫣一ā被颉疤一ㄈ嗣妗北阕鳛榕撕吞一勺杂苫ヌ娴墓潭ㄔ~匯出現(xiàn)在后人的詩句中。
南京有一處有名的景點——桃葉渡,這名字的由來有個美麗的故事,和大書法家王羲之兒子王獻之有關(guān)。王獻之有個小妾叫桃葉,王獻之常在桃葉渡迎接她渡河,桃葉害怕秦淮河水闊浪大,王獻之為了安慰她,寫了一首《桃葉歌》:“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薄短胰~歌》溫暖而柔情充溢的色彩映照千年。
左權(quán)民歌《桃花紅杏花白》中唱道:“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爬山越嶺我尋你來呀!”流行歌曲《桃花朵朵開》中有:“暖暖的春風(fēng)迎面吹,桃花朵朵開,枝頭鳥兒成雙對,情人心花兒開?!备莾A情演繹了桃花與愛情的密切關(guān)系。
花之殤
桃花早熟,三年結(jié)果,六七年老化,樹干結(jié)果后越來越細(xì),十余年后枯,樹齡不長,故桃花被古人稱為“短命花”。桃花的這一特性在詩人那里便被賦予了青春易逝的生命飄零感。
當(dāng)遽然而逝的生命意味和桃花所隱喻的女子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時,桃花便成為紅顏易老或紅顏薄命的憂傷意象。這一意象在林黛玉的《葬花吟》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人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漫天凄艷的落花和一個寄人籬下、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女子的命運相互映照。讓人悵惋。
金庸力作《射雕英雄傳》中,黃藥師駕著一葉扁舟,徜徉在碧藍的海面,船尾坐著白衣似雪的阿衡,一襲青衣的黃藥師矗立在船頭,手里的碧簫悠遠(yuǎn)的樂音從海面?zhèn)鞒龊苓h(yuǎn)很遠(yuǎn)。夕陽的金輝下,他們相視而笑,而小船航程的盡頭便是桃花燦爛的海島。但這段純真超脫的愛情卻轉(zhuǎn)眼即逝,徒留下癡癡的丈夫和冰雪聰明的幼兒,難道美麗的阿衡和桃花有著某種冥冥中的契合?
《桃花扇》“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李香君——“秦淮八艷”之一,她和侯方城的故事流傳千古。青樓女子,貞情女子,氣節(jié)女子,為后人留下無數(shù)佳話。孔尚任在劇本中設(shè)計“桃花扇”這個意象,應(yīng)該是有更深層的意蘊吧!
花之逸
桃源的意象,飽含中國文人的隱選情懷。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gòu)建的世外仙境,千百年來一直令騷人墨客心馳神往。古代,桃還有驅(qū)鬼避邪的意思,而“桃”與“逃”諧音,因有避世之意。
李白的《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窗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整首詩歌抒寫李白超脫現(xiàn)實的閑適心情,蘊含著作者向往隱逸生活的追求,而漂浮在涓涓溪流上的瓣瓣桃花更為環(huán)境增添了幽謐色彩。
明代風(fēng)流才子唐伯虎,博學(xué)多才,但在會試時被人所累而下獄,由此厭惡官場,鄙薄功名,放浪形骸,足跡遍及名山大川。號稱“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他30多歲時選中“桃花塢”作為隱居之所。在桃花塢建成桃花庵別墅,自號“桃花庵主”。唐寅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就隱居在這里,呼朋引類,詩酒度日?!短一ㄢ指琛肥瞧湓娫~中最著名的一首,是自況、自遣兼以警世之作:“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fù)日,花落花開年復(fù)年。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基,無花無酒鋤作田?!薄暗咐纤阑ň崎g,不愿鞠躬車馬前”,道出了詩人的志趣所在:與其屈己下人,不如在花酒間快活逍遙,一種超脫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