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qū)者們曾經(jīng)高喊過一個口號,就是要熱愛“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這個運動的重要人物吳稚暉說這還不夠,還得加上“穆姑娘”,即“moral”(道德)。他解釋說:“賽先生”代表智識,“德先生”代表公德,而“穆姑娘”“主中饋以治內(nèi)”。然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真正解決道德問題,相反,我們的道德標準倒是一再退縮,這樣的道德標準可以稱之為墻角里的道德。
我出生于1963年,我們這一代人大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婚齡,那時的我和周圍的朋友對自己的另一半有個基本要求,即必須絕對純潔,不要說跟異性發(fā)生不正當關系,哪怕一般的擁抱也不可以,因為那代表了一種精神的背叛。而現(xiàn)在如何呢?一次我與一位熟人聊天,談到現(xiàn)在的男人,熟人說現(xiàn)在社會上的誘惑太多,男人想不逢場作戲都很難,她要求老公遵守三條道德底線,一是不得性病,二是保持家庭的完整,三是按時交納孩子的撫養(yǎng)費、教育費。我開玩笑說你的底線太低了,她說再高就只能離婚了。
對婚姻是這樣,我們對社會上一些有影響的人物也是這樣。以前一個好官員的道德標準是真心關心百姓,時刻把百姓的冷暖記在心頭,遇到危險帶頭上,碰到什么好處三推四讓。如今呢,一個官員不收紅包只收煙酒等禮物,不把七大姑八大姨弄進單位只安排自己的子女,就算做得不錯了,百姓對他的評價就不會太低。如果某個官員品德再清正一點,能做到不收禮、不安排自己的人(在民主法治社會,這是官員的道德底線),官方就會將其樹為先進典型,讓大家學習。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人們判斷一個真正的學者的道德標準是他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否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社會意義。比如論文、專著要有新意,跟生產(chǎn)相關的科研必須達到國內(nèi)甚至國際的先進水平。當下呢,某個人的科研成果有無價值先不論,只要這個人的論文、專著確實是自己寫的,沒有明顯的剽竊行為;只要他相關的科研是自己獨立做出來的,沒有侵占同伴的學術成果,就可以算是一個好學者。
道德底線之所以縮到墻角,當然是為了適應現(xiàn)實的道德水平。現(xiàn)在男人有婚外戀的非常多,我在酒桌上,就無數(shù)次看到過一些男人帶著不是自己配偶的女人,如果女人不寬容一點,家里就會雞飛狗跳。如今的官場貪腐現(xiàn)象十分嚴重,以權(quán)謀私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假若我們把官員的道德底線提高到民主法治社會的水平,那么,官員中可能很難再出現(xiàn)先進典型,我們又怎么去標榜中國的官員是民眾中的先進分子呢?學者的道德集體淪落是近些年很突出的一個現(xiàn)象,名校教授抄襲、師生之間互相剽竊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學術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越來越遙遠的記憶,在這樣的背景下,假設我們不將原創(chuàng)作為新的學術道德底線,那么底線之下可能沒有幾個人稱得上學者。
道德和法律是一個社會維持正常運轉(zhuǎn)的前提,沒有法律,惡勢力就會盛行;沒有道德,人人都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他人的利益、社會的公共利益必然受到損害,社會就不是人的社會,而是動物的叢林。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越來越低,只能說明這個社會中人們活得越來越自私、無恥、墮落、不負責任,這種道德的墮落在降低人的精神品位的同時,也會拖累社會的物質(zhì)進步。
人的天性是要求別人嚴于要求自己的,當我們心甘情愿地讓別人的道德縮進墻角,我們還會把自己的道德舉在頭頂嗎?
題圖/克隆時代的愛情/派威爾(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