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助學貸款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主要方式。在諸多高等教育貸款形式中,國家助學貸款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本文論述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必要性和實施意義,并回顧近年來出臺的有關助學貸款的政策,最后分析目前國家助學貸款所存在的困境并對這些困境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校 助學貸款 意見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09(2009)10-0053-01
根據(jù)我國目前的現(xiàn)實情況,部分家庭不能負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為了保證不讓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確保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應運而生。
1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回顧及現(xiàn)狀
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教育部和財政部做了《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guī)定》, 2000年國家助學貸款的范圍擴大到全國普通高校,由本??粕鷶U大到研究生、第二學位的學生,經辦銀行也由中國工商銀行擴大至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
1999年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在2003年7月畢業(yè)后陸續(xù)進入還款期,但據(jù)統(tǒng)計,全國貸款學生平均違約率近20%。因此,從2003年九月開始,多數(shù)銀行停止了國家助學貸款的發(fā)放工作。為了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不至于夭折,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和銀監(jiān)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以前的國家助學貸款措施進行了改革,其中八個方面的改革較為突出:對以前的財政貼息政策進行改革;延長還款期;增加特殊情況下助學貸款的償還辦法;改革經辦銀行的確定辦法;對普通高校實行借款總額包干的辦法;建立和完善了貸款償還的風險防范與補償機制;建立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要求各高校加強對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工作。
在這八條改革措施中,最為重要的當屬第七條,即給予經辦銀行風險補償金的規(guī)定。這條規(guī)定在根本上扭轉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情況,這條政策也改變了國家助學貸款的性質。
2 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國家助學貸款的推行,使我國大學生資助體系更加完善,也使得我國的大學生資助體系向適應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學生資助體系邁出關鍵的一步。助學貸款是在我國社會信用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的客觀環(huán)境下推出的,因此在實施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2.1《意見》出臺前國家助學貸款存在的問題
《意見》出臺之前,國家助學貸款在實施和運行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力度太小,供求嚴重不均衡
到2003年底,在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中國家助學貸款覆蓋率僅有8.4%。
2.1.2 結構失衡,有違公平性原則
國家助學貸款不僅總量不足、供需之間存在較大缺口,更為嚴重的是,它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所屬、不同學科類型的高校中的分布也非常不均衡。
2.1.3 高拖欠率,貸款回收難度大
從2003年12月開始,己經進入還款期的畢業(yè)生中有近10%人未還錢。據(jù)了解,這些涉及拖欠的學生一畢業(yè),通訊方式不通知銀行,原來貸款時填寫的通訊方式也多有變更或不祥。
2.2《意見》出臺后所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問題
《意見》出臺之后,國家助學貸款較之以前,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同時也仍然面臨一些問題。
2.2.1《意見》出臺后取得的成績
對于銀行而言,新機制最大的優(yōu)惠措施在于風險補償金的規(guī)定。按照隸屬關系的不同,財政和高校按照當年貸款發(fā)生額的一定比例建立國家助學貸款補償專項資金,給予經辦銀行適當補償。由于有了風險補償金,銀行對國家助學貸款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這與以前的局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2.2《意見》出臺后所存在的問題
新機制將風險分解為由銀行、高校和財政三方共同承擔。對于中央直屬高校而言,是由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與中國銀行簽訂貸款協(xié)議,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提供給銀行的風險補償金來自中央財政和部屬高校,而中央財政和部屬院校的財力都比較雄厚,所以中央部屬院校與銀行簽訂的貸款協(xié)議比較順利。但很多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地方財政十分困難,許多地方高校財力也十分困難。因此這些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作為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金。
2.2.3 商業(yè)性助學貸款與行政壓力之間的矛盾
國家助學貸款是一種具有政策性的商業(yè)性貸款。但助學貸款在運行中仍存在政府干預的身影。政府之所以通過行政壓力來推行助學貸款政策,并不是沒有理由的。但政府強力推動助學貸款的措施加大了各級財政和高校的負擔,這主要是由于新機制對15%的風險補償金的規(guī)定。風險補償金雖降低了銀行的風險,但貸款的風險并沒有化解,而是將風險轉移到各級財政和高校。
2.2.4 助學貸款的償還困境
新機制實施之前,學生助學貸款的違約率在20%左右,銀行根據(jù)20%的違約率提出了15%的風險補償金的規(guī)定。雖然新機制實施后國家助學貸款非常順利,但這是政府行政力量推動的結果,也是政府和高校承擔貸款風險的結果。助學貸款并沒有形成一種學生借款—學生求學—學生就業(yè)—學生償還的良性循環(huán)。
3 對策建議
阻礙助學貸款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的原因在于大學生誠信意識差,大學生低誠信的狀況導致高違約率。因此,要從根本上實現(xiàn)助學貸款的順利實施,必須降低大學生違約率。
3.1 加強誠信意識的教育和宣傳
這種教育和宣傳只要開展得當,對于樹立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是有幫助的。政府通過媒體,加強對國家助學貸款的報道和誠信意識的宣傳,從而降低大學生的違約率。
3.2 創(chuàng)新助學貸款的還款制度設計
國外已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鑒。一些國家規(guī)定了靈活的還款方式和眾多的優(yōu)惠減免措施。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就業(yè)和收入情況采取還款方式。政府還有各種減免措施,而且這些減免的費用,由政府或大學來承擔。還有一條,降低拖欠率的方法就是“罰”。凡是拖欠貸款的人,銀行會把拖欠者的賬戶轉給專門的追款機構,或把拖欠者的有關情況報給社會上的信用評級部門。這樣,就為拖欠貸款的人設置了申請信用卡、商業(yè)貸款的門檻,使貸款人不敢輕易違約。
3.3 強化助學貸款的法律保障機制
對于那些無故拖欠的人,最嚴厲的懲罰將是被訴諸法律,由法院強制執(zhí)行。要加強法律的實施力度,提高大學生的“違約成本”,而不能讓道德感成為約束學生還款的主要力量。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法律途徑來讓惡意拖欠貸款者承擔巨額的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大學生拖欠貸款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助學貸款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 張維平.平衡與制約-20世紀的教育法.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2] 何文標.助學貸款市場化改革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
[3] 馬章山.中美助學貸款比較.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
[4] 岳中志.誠信缺失的治理.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
[5] 李紅桃.國家助學貸款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高等農業(yè)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