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xiàn)在情感的文明里。學校里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跡。”《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是一個發(fā)展的人,學生是有發(fā)展?jié)摿Φ娜??!?/p>
【關鍵詞】 教學語言;情感;個性
伴隨新世紀的腳步,課程改革如一場空前的教育革命,給我們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貫徹新理念,實施新課程,追求新目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并體現(xiàn)在平時的工作中。作為語文教師,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課堂教學語言充滿人文關懷
口頭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途徑,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學性,而且力求達到優(yōu)美可親,對學生充滿鼓勵、賞識、尊重、期待,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易接受知識,更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使人們相信你,首先必須讓他們喜歡你?!蓖粋€道理如果教師對學生尊重有感情,學生則對教師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師的觀點;反之,就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滿情感的語言能產(chǎn)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比如,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多數(shù)比較緊張,教師應用親切的語言告訴學生“不要慌,膽子大些,錯了也沒關系?!庇绕洹昂筮M生”更要多給予熱情的語氣:“你能回答得這么好,真了不起!”使學生倍感親切,學生也就樂于接受知識和完成作業(yè)了。
二、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創(chuàng)設體驗氛圍
1、老師情感的渲染
知識本無所謂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無情的知識教得有情。老師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學生具有向師性的心理特點,學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師的感染。在教《小巷深處》這篇課文時,我先用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并附有圖片,學生先是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住,目光中透露著絲絲憂傷,然后迫不及待的去讀文章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還會聽到哭泣的聲音。這樣通過故事的欣賞,老師的激情講述,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在其后的學習中情緒很高昂。
2、多留給學生情感選擇的余地
課堂上設計一些討論性、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情感的問題,使他們的情感得以表露出來,老師再給予肯定贊同,那么他會繼續(xù)投入更多的情感。在一篇課文中有許多使用的確切、妥帖、生動傳神的好詞佳句,不同的學生自然會有不同的喜好,讓學生挑最喜歡的詞句來品嘗和交流,這是對詞句的情感選擇;課文中有對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的描述,讓學生挑出使他最感動、體會最深的那一點講析交流,這是對情節(jié)的情感選擇;在人物群出現(xiàn)的課文中,如《乘船》中的華歆、王朗,讓學生談談最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這是對人物的情感選擇。像這些情感表露機會,哪一個學生不愿意呢?學生聲情并茂的讀,富有條理的分析,充滿自信的回答,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張揚、關愛學生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的理論基礎第一點就是“新的學生觀”,提出了“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是一個發(fā)展的人,學生是有發(fā)展?jié)摿Φ娜??!?/p>
1、擴大課堂參與面,提供個性張揚的機會
目前,不少的語文課仍然是少數(shù)優(yōu)秀生圍繞老師轉,大部分學生跟在后面。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老師只注重自己的任務完成,對學生的不同意見或提出的問題,總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參與課堂的熱情,更談不上主體地位的發(fā)揮。因此,教師應當擴大課堂的參與面,可以用小組討論、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唱、畫、演……手段來調動學生有效地,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上來。對學生富有個性的讀、分析、質疑,教者都不應回避,而應該給予肯定、贊揚。
2、個性張揚的多樣化
有不少老師認為只要學生的回答不同,就是個性化,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學生能作出不同的回答,還要能講出所以然,這才是真正的個性張揚。在朗讀中,對同一句話的朗讀,個人的理解不同,可以是高昂的,可以是深沉的,可以是快速的,可以是緩慢的……這也是個性化的體現(xiàn);在提倡發(fā)展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今天,我們可以讓更多的個性張揚,利用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補充、擴展、延續(xù)、改編等等。如對《木蘭詩》的改寫,有的同學說木蘭是被父親逼迫著去從軍的,有的說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木蘭被發(fā)現(xiàn)是女兒身斬首了,還有同學說木蘭受不了苦自殺了等等,雖然有些很離譜,但這樣的課堂不僅僅是個性的挖掘,更是對學生的關愛,使他們能大膽地想,大膽地說。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富有個性的課堂,有活力的課堂。
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應是高素質人才,不僅知識要淵博,而且還要能言善辨,堅強自信,表達能力強。只有認識這些,教師才會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也會勤奮刻苦地朝新的目標努力。這樣,通過運用新的方法,堅持不懈,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