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古詩文質(zhì)兼美,言簡意賅。怎樣教會學生學古詩,使他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呢?我在實踐中摸索出“感知、玩昧、人境、動情”教學流程。這里僅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為例談談運用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讀,摩知形體美
古詩的形式美由語言、韻律、節(jié)奏以及詩篇的句式等因素綜合而成。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語(包括作者簡介及作此詩的時代背景等),運用投影、掛圖,音樂渲染等多媒體,創(chuàng)沒與詩歌格調(diào)相適應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指導學生樂讀、善讀。
先引導學生拆詞劃分節(jié)奏,再標出重音,最后表明韻腳。參照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間,(an)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an)
春風/又綠/江南/岸,(an)
明月/何時/照俄還?(an)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朗讀技巧朗讀,做到字字在目(眼到),字正腔圓(口到),口誦心維,聞聲求義(心到)。根據(jù)語調(diào)的變化,繪聲繪色地傳達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充分體會詩歌鮮明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進而感知其形式美。
二、咬文嚼字。深入探究,玩昧意蘊美
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學生“讀而生疑”。教師必須留給學生“想”的時間,“悟”的空間,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分醞釀、討論。對詩意進行體驗、自悟,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碑攲W生討論仍無法解決,有要求知曉的欲望時,再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揣摩,講在疑難處,關鍵處,真正做到咬文嚼字,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詩人經(jīng)過多次推敲、錘煉,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用詞的精妙呢?我在教學中運用了替代比較法。如果用“到”或“滿”等替換,怎么能知道它“到”或“滿”了呢?“綠”是“到”的具體體現(xiàn),說了“到”或“滿”并不能看到“綠”,說了“綠”而“到”或“滿”就包括其中了。
這樣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比較后。再根據(jù)詩的內(nèi)蘊可知此處的“綠”應解釋為“吹綠了”。整句詩意為:一年一度的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既使讀者想象到是春風給長江南岸披上了綠裝,又給人一種鮮明的色彩感,使讀者也仿佛看到了長江南岸的茵茵綠草,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機。
三、展開聯(lián)想,描繪圖畫,體驗意境美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于與親?!?葉圣陶)在準確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還應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批文入境,想象詩人“看到”的事物或“聽到”的聲音,體驗詩歌的意境美。
全詩寫作者路過瓜洲,停船過夜時,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懷念家鄉(xiāng)的羈旅之思。
一、二句寫到:京口與瓜洲只有一水之隔,鐘山和瓜洲之間,也只隔著幾層山。(意思是離家鄉(xiāng)很近了)可引導學生聯(lián)想:詩人停船過夜之時,正是萬物歸宿、合家團聚的時候,詩人卻獨自漂泊在外,且家鄉(xiāng)就在眼前。此時此刻,詩人怎能不期盼早日回到家鄉(xiāng)?
三、四句寫到:一年一度的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xiāng)呢?引導學生聯(lián)想:詩人停船過夜,在月光下眺望南岸,江南大地已是春意盎然。風景如畫的家鄉(xiāng)就在眼前,可是又不得不滯留在這里過夜,“家鄉(xiāng)可望而不可即”,這是多么叫人急不可耐啊!于是詩人對著蒼蒼云樹,發(fā)出微微嘆息,明月何時照我回到家鄉(xiāng)?
在理解詩意展開聯(lián)想的基礎上,全詩的意境已經(jīng)在學生頭腦中明朗起來:朦朧的遠山,茫茫的江水,孤單的行船,懸于高空的明月以及倒影水中的月影,水天一色……此時,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組評述聯(lián)想到的畫面(課堂上只作簡筆畫,課余涂色)然后根據(jù)畫面,說詩的意境,使詩與畫融為一體,加深對詩歌意境的體驗。
四、抓住情感,滲透德育。揣摩情感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鼻楦惺窃娀?。古詩教學必須抓住情感這個關鍵引導,學生領會詩人的情感,進而滲透德育教育。
在準確理解了詩意,體會了意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揣摩詩人情感。獨自漂泊于外的游子,望著春意盎然的長江南岸,怎么不想起風景如畫的家鄉(xiāng)?可在這回歸故里的征途上,與故鄉(xiāng)僅一水之隔,幾層山相距,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可望而不可即,此情此景,怎能不讓讀者感到作者深切思鄉(xiāng)之情?!私獾竭@里還不夠,教師應巧妙地將詩人之情移植于學生心田:從小熱愛家鄉(xiāng),長大后建設家鄉(xiāng)……
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的情感與詩人渾然天成,融為一體,不僅讓學生體驗到詩歌的情感美,同時還受到了德育教育。
通過以上教學流程運用,使學生既感知了詩歌的形式美,又理解了內(nèi)容美,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又教給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既陶冶了學生情操,又提高了他們的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