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鑒賞古典詩歌,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是中學文學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中考語文文學鑒賞能力考查的重點。詩歌鑒賞是個性化很強的思維過程,要如何提高初中生古詩鑒賞能力呢?我認為得從三個方面考慮。
一、內(nèi)容高效
內(nèi)容高效,簡而言之就是要求老師在復習教學時選擇符合考點內(nèi)容進行教學,突出重點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中考古詩鑒賞考什么?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近兩年杭州市中考古詩鑒賞考試題。
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1)(2)兩題。(2008年考杭州市中考題)
早梅(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
[注]“銷”同“消”。
(1)對于“一樹寒梅白玉條”中的“白玉條”三字,有人說不恰當,不符合梅花呈朵狀的形態(tài)特征。試談談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兩句語言質樸,但包含著不盡的意蘊。請作簡要賞析。(3分)
2.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2009年考杭州市中考題)
城南(宋·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注]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寫出了“雨”怎樣的特點?
(2)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
古詩鑒賞一般設置兩道題,第一道題考的是理解性閱讀鑒賞,這種題往往會涉及景物的特點或特征或是某一個場面;第二道題一般是一道賞析性閱讀鑒賞題,這種題目又常常會從語言、形象、技巧、情感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設題。
近幾年的中考試題,詩歌鑒賞題選材大都是唐詩,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試題切人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且離不開景、情、境;二是文字淺易,抒發(fā)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忌话銓键c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guī)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至于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如何讓學生們在緊張復習中輕松而又高效地攻克這一難題?其實每一種題型都有一套答題模式。我們在復習時就應做好精細化處理每一個考點,高效度地完成這一個考點的復習,讓學生在考場上運籌帷幄,有的放矢。
二、指導高效
教師在指導時要重視解題思路與方法的指導,研究共性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學會根據(jù)不同的題目類型,選擇恰當?shù)拇痤}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題型:
1.煉字型
(1)提問方式:①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②本詩的詩眼是哪個字?詩中哪些字眼表現(xiàn)(突出)了詩的某一點?
(2)提問變體:①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②詩中某個字(某旬詩)的作用是什么?詩中為什么要用某個字(某句詩)?說說(簡析)詩中某個字(某句詩)在詩中的作用。③詩中某個字(某句)換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哪一個好,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jīng)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某個字(某句話)運用了……手法(修辭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答: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xiàn)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2.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酋詩在語言E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diào)婉約、簡練生動等。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郁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昧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郁、人術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wěn)、語近情遙、莊諧俱見……)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即:明特色(用一兩個詞準確點名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5)作家的語言風格有清新、平淡、絢麗、委婉(含蓄)、悲慨、雄奇、奔放、沉郁等。
(6)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答: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fā)了農(nóng)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在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于詩外(析感情)。
3.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里?
(2)提問變體:①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②表達上有什么特點?③簡析這首詩的藝術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lián)系上下旬并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fā)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宋·謝枋得)0
十年0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韋占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人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步驟①詩人獨立水邊,此時山雨驟然停歇。天地間一片寂寥。步驟②這句詩通過描寫山雨過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步驟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蘊景中,使讀者感覺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動于衷。
4.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chǎn)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yōu)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④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以上四步可概括為:所寫的意象+意象的特點是什么+藝術效果+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或描圖景(描繪詩詞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陰。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字。請從三、四兩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果營造意境的。答: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是“涼”?!皼觥弊旨葘懱鞗觯謱懶木彻录?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
5.分析主旨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xiàn)象;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nèi)涵;③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jīng)歷;④時代背景、社會現(xiàn)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齋即事(劉一止)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作者想借琴棋抒發(fā)一種什么樣的情懷?答題步驟: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一正直、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步驟②這些都抒發(fā)了作者對個^,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6.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
(2)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瑚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②詩人是怎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xiàn)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發(fā)的語句中;間接抒情——①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點與人相通處;②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點與人相通處;③即事感懷:情在事之特點與作者之議論抒情處。
描寫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側面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觀察角度的變化。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夏意(宋·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襯托是古詩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手法,請舉詩中的一例進行賞析。答:用榴花明麗。紅艷如火與庭院綠樹,清蔭遍地相映襯,既在色彩上紅綠相綴,又在光線上明暗相映,能給人流麗而深邃的感覺。用末旬“流鶯時一聲”來襯托前三句所營造的寧謐幽靜之境,以有聲襯無聲;也以動襯靜,以鶯之流飛,讓整個匭面陡然靈動豐滿起來。
三、訓練高效
在指導時教師應多講一點,小組討論少一點,同學的個別回答少一點,復習課更多的環(huán)節(jié)應由教師來完成。
1.教師的作用應發(fā)揮在三個方面
(1)引領:學生解析考點,明確解題思路。
(2)示范:老師當場解題給學生看,或直接顯示答案給學生,逆推答案怎么來的。
(3)講評:對學生解題不到位或錯誤之處,老師一定要細加點評,分析原因,總結經(jīng)驗。講評時也可以采取先給學生答題打分,再告訴學生優(yōu)劣分明和策略。
2.指導學生古詩鑒賞解題程序
(1)讀問題,知指向。細審題干。設問時為了題意清晰,擬題者會盡可能加一些限制,這些限制對答題的導向作用非常鮮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2)讀題目,明內(nèi)容。題目有時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為詩歌解讀的切入口。
(3)讀作者,知時世。了解作者和時代。如果本詩作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寫作風格就會有助于我們進行鑒賞: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時代也會給我們一些幫助,如當時的歷史事件、風俗習慣等等。
(4)讀注釋,明背景。借助注釋。詩后的注釋。都是擬題人認為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必須了解的知識,除了幫助解讀詩歌的難點外,還會有指導鑒賞的作用,所以必須認真讀。
(5)讀詩句,賞主題。如果前面這些程序已一一到位,至此,詩歌鑒賞題也就迎刃而解,手到擒來了。
總之,詩歌鑒賞的復習指導的關鍵在于做到精細、高效,這樣,考生解題時宣判能切中肯綮,像操刀三十年的庖丁一樣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