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社會化和生活化的趨勢,新課標地區(qū)高考的命題也呈現出越來越生活化和時政化的特點。除了汶川大地震、奧運會、北方抗旱和金融危機,其他諸如集體舞、京劇、股票等校園與社會的熱點,今年都不約而同地編入了高考試題。青年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才能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事事關心”的品質不可能短期成就。我的政治課堂就設計了一個“焦點漫談”的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事事關心”的習慣。時量為五分鐘。內容為今日國際國內關注的時政材料,或是與學生聯(lián)系密切的校園和社會焦點。形式為漫談。操作步驟:由學生課前制作一至三個幻燈片,在一到兩分鐘之內介紹清楚焦點內容;然后發(fā)表自己的漫談,一般時量為兩到三分鐘;最后教師參與簡練總結或點評,目的是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問題,探討得出正確結論。
通過“焦點漫談”,學生對政治課來了興趣,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yōu)楝F在的主動參與,還訓練了思維,鍛煉了口才,擴大了視野。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不僅對本學科的學習有益,而且還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儲備豐富的時政知識庫。
利用“信息技術”,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情景體驗概括知識,發(fā)展能力。例如,關于“環(huán)境問題的危害”一課教學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要性,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據生物專家統(tǒng)計,一棵生長了數十年的大樹,釋放的氧氣價值是五十萬元;防止環(huán)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和促進生物多樣化發(fā)展以及制造動物蛋白等方面的價值分別是四十萬元、四十二萬元、二十萬元、十萬元。然后,讓學生根據材料計算這棵大樹的總生態(tài)價值是多少?當計算結果出來后,教師指出,大樹被砍倒后在市場上出售只能賣五百元左右。接著,提出問題:1,通過這兩個數字的比較,你能得出什么結論?2,它對經濟的發(fā)展有何啟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啟發(fā),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也會水到渠成。
新課程改革《綱要》在課程實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p>
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完全有一定的獨立學習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安排“自學成才”環(huán)節(jié),是基于這一學情和新課程改革要求。時間為五分鐘。內容是看課本知識。形式為看書和與同伴合作來解決問題。操作步驟:教師課前把學生自學中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好,用多媒體顯示在屏幕上。當然是書本中最基本的知識,目的讓學生找到,并有一定理解即可,同時為后面教師的引導學習環(huán)節(jié)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
新世紀的教育是終身教育,新世紀的基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個人成為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chuàng)造者。自學,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币驗樽詫W能力是學生獲得知識最基本的能力,是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終身教育的基本要求。通過“自學成才”的實踐,我的學生瞍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無論是把人類累積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財富,還是把知識財富轉化為學生的智力才能,都要通過學生的行為去完成。反之,如果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也不會有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所以,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完成他們的使命。
教師的主導,是指教育教學管理上的主導,而由于學生是教育的目的地、過程發(fā)生地和動力之庫,天性、天能和天權所歸。所以在教育教學的發(fā)生之處的微觀境界中。真正的主導仍然是學生自己。因為教育完成的核心地方,是學生真正的悟。在悟開始的時候,學生是自己的主宰,面且是兼有生命的主體意義的主導,故我把這一環(huán)節(jié)定義為“教師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發(fā)現者、探索者?!苯嬛髁x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不管是“舊”課程,還是“新”課程,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新課程更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整合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
我設計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時問為十分鐘。內容為本節(jié)課或與之相關的知識,包括三到五個客觀題和一到兩個主觀題。形式為開卷和學習小組成員內部(四人一組)合作探究,要求當成任務完成。操作步驟:首先教師要在課前精心準備好學案,題目難度適中,體現層次性,并將之設計在一張小紙上;合作探究過程中,老師要深入學生中去及時指導;結束時,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一份答案上交老師批閱。這樣教師既能有代表性地了解學情,批閱的工作量又不是很大,但一定要詳批詳解。
通過“合作探究”,教師將討論研究的工作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只做好課堂組織安排和秩序控制工作。這樣,學生解放了頭腦,能想了;解放了雙手,能干了;解放了眼睛,能看了;解放了嘴巴,能說了,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政治課堂。
韓愈《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必須對掌握的知識能夠發(fā)揮,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是,老師僅僅能夠“傳道”“授業(yè)”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解惑”。學生是認識的主人,而不是認識的容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及應試教育中的機械記憶的共同點就是單向的信息傳送,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想所疑并沒有得到交流,心中的疑團并沒有得到解開,思想并沒有得到升華。
我設計的“釋疑解惑”環(huán)節(jié),時量為五分鐘。內容應該說是包羅萬象,可以是本堂課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是以前政治學科的知識,還可以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煩惱等等。形式采用答記者問,操作步驟:學生在課堂直接發(fā)問,或以小紙條的方式事先告知教師;教師當場回答,注意對學生的疑惑,教師要適度解答,不要把話說絕、說完,有時要再留出一些空間供學生課后思考;課堂內沒有完全回答的問題采取課后交流的方式來完成。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想貴在得法。只要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重視全體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發(fā)展,就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構建起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