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內容的設置上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在呈現(xiàn)方式上通過問題、案例、活動等形式表現(xiàn)出開放性、誘導性、引領性的特點,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間;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思想品德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詞。關注身邊的人、關注身邊的事,討論、發(fā)言、質疑使大多數(shù)的學生喜歡上這門課,教師也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場面。但在欣喜的背后也存在著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現(xiàn)象。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低效或無效的教學行為
1.“盲從性”教學行為
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在課程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使用方面缺乏主見,盲目趕時髦、形式化,課堂表現(xiàn)為“散亂的活躍”,如表面自主,無效合作,隨意探究,濫用表揚,盲目綜合,無度開放,曲解對話,削弱基礎,等等。學生活動量大了,但思維含量少。顯然,這樣的教學行為是無效或低效的。盲目化、形式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師尚未真正完成新課程理念的內化。
2.“強制性”教學行為
表現(xiàn)為教師憑著社會賦予他的職業(yè)權力,凌駕于學生之上,一切“教師說了算”我教你學什么,你就得學什么”,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講解過度,指導過度,包辦代替,課堂交往和有效互動建立不起來,學生處于“被壓迫者”的地位。學生在思品課堂上除了劃知識點之外,似乎只當“聽眾”了。
3.“偏失性”教學行為
教師教學過程中因片面關注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教學目標設計陳述模糊、籠統(tǒng)、片面,“三維”目標不能有機得到整合。在座談、問卷調查中,不少教師認為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完成認知性任務,忽視了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教學目標被嚴重異化,致使教學效益不大。
4.“偏見性”教學行為
教師根據(jù)自己的主觀經驗或特定價值的滿足狀況,對學生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傾向某些人而冷漠另一些人。如在課堂提問時,教師給優(yōu)生以不同的帶有偏見性的答問機會與反饋評價,致使一些學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課堂上出現(xiàn)“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形態(tài)。
5.“隨意性”教學行為
一些教師缺乏應有的教學效益觀念,一味強調增加學習時間和刻苦用功,教學中存在著只問產出、不問投入的偏誤,從而使許多學生的學習處于投入大、負擔重、效率低、質量差的被動境地。更有甚者,有些教師視教學為兒戲,課前不認真?zhèn)湔n,在課堂上隨意發(fā)揮,廢話連篇,節(jié)奏松垮,毫無教學效益意識。
6.“滯后性”教學行為
這種行為表現(xiàn)為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已遠遠滯后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在思品課堂上,常??吹浇處熤v得神采飛揚,而學生卻昏昏欲睡。
7.“阻隔性”教學行為
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范圍與互動方式受到限制,課堂中處于“活動地帶”(教室前排和中間地帶)以外的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空間阻隔”。這些學生離教師較遠,很難與教師通過眼神、表情進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師的暗示和及時反饋。除了空間阻隔外,師生之間的阻隔還包括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8.“濫用媒體”教學行為
以媒體代文本,無效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侵蝕有效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岸嗝襟w”成了“倒霉體”。這種狀況大多是在公開課上出現(xiàn)的。對于平常的教學,教師缺乏的則是有效的“資源意識”。
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學策略
以上所述的教學行為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筆者不斷反思,在課堂中尋找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學策略:
1.建立平等、互動、合作型的師生關系
思想品德教學是政治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現(xiàn)有經驗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和合作的方式。教師要以新角色實踐教學,真正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講臺,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和合作;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思考、自由發(fā)問、自主選擇,甚至大膽行動,努力當學生的參謀長,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例如:在分析選擇題時,我就打破了常規(guī)“一言堂”的方法,首先自己講了幾道普遍錯的題目,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然后再在全班聲明:“下面大家有不懂的題目可以提問”“如果我講了還有不懂的可以繼續(xù)提問”“即使你有最簡單的題目不懂的也放心大膽地提問”,有了這幾點聲明之后,就縮短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提問問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大家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不但解決了學生不懂的問題,而且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平易近人,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將親身感受的實際問題變成書本內容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進而讓學生獲得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使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被谶@樣的理念,政治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設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3.教學案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思想品德課程“不僅要考慮課程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边@就是說,思想品德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應該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世界觀作為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資源。例如:在《相逢在花季》的教學中,男女生交往的困惑問題中,我就先讓學生談班級中的具體情況,再讓他們自己作出判斷,自己根據(jù)課本尋找解決的辦法,最后再指導總結。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的熱情很高,課堂氣氛特別得好,大家都參與進來了。
4.墩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好的教師就好像一個優(yōu)秀的導演。把課堂交給學生,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方法,獲得廣泛的經驗。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一教師引導,實踐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