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碧招兄壬脑捳f明,教育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求真,師生之間一切教育互動活動都應誠摯、本真,尤其要引導孩子們講真話、露真心、動真情。
能不能讓孩子說真話、露真心、動真情,首先取決于教師言傳身教的影響過程。教育研究成果表明,教育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向師型”的模仿過程。教師在一切活動中的言行,對學生起著最直接、最有效的影響作用。教師要首先講真話,如果我們教師自己都不能講真話,那么他能夠教給學生的,也絕對不是求真的精神。為什么學生常常欣賞有個性的老師?原因就在于有個性的老師常常以真話發(fā)聲,讓學生不感到虛偽和空洞。
能不能讓孩子說真話、露真心、動真情,突破口在于對孩子自由表達的寬容。要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言說的氣氛,讓孩子說真話,哪怕是錯話,也強于孩子口是心非的謊言回應。說錯話,反映的也是孩子的一種認識,它為教育者提供了及時對孩子錯誤認知進行矯正的可能。而孩子虛假的話語,帶給教育者的卻是不能對癥施教的窘境。教育是一個駕馭、引導的過程,教師應該在各種活動包括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要讓孩子們明白,說錯話是人經(jīng)常犯的錯誤之一。更要讓孩子懂得,盡管真話不等于真理,但真話一定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步。
能不能讓孩子說真話、露真心、動真情,需要我們?nèi)粘E€給孩子以世界的本真。某高校一名外教讓學生完成的一篇英語作文,由于現(xiàn)在的中小學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教學生“母親都是善良的”,所以每個孩子都寫了一個虛擬的母親,這讓閱卷的外教覺得不可思議,他質(zhì)疑學生:“你們的母親難道都是一樣的嗎?難道她們從來沒有不負責過?母親從來就沒有自私過嗎?”大學生為什么會寫出“百母一面”的作文,這與我們的模式化教育是分不開的。寫“我興高采烈地上學去”,老師就會用紅筆勾畫,表揚“寫得生動”;而寫“今天睡過站了,不想到學校去”的學生,就要被老師叫到辦公室進行批評??滟澙蠋煹淖魑?,就會給高分,就會被當成范文拿到家長會上去念,而說老師“壞話”的,就要被穿小鞋。就要被扣分。于是,編造學雷鋒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感人。孩子們的人生體驗,就這樣從作文撒謊開始了:做了錯事,學會了撒謊來掩飾過錯,這種掩飾得到了教師或家長的理解。不愿意做或不能做某事時,便叫頭疼,肚子疼,謊話得到了教師的同情。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變得不再純真,不再真實,他們學會了撒謊,學會了奉承,天真和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心靈的純潔被虛偽所取代。很難想象,這些學會了說假話的孩子走向社會后,會是什么樣子?我們在抨擊官員說假話、學術不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應該怎樣把一個真實、本分的世界還給孩子。
能不能讓孩子說真話、露真心、動真情,關鍵要把握好對孩子進行真、善、美的導引。一個人是說真話還是說假話要看具體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關鍵是內(nèi)心要真誠。傳說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子路在市上與一個買魯縞(土布)的無賴產(chǎn)生了爭執(zhí),原因是那個無賴為了少給賣魯縞的一文錢,硬說“三八二十三”。子路就不服氣了,說:“天下人都認可三八二十四,你為何要耍賴?”那無賴說:“我說三八二十三就三八二十三,怎樣?”子路忍不住說:“我們打賭,要是我輸了我就把頭上戴的冠扔掉!”那無賴也不示弱:“我要是輸了就把頭割掉!”于是他們找到孔子評理,孔子了解情況之后很果斷地對子路說:“由啊。你輸了,把你的冠扔掉吧!”這里顯然孔子是說了假話,可是孔子要是說真話會導致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出孔子不拘泥于語言的真假,而執(zhí)著于內(nèi)心的仁愛的善念精神。德國基督教神學家朋霍費爾在寫給他學生貝特格的信中也提到一件事:有一個教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問一個孩子:“你父親經(jīng)常喝醉酒回家,這是不是真的?”——事實上這是真的。但是,那個孩子當著老師和全班同學們的面直接否認此事,說:“沒有”。朋霍費爾對這個孩子的謊言是怎樣看待的呢?他說:“家里發(fā)生的事情,老師不該當著全班學生的面來問”。在朋霍費爾看來,這孩子的謊言里“含有更多的真理,就是說,與老師在全班學生面前暴露孩子父親的弱點相比,這謊言是更加符合實在的。按其認識程度,這個小孩采取了正確的行動?!睂τ诶蠋煵磺‘?shù)膯栐挕:⒆記]必要如實回答,而且這種不必要是真誠的??鬃右蔡岢觥案笧樽与[,子為父隱”,因為“直在其中矣”。當內(nèi)核是“真誠”(即孔子所說的“直”)的時候,又何必在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呢?
教師作為現(xiàn)代進步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通過自己時時處處教真、做真,教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yǎng)真道德,追求真理,做真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