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視朗讀教學是現(xiàn)行新課程理念、實施有效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加強朗讀訓練可以增強學生語感,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使語文課回歸本色。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加之不少教師對朗讀教學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朗讀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喪失了傳統(tǒng)的地位,而語文課也因此失去了它應有的語文味。
關(guān)鍵詞:朗讀教學 作用 現(xiàn)狀 方法
一、朗讀教學的作用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標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總體要求。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能增強學生的語感
朗讀是大腦調(diào)動眼、口、耳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將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是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的語言實踐活動。英國作家肖伯納說過:“書寫的藝術(shù),哪怕在文法上修飾得多么好,在表達語調(diào)卻是無能為力的。例如‘是’可以有五十種說法,‘不是’也有五十種說法,可是寫法只有一種。”這說明朗讀能將作品用有聲語言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可以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地步,而朗讀者也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和領(lǐng)悟,語感也隨之逐漸得到提高。圣陶先生也說:“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朗讀的工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朗讀可以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是很喜歡朗讀的,對學生來說。在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實踐中,他們逐漸增強的語感不僅使他們獲得審美體驗,而且還凈化、美化了他們的語言。
2.能讓學生感受到漢語獨特的音韻之美
魯迅先生說:“漢字有三美:行美,音美,意美?!蓖ㄟ^朗讀,學生能直觀地體味到漢語語言獨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運用了大量形式多樣的疊詞及整齊簡練的句式,猶如音樂中歡樂的快板,表現(xiàn)出較強的節(jié)奏感,能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領(lǐng)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樂美。課本中的古典詩詞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齊、平仄相對、音韻和諧的特點,在教學古詩時,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能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古詩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前蘇聯(lián)理論家盧那查爾斯基說:“許多隱蔽的美,無窮無盡的藝術(shù)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種對文字作品朗讀的過程中弄明白的?!?/p>
3.能有助于學生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大抵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敝祆溥@話道出了朗讀對于理解文章含義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能有助于學生逐步學會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及精神內(nèi)涵。如在學習《白楊禮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準確把握文章語調(diào)、語速、感情的變化(由低婉到高亢、由舒緩到奔放、由平淡到激昂),讓學生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更深刻地領(lǐng)會作家通過贊美白楊樹意在歌頌北方農(nóng)民質(zhì)樸、嚴肅、不屈的性格和抗日軍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力求上進、執(zhí)著奮斗的精神內(nèi)涵。朗讀不能蜻蜒點水,而要反復實踐,深層感悟,在朗讀中推敲、品味、感受。
二、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
遺憾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朗讀這種充滿語文味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被忽視了。語文課淡化了朗讀,談不上讀得正確,讀得流暢,更談不上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朗讀的時間不充分。充斥于課堂的“講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應該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一節(jié)課45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只有幾分鐘(更多情況是沒有朗讀時間)。且要求籠統(tǒng),很多時候在學生耒讀完的情況下,教師就終止朗讀,進入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過場。第二,朗讀的目的性不明確。特別是公開課的時候,教師也能考慮通過朗讀營造課堂氣氛,單讀、齊讀、分組讀等等,形式多樣,氣氛熱烈,但是之前沒有要求,過程中沒有指導,過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qū)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有口無心。這樣缺乏目的性的朗讀僅僅是課堂教學中的—個擺設,乏善可陳。學生只是被動的完成朗讀過程,既提高不了語文素養(yǎng),亦享受不到閱讀帶來的愉悅,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第三,朗讀過程缺乏有效指導。由于教師重視不夠,還由于教師本身自身水平的限制(部分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勉強達標甚至不達標),語文課上即便有朗讀教學指導,也往往是方法單調(diào)。諸如“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一部分”或“把悲傷語氣讀出來”等不得要領(lǐng)的要求,以及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nèi)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內(nèi)涵的朗讀指導,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自然是沒有效果了。
導致目前忽視朗讀教學的原因有多種。首先是受升學率的影響。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教師的心態(tài)趨于功利,條分縷析的講解充塞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圍著考試的指揮棒轉(zhuǎn),考試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中考對朗讀的考查很少,教師自然對朗讀教學不感興趣,朗讀自然無立足之地。其次是主觀認識不夠。升學率的制約是客觀因素,教師自身不重視(有認識上的原因,也有水平方面的原因)就是主觀因素了。教師在課堂上或者一味以講為主,大量灌輸,或者滿堂問與答,總之唯恐朗讀會占用時間。學生即使有朗讀的機會,也大多淺嘗輒止,且多是在無目的、無要求、無指導、無反饋的情況下進行,朗讀教學被大大削弱了。
三、朗讀教學的方法
朗讀教學既要講究技巧,又要講究藝術(shù),因而朗讀教學的方法很重要。只有選擇的恰當?shù)姆椒?,才能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認知的需要,對朗讀教學中的目標、內(nèi)容等因素進行選擇和優(yōu)化,從而高效地發(fā)揮朗讀教學的作用。
1.示范引領(lǐng)
好的范讀是最好的朗讀指導,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作用很大。也可播放朗讀錄音等,指導學生美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著真摯的感情為學生范讀,以情激趣,以情引讀。將作品中純凈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傳遞給學生,滋養(yǎng)他們純真的心靈。于漪老師在《往事依依》中回憶到:“老師朗讀時肩膀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悠然而生……這首詞,我至今還能背得滾瓜爛熟?!庇纱丝梢姡瑑?yōu)美的范讀對學生的感染是深刻的,教學效果是鮮明的。
此外,讓學生欣賞朗讀錄音或電視散文也是一種效果極佳朗讀示范形式。伴著天籟般的音泉及至善至美的畫面,藝術(shù)家的朗讀或低沉,或高亢,或悲戚,或歡快,字字句句撥動著學生的心弦,深深地感動著一顆顆純潔、稚嫩的心。夏青老先生朗讀《背影》,語調(diào)深沉極富感染力,聽來催人淚下。劉廣寧朗讀《我的叔叔于勒》,感情細膩極富表現(xiàn)力,令學生陶醉不已,從而真正體會到了聲音藝術(shù)魅力的神奇。此外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老家》《絕版周莊》等優(yōu)秀作品以電視散文的形式,將音樂、畫面、朗誦融為一體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同時得到了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享受,潛移默化之中培養(yǎng)了語感,提高了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2.創(chuàng)設情境
當然,要使學生真正進入語文,僅靠示范是不夠的。還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去體味“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的境界。學生朗誦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讓他們?nèi)肫渚?,才能體其味,悟其意,表其情。教師要善于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想象提供直觀可感形象。如可根據(jù)朗讀內(nèi)容配以音樂,讓學生在優(yōu)美且與作品情境相吻合的音樂中感受、品味、朗讀。如教讀《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可用舒曼的《夢幻曲》作為背景音樂,其舒緩、寧靜、幽遠的旋律非常切合這首詩的意境。學生在音樂中如臨其境,為其陶醉,并逐漸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及意蘊,從而領(lǐng)悟到詩人的心靈體驗,和詩人產(chǎn)生共鳴。
3.讀思結(jié)合
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兩者相輔相成,必須有機結(jié)合。郭沫若的《白鷺》中,“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xiāng)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是有了生命了?!苯處熅鸵笇W生理解,白鷺的清澄明亮,把人們所向往的安定、和平、恬淡、純潔的境界,活生生的展示了出來。讓單調(diào)的鄉(xiāng)居生活變得充滿了生機。在這基礎上,再讓學生反復朗讀,那學生就會讀出白鷺的神韻——“一首精巧的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朗讀,才能讓學生將文章中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更好地品味出來,從而更好地欣賞到文章的含蓄美。正確的朗讀使理解更為深刻,而準確的理解可以使朗讀更具韻味。
讓朗讀回歸語文課堂,是當今語文教學的理性之所在。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界前輩早年就十分強調(diào)通過朗讀來體會作品的意味、情調(diào)和文氣。強調(diào)朗讀,并不是觀念更新。而是回歸傳統(tǒng),是返璞歸真。語文教師要順應新的課程理念,把讀書的權(quán)利真正還給學生,讓瑯瑯書聲重新回蕩在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