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情感、態(tài)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聲調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語言來傳遞的。可見,體態(tài)語在英語教學和實際交際中有著重要地位。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在課堂上如能恰當?shù)貞皿w態(tài)語,如面部表情、手勢、目光接觸、身體距離等會使課堂教學更豐富、深刻,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表情運用的藝術
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yǎng)成功的語言,是比嘴里講的復雜千百倍的語言?!苯處熢谡n堂上如能針對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運用好面部表情語言,就可能有效地調節(jié)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二、課堂“第二語言”——手勢運用的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準確適度地運用手勢,既可以傳遞思想,又可以表達感情,還可以增加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某一時刻下用手勢語來表示教師所想要學生參加活動的意愿。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手勢語用得簡練、適當、自然、協(xié)調、多樣。
三、眼神的運用藝術
愛默生曾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要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一切。”教師在課堂上藝術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表情及變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學效果,辨析學生聽講的狀況。另外,局部專注能夠對學生進行仔細的心理調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授效果如何,可以啟發(f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打破課堂提問的冷場現(xiàn)象,更重要的可以制止部分或個別的走神或騷動。如果老師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課堂效果就不同。會藝術地應用眼神,對教學確實有很大幫助。
四、身體距離的運用藝術
人際間的距離也有信息意義,也是一種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學生的遠近不一,會給學生不同的心理感覺,產生不同的效應。英語課堂上,教師領讀時,走下講臺,進入學生的“空間領域”,可以控制課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使課堂變得有生氣。有些教師曾多次講到,用電教室(講臺離學生4~5米遠)上課沒有在小教室上課的效果好??梢?,講究距離在課堂上的應用,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非語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非語言交流手段利用起來。突出“啞語”的作用,以無聲勝有聲,使之最優(yōu)化地為英語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