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的的要求。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把握好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結合有效的教學手段,找準德育教學切點,加強德育教學的滲透。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人物聯想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從美的感受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通過情趣情境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在圖片式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朗讀、朗誦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五個方面探討了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
關鍵詞: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 整合
一、通過人物聯想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小學生基本上能看懂、讀懂,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有一種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難挖掘文章蘊含的思想。對此,師生問答、討論,弄清文章主旨。比如:通過課本中人物形象,學在人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人物的深層次的人物形象和內涵,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作出深層次的思考。通過老師提問:“從中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自己將來想做個什么樣的人?”等問題來啟發(fā)學生對自己和人生的思考,讓他們辨別人物在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其實,切入優(yōu)秀的人物講解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使師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發(fā),接受健康主題的熏陶。例如教學人教版六上第6課《懷念母親》,語文老師通過課本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本上聯想到自己的母親,讓學生從生活的點滴,衣食住行中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課后,可以給學生布置點課外作業(yè),讓每個學生都回家自己幫母親做件小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親情意識,除去意識中的自我意識,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二、從美的感受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對美的感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對美的認識和升華能夠對學生的人格產生影響,通過對他們認識上的影響,改變對美的認識,從而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人教版六上第2課《山雨》一文,“來得很突然……跟著一陣濕潤的山風,跟著那一縷縷輕盈的云霧,雨,悄悄地來了。先是聽見它的聲音,從很遠的山林里傳來,從很高的山坡上傳來——沙啦啦,沙啦啦……”美妙的文字,使學生對生活中平常的下雨產生無限的暢想,對生活美的感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語文老師通過對課本文字的描述、對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不斷地發(fā)現美,感受美,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三、通過情趣情境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情趣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道德情景,讓學生進入情境中自己去感受和體驗,并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將心比心地去感受情景主體的喜怒哀樂,學會羞愧、同情、憐憫,陶冶善良的心靈,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與超越。有時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樣。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動展現情境,有音樂渲染情境,有畫面再現情境,有感人故事喚起情境……但我們必須注意到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去考慮創(chuàng)設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在圖片式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于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借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語文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六上第13課《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語文老師課前準備以下圖片,關于臭氧層破壞和南極、北極的冰雪融化以及北極熊、企鵝瀕臨滅絕等的圖片,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震撼,懂得地球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地球的環(huán)境面臨怎樣的困境,從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導他們保護和愛護我們的環(huán)境,從點滴做起,愛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再如教學人教版六上第18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展現魯迅先生的插圖外,讓學生看見人物形象,對人物有近距離的接觸和感知。使學生對魯迅先生有個整體的印象,然后語文教師再結合文字,魯迅先生的形象就會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腦海里,就能使學生對魯迅先生的人格、氣質和愛國熱情有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勞動人民的偉大,產生了自豪之感,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體現了對德育教育滲透。
五、通過朗讀、朗誦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
作者的寫作意圖,貫穿在全篇課文的字里行間,有明確的,有含蓄的。只有通過教師人情入境的朗讀指導,才能“悟”出“道”來,產生感情共鳴,受到教育。如教學人教版六下第15課《凡卡》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地對比朗讀信的內容和寫信時想的事這兩部分,還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其中學生朗讀:“……我沒爹沒娘,只有您一個親人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讀著讀著,學生便不由自主地對凡卡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接著又讓學生對“寄信后的事”進行想象,并討論爺爺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爺爺收到信,會不會帶凡卡回家,為什么?課文結尾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朗讀課文,討論,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凡卡的悲慘命運是無法擺脫的,因為當時是黑暗的舊社會。從而激發(fā)全體學生痛恨舊社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課后又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并寫一篇《與凡卡比童年》的讀后感,以鞏固學習成果,使學生的思想覺悟進一步升華。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使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不斷提高小學生德育素質,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造就新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建設人才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培勤,許紅琴,經典教學案例與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張曉梅,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三法[J],湖南教育,200l(23).
[3]鄭明江,接受性學習不可缺失[J],小學語文教學,2007(9).
[4]田本娜,創(chuàng)造性語言訓練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J]·湖南小學教師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