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鄭用璉 沈海龍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基本形式,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1]。課堂教學效果隨講授章節(jié)內容、學生專業(yè)背景等具有多變性。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充分、恰當地應用教學藝術可以明顯提高教學效果,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筆者曾受學校委派到華中農業(yè)大學進修,有幸全程學習了國家級教學名師、湖北省教學名師講授的課程,并將教學觀摩體會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成此文。文中就大學課堂教學中研究和應用教學藝術的重要性、課堂教學藝術的內容及在教學實踐中的功用進行了列舉和分析?,F將這些體會和心得介紹給大家,以達到促進交流、共同進步目的。
一、研究和應用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藝術是建立在一定知識、經驗基礎上的非正規(guī)化、非程序化、非模式化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技能[2],其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除此以外,課堂教學藝術還具有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格和創(chuàng)新性智慧的功能,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藝術的內容及功用例析
課堂教學藝術的組成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教學語言的運用。其中教學語言藝術應用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研究和應用課堂教學藝術要圍繞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合理地借鑒傳統(tǒng)的教學經驗,堅持繼承和改進并重的原則。
(一)教學內容組織藝術
課堂教學內容是教師知識功底的概括體現,其組織和設計需要教師從較高的高度宏觀把握和調控,并需要教師擁有深厚的知識背景和豐富的研究經驗。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要立足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有限課時內根據培養(yǎng)計劃和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擯棄那些落后、過時或與其他課程有重疊的教學內容。此外,在充分挖透基礎知識同時,努力將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世界前沿技術引入課堂。如《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將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重要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分子細胞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將在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中發(fā)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到基礎知識的教學中,都可以充分煥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滿足學生自我期望感,實現把課堂變成學生開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的天地之目的。
此外,教學內容中融入教師研究經驗和切身實踐體會并將其傳授給學生,可大大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和積極參與意識,開拓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促進知識活力化。如在《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本研究組取得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巧妙的試驗設計思路穿插到具體教學內容中,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自己成功研究的案例和在國外實地考察得到的一手資料介紹給學生,都起到了極大地煥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二)教學形式設計藝術
傳統(tǒng)“直敘式”授課形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個體的知識儲備[3],但學生掌握的知識往往不能或很少在實踐中有效地應用。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早已不適應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和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統(tǒng)“直敘式”教學外,教師可以成為推動學生獨立思考的助手,安排一些由學生起主導作用的討論課或辯論課,或者安排學生輪流準備教學內容并做成教案和多媒體課件給大家講解。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獨立思考所帶來的愉悅,同時也是學生表現自我能力的良機。如在黑龍江省精品課程《種苗學》的教學中,教師講授完基礎理論知識后,各論部分由教師確定樹種范圍,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某一種樹種,獨立查閱文獻和資料,整理成教案和多媒體課件后給大家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到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助手作用,學生講解后再由教師點評和補充。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增加了師生傳遞知識和交流情感的機會,鍛煉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人格和創(chuàng)新智慧。
此外,課堂教學地點不應拘泥于教室,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調整。如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教學中,在講授“植物離體快繁”內容時帶領學生到當地的研究基地和組培工廠參觀,能達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和觀察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設計藝術
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是現今課堂教學比較推崇的方法。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畫、錄像以及文圖并茂的特點是傳統(tǒng)的板書所不及的[4]。教學實踐中,在《分子生物學》多媒體課件中將DNA的復制、基因的調控表達、蛋白質的降解等制成“講顯同步”的動態(tài)過程,在《分子細胞生物學》多媒體課件中插入各種細胞和生物化學事件的音樂動畫,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多媒體課件中插入各種試管內無菌培養(yǎng)的操作錄像,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了學生的時空想象力。
多媒體課件教學中,結合使用設疑問難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可以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伴隨著學生的深入思考不斷展開課程內容。如《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在講到“DNA復制模式”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了DNA復制多模式的電鏡照片并講解了區(qū)分方法后,播放了一個動態(tài)彩色簡筆畫,提出“這是什么復制模式”的疑問,然后教師用緩慢的語速引領學生一起分析,得出是“單起點單方向”復制模式的結論。緊接著,教師又播放了一個新的彩色簡筆畫,提出“這又是什么復制模式”的疑問,這次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并回答,大多數學生立即回答出是“單起點雙方向”復制模式。之后,教師繼續(xù)播放出兩個新的彩色簡筆畫并提出同樣的問題,但這是留給學生課后討論和思考的問題,并不需要在課堂上回答和討論。這種層層遞進、逐步展開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重點突出、邏輯性強,在“授魚”同時又“教漁”[4],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傳授給學生必需的理論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攝取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語言藝術
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必須掌握科學的語言技巧。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動態(tài)、交流與對話的過程,不是單獨的教師說教過程[5]。教學中,教師應該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將教學藝術體現出來,不斷捕捉教學中創(chuàng)造的有效信息,從而挖掘知識內容的新見解和新思維[5]。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和啟發(fā)性外,還要注重以下兩點的研究和應用:
1.語言要生動形象,講究趣味性
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能夠安撫學生煩躁、緊張的情緒,活躍教學氣氛,令學生產生愉快的情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和教導。在課堂上使用親切、幽默的教學語言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引起學生情感上共鳴。如《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在講到惡性腫瘤(癌癥)的產生在男女間存在差異時,沒有直接說“男性”和“女性”這樣呆板的詞匯,而是分別用“XY個體”和“XX個體”來代表;在講到抗逆基因時,舉了個例子:“武漢是有名的火爐,夏天特別熱,但我們并不覺得熱——因為我們適應了這里的環(huán)境,比較耐熱?!边@些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充分活躍了教學氣氛,令學生感到輕松愉快,拉近了師生間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2.語言要以情感人,啟迪心靈
教師激昂、興奮的講課情緒和富有節(jié)奏的說話語調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進取心。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做到以情感人,而且要貼近學生的心靈,盡量聽取學生的心聲,掌握學生的心理,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才能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5]。如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有一堂課的上課時間正巧在圣誕節(jié)前一天晚上(平安夜)的七點到九點半,學生們出勤情況雖然比較好,但課前學生的情緒比較浮躁、不安,情緒的興奮點不在課堂學習上。這種情況下,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的封面播放了一張具有節(jié)日祝福話語、內容活潑喜慶的圣誕賀卡,然后說到“今天是圣誕節(jié)前的平安夜,是國外的節(jié)日,我們也過這個節(jié)日,只不過別人是上教堂紀念耶穌,我們是來到課堂紀念孟德爾?!痹捳Z一完,全場莞爾,師生皆會心地笑起來。一句祝福、幾句輕松幽默的話語就徹底疏導、安撫了學生的消極情緒,達到了提醒學生進行自我約束、集中精力注意聽講目的。
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魅力遠不止本文所提到的,筆者的理解和認識只是窺見一斑。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教學藝術具有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潛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用。伴隨時代的進步,科技發(fā)展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這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以滿足現代教育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徐青.更新觀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8(5):37-38.
[2]明芳瓊.英語課堂教學藝術點滴談[J].教育研究,2007(3):57-58.
[3]張麗娜.對大學課堂教學法研究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增刊):101-103.
[4]鄭用璉.課堂的“磁力”來自哪里[J].中國高等教育,2004(8):34-36.
[5]張忠林.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認真地研究課堂教學語言[J].教學實踐,200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