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嶂 李慧卿 王 輝
摘要:大學生政治參與情況具有可變性,無論是自身的理論學習、還是社會、校園影響都會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起到影響作用。各地的高等院校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氛圍的不同,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也有所差異。本文針對河北省理工科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其參與的特點,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加強理工科院校學生政治參與度的對策。
關鍵詞:政治參與 理工科大學生 河北省
一、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
政治參與是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guī)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①它主要包括參與政治團體或某種利益集團,在政治機構中擔任公職,參與政治討論,從事政治活動,同政治領導對話,甚至從事武裝斗爭等等。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對國家的政治、社會生活現(xiàn)狀的基本了解、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實施的實際行動,它包括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行為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任,大學生政治參與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子系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可以產(chǎn)生積極影響,包括對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促進,這主要表現(xiàn)在: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鍛煉了他們政治能力;有助于促進我國決策的科學化和政策運行的合理化;對權力的正確使用是一種有力的監(jiān)督。所以說,合法有序的大學生政治參與,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的政治素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高大學生政治才能的時代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
目前的研究主要探究了全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普遍性。各地的高等院校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不同,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也有所差異。筆者將針對文科類學生和理工科類學生所學專業(yè)背景不同,在分別研究的基礎上將兩類學生進行整合,針對不同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狀調查
(一)政治參與的認知水平
政治參與認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在回答“你了解什么是政治參與嗎”這一問題時,基本了解的27%(34%)、B 模糊了解的60%(52%) 不了解20%(14%);在回答“你對政治感興趣嗎”這一問題時,非常感興趣的占34%(36%)、一般60%(58%)、不感興趣占6%(6%);在回答“你認為政治參與對大學生來說重要嗎”這一問題時,很重要占56%(57%)、一般占41%(40%)、不重要3%(3%);在回答“你有過政治行為嗎”這一問題時,有過的占27%(36%),沒有的占73%(64%)。②(注:括號內的數(shù)字為文科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認知處于淺表層面。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齊平,在某些方面文科學生略高于理工科學生。
(二)政治參與的心理動機
政治參與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源于個體的一定心理動機。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著以下幾種不同的動機。
1、 信念性參與
信念性政治參與是指青年為了實現(xiàn)某種理想、原則而參與政治生活的實踐。信念性政治參與在青年中有著濃厚的傳統(tǒng)基礎。調查中,在回答“你的入黨動機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其中48% (55%)選擇“基于信念,中國共產(chǎn)黨是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入黨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說明信念性參與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隨著社會轉軌,這種參與動機在大多數(shù)青年中有所逐年下降。
2、利益需求性參與
隨著當今社會利益分化的重大變化和青年政治態(tài)度的日漸理性化,利益需求性動機是促使青年政治參與的最現(xiàn)實的動機。同樣在回答“你的入黨動機是什么”這一問題時,選擇“為了畢業(yè)后好找工作”的占21%(20%)。
3、服從性參與
服從性政治參與動機是一種被動型參與動機。這種動機是由于受到他人命令、動員、暗示等形成的。改革開放以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動機可以說是服從性動機。改革開放以后,服從性動機在大學生政治參與中有所減少,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著作用。據(jù)調查,大學生對黨團所組織活動的態(tài)度多為“參與,但不積極”。
(三)政治參與的途徑與行為表現(xiàn)
大學生政治參與有多種途徑。通過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途徑目前主要表現(xiàn)在:
1、自主自愿參與。包括經(jīng)常關注政治新聞、閱讀政治書籍和文章,與他人討論政治問題。獲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電視新聞、網(wǎng)絡新聞、老師講述、同學議論等等。
2、組織參與。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途徑大部分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組織參與方式進行的。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參加學校共青團和學生組織的投票選舉活動”這一問題時,有52%(58%)的同學選擇愿意。
3、網(wǎng)絡參與。這是目前較為活躍的一種參與途徑。由于網(wǎng)絡面對的是個體,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間,表達可以更為自由。但是由于缺少相關法律規(guī)范,信息缺乏甄別,極易產(chǎn)生誤導。所以大學生在運用網(wǎng)絡發(fā)表自己的政治見解時,可能產(chǎn)生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三、大學生政治參與中存在的特點
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事業(yè)的深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激烈碰撞,青年的政治參與也不斷地發(fā)展和變化,總體上呈現(xiàn)出健康、積極、穩(wěn)定的發(fā)展特點。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 政治參與認知處于淺表層面,對參與的目的、性質及過程沒有系統(tǒng)了解
當前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認知尚處于淺表層面,在回答“你了解什么是政治參與嗎”這一問題時, 模糊了解的60%(52%) 不了解20%(14%);在回答“你是否了解我國政治選舉活動的運作程序及相關知識”時,不太了解75%(77%)、一點都不了解13%(6%),說明大部分學生缺乏對政治參與的了解,造成政治認知的直觀化、淺表化,政治評價的功利化。比如,在選舉中,有少數(shù)學生是在組織的動員下被動參與選舉活動的,認為自己“人微言輕,說了不算”、“選誰與不選誰都一樣”。
(二)政治參與意識較強,但具有較大自主性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較強,在回答“你是否有打算參選人民代表,表達人民心聲”時,有67%的同學做出了肯定地回答;在回答“你關心何種類型的政治事務”時,國家重大政策的出臺、黨和政府領導的人事變動、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等位居前列。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是很強的。同時更多的學生越來越關注與自己生存發(fā)展直接相關的事務。比如,有些大學生為了評優(yōu)、評獎而參加各種活動。在加入政治團體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功利主義的色彩,入黨動機不純。這些都表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自主性較大,參與意識更趨務實。
(三)參與形式較為單一,參與黨團組織仍是重要的參與途徑
黨團組織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要求加入共產(chǎn)黨的比例逐年提高。參加黨團組織仍是當今青年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之一。據(jù)調查了解,河北省高校本科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比例達到22%。這顯示了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日益強化, 其政治參與的表現(xiàn)為從邊緣走向中心。
(四)參與意識與參與行為價值取向上具有兩重性
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雖然向務實化、理智化方向發(fā)展,但在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的相互聯(lián)系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青年政治參與意識較強,但參與行為的投入較少,僅有27%的同學回答有過“政治參與行為”,。二對社會問題有基本正確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評價,但實際參與行為上有偏差,表現(xiàn)得知行不一。如學生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貪污腐敗”,總是把“反腐敗”作為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在實際生活中青年有“輕度腐敗”的潛意識。他們中有54%的人表示:如果行賄能夠解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自己“肯定會”(19%)和“可能會”(35%)行賄;還有21.6%的人對此持模糊態(tài)度,回答“說不清”。這種價值取向的兩重性和價值判斷的矛盾性,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實際水平和成效。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著雙向發(fā)展的趨勢。一方面是政治參與意識較高,對社會政治體系認同較高,大學生政治心理日趨成熟;另一方面,政治參與又呈現(xiàn)出價值的兩重性,即政治認知與政治行為之間的偏差。這表明某些主導政治價值觀念還沒有在思想意識中真正內化,這也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引導大學生正確政治參與的對策探悉
參與政治的多少是判斷大學生政治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參與能力的提高,為他們今后更廣泛的參與政治活動奠定基礎。實踐證明,只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政治參與,合法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才能稱之為政治生活的理性參與。因此就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參與,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校需探索教育引導的新理念、新途徑
當前大學生價值觀與以前相比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價值觀基礎發(fā)生偏移,崇尚個體本位,強調個人價值;價值取向由單一型向多元化發(fā)展,價值判斷趨向實用化、現(xiàn)實化。一方面,他們關心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另一方面,當國家需要與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他們又傾向于個人利益的獲得。這些變化時刻影響著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
在學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放在教育的重點上。但從實際效果來說,學生對其感興趣程度不盡如人意。不理想的現(xiàn)狀要求高校教育者必須摒棄過去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課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增加憲法、政治參與方面的指示,逐步培養(yǎng)大學生依法參與意識,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自覺性。針對大學生既要堅持意識形態(tài)的正面灌輸,也要意識到“隱性教育”的重要。通過良好的校園政治輿論宣傳機制,用優(yōu)秀影視作品、社會實踐和愛國主義基地來增強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
(二)突出家庭教育的影響作用
家庭是人接受政治社會化的第一個小環(huán)境。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過程中起到的是核心的作用。父母生活和家庭關系等因素在人的政治社會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F(xiàn)實情況證明,父母的政治價值觀及政治態(tài)度與其子女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態(tài)度保持著較高程度的一致性。
家庭應該為子女的成長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環(huán)境。長期以來家長從自己的愿望和興趣出發(fā),主宰著子女的一切,這就導致子女政治、經(jīng)濟等多方面對家長依賴,自主參與意識相對較弱,家長對政治認同感影響著子女的政治選擇。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政治成熟和認同度有著密切關系。
(三)發(fā)揮同輩群體意識的正面效應
個體的價值觀主要來自于他所生活的社會,特別是來自于他所屬的群體。在這一同輩群體生活中, 他們在思想上相互交流, 情緒上相互感染, 行為上相互模仿。因此,同輩群體生活對青年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影響很大。為此,我們應積極引導優(yōu)秀學生在廣大學生中發(fā)揮優(yōu)秀典型作用,利用高年級的優(yōu)秀典型來教育低年級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群體效應。在校園中,通過完善有利于大學生主動參與政治的氛圍和機制,使學生團體、學生會、各社團組織增強親和力,使之有效的凝聚廣大學生。
(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實現(xiàn)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最重要的外部條件。可以說,現(xiàn)行的政治體制束縛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要想讓大學生實現(xiàn)最廣泛的政治參與,就必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制定有效的參與規(guī)則,讓他們事先知曉并遵守這種法規(guī)。目前大學生喜歡追求民主,但缺乏遵守規(guī)則意識的鍛煉。只有政治體制不斷深化改革,各方面政治關系不斷理順,運行機制更加健全合理,人們的政治行為所遵循的法律制度日趨完善,人們也就可能更有秩序地實現(xiàn)政治參與。
(五)注重大眾傳媒的影響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現(xiàn)代化,大眾傳播工具的政治影響愈發(fā)明顯,它不僅可以傳播政治文化,使民眾形成主流政治意識,而且在改造和強化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由于我們對大眾傳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一些不健康、消極反動的大眾傳播對青年的政治社會化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對于部分人生觀還沒有真正確立的大學生而言,其危害非常之大。所以大眾傳媒應發(fā)揮其積極作用作用,更好地為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政治提供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要加強大學生自我認識,而且還需要加強政治體制改革,增強高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配合,完善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保障機制,有效推進中國青年政治參與不斷健康發(fā)展。
注釋:
① 王浦。政治學基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165
② 括號內的數(shù)字為文科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
參考文獻:
[1] 孫婷,劉細良.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調查研究——以長沙市岳麓區(qū)三所高校為例[J].金融經(jīng)濟,2008(02)
[2] 范靜,劉惠斯.財經(jīng)大學生政治參與狀況調查與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03)
[3] 高旭.關于新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思考[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08)
[4] 許浩.大學生政治參與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6(09)
[5] 林命如. 廣州市大學生政治參與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青年探索,2006(03)
(王嶂 李慧卿 王輝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