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帆
【摘 要】鄧正來教授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中向我們揭示了中國法學所存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自從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大炮轟開以后的一百多年來,中國法學始終未能為評價、批判和指引中國法制/法律發(fā)展提供作為理論判準和方向的“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換句話說即是,在此之間中國的法學始終受到一種所謂的“現代化范式”支配而處于不思考的狀態(tài)之中,并且在《中國法學向何處去》這本書中,鄧正來教授運用“現代化范式”對中國法學進行了總體性批判,因此,我的觀點是:“現代化范式”并不適合用來概括中國法學困境的根本原因,也不是中國法學理想圖景的正確道路,我們不能死板的套用某種范式,而是要在反思中尋找自己的理想范式。
【關鍵詞】現代化范式 中西差別 反思 法律圖景
最近看了鄧正來教授的一本書《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由于知識淺薄,未能對此做出深刻的理解,但我想對現代化范式與中西差別這一章節(jié)說一下自己的評解。自從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以后的一百多年來,中國與西方一直存在很大差別。我們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應該采取何種措施走出困境,中國應該如何在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歷程中轉變,到今天來看,中國在這方面做的并不好。鄧正來教授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依然是面對這種中西差別的一種反思,很有現實意義,并構成了中國一百多年來反思的一個有機部分,是對中國的整個法律體制的反思。
鄧正來教授的反思絕對不是要停留在具體的法律制度之上,這種反思強調的是制度的根據,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明白為什么鄧正來教授在論文中一再強調一種“不意思”的狀態(tài)。鄧正來教授對中國學術的反思的意義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他所作出的反思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
鄧正來教授在一段話里面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意識到批判層次性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在不追問甚或不意識這個時代所賴以為憑的支配性范式的情形下便對它們進行描述和批判。那么我們所做的這種描述和批判充其量只是一種與之同一邏輯層面的描述和批判。換言之,我們所做的這種知識活動本身完全有可能使我們受制于我們所批判的對象賴以為憑的那種支配性范式,進而使我們同樣深陷于這個時代而無力超越它。”在回答中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法律這個問題時,他一方面表明了他批判的根本性,但同時也體現了批判可能的層次性: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法律知識的維度,而且也必然要與我們應當如何認識中國在這一特定時期中的法律的問題相關聯。從更深的層面上看,這個問題甚至是一個涉及我們關于法律,法律秩序的問題,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講,我們關于法律的認識仍是以我們對法律的想象為依憑的:這種關于法律的想象不僅支配著我們對中國法律的認識,而且還構成了中國法律,法律秩序在實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重要的并不是中國法律所脫離的哪個法律現實本身,而是中國法學在這個時代究竟是根據什么想象構造“法律或法律秩序”。對于中西差別這個問題,鄧正來教授在文章中非常明確的提出,即在特定時空下中國應該尋求何種法律秩序——中國應該如何定位與發(fā)展的問題。鄧正來教授認為,中國法律的理想圖景是以批判西方現代化范式為基礎的。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形鞣浆F代化范式?我認為,我們批判的目的就是首先為了說明西方現代化范式不適合中國,其次就是要我們從中找到適合中國圖景發(fā)展的,并集于西方現代化范式優(yōu)點的一種理想圖景。鄧正來教授在評述權利本位論與法條主義時也說,它們都共同信奉“現代化范式”,即在對西方現代化理論或現代化發(fā)展的結果不加質疑,不加反思和不加批判,致使這種情形下便將西方現代法制的發(fā)展的各種結果當做中國法治發(fā)展的當然前提。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現代化中的西方實際上是構成性作用。換言之,現代化就是西方現代化。在我個人看來,鄧正來教授的所要闡述的觀點是:中國今天的法律發(fā)展狀況和法律發(fā)展圖景是被西方現代化的那種特定形式所支配和套用,而這種形式是特屬于西方的,它并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創(chuàng)造的,我們沒有作反思與批判而盲目的套用,會導致很多無法克服和不能解決的問題。鄧正來教授所做的消費者個案分析中,他明確提出了中國存在的嚴重現實問題,并且指出了中國法學發(fā)展的弊病。
下面我來談一下“現代化范式”的含義及其對中國法學發(fā)展的影響。鄧正來教授對范式的界定是,“范式”定義為彼此不同的理論模式或彼此沖突的理論模式所共同信奉的且未經質疑的一整套或某種規(guī)范性信念?!逼渚邆鋬蓚€特征,第一,范式是未經質疑的,或者說是被人們看作是理所當然的概念。第二,范式是一種規(guī)范性觀念。但是我們知道,范式不能是多元的也不能是居于支配性地位的。我們不可能說有幾種理論同時居于支配性地位。除非我們改變支配性地位的一般意義,重新界定它的定義,否則這會是自相矛盾的。鄧正來教授還對現代化對中國法學發(fā)展的影響做了深刻的分析。鄧正來教授認為,這種支配性影響主要是從三個結果表現出來。第一,在現代化范式的支配下,中國法學論者為中國法律發(fā)展確立了一幅以西方現代化理論為依據的“西方法律理想圖景”。第二,主要說明現代化范式還轉移了中國論者的關注點,致使他們看不到中國法學所提供的并不是一幅“中國法律理想圖景”,而是一幅未經審查或批判的以西方現代化個現代化理論為依據的“西方法律理想圖景”。第三,“現代化范式”對中國法學發(fā)展的支配,更進一步表現在中國論者因為關注“大寫的”真理或口號以及專注于對既有法條或概念的注釋而不可能或者認為沒有必要對中國的現實法律世界做“切實”的關注。 并且,在這種范式的支配下中國論者不會意識到“全球化趨勢”必然將中國的現實法律置于世界結構之中做“問題化”的理論處理。
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對中國法學存在的問題有個大概的了解,并且在此說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不能深刻的對此作出評判,更不能提出有建設意義的建議,只是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想表述出來,希望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理解能更好的進行評述并對中國法學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商務印書館, 2006 .
[2]劉小平.蔡宏偉分析與批判,學術傳承的方式[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鄧正來.中國法學的批判與建構——就《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答吉林大學理論法學讀書小組.河北法學,2006,(1).
[4]鄧正來.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