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
目前在我國理論界,有關“以人為本”的討論非常熱烈,大家從不同的方面探討這個命題對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意義。前些年我們的經(jīng)濟改革和法制建設確實在某些方面忽視了人的問題。其實,在馬克思的基本理論中,在西方早期的啟蒙思想那里,關于人性、人道主義和人的價值就有完備而系統(tǒng)的論述,它們應該成為我們理論思考的出發(fā)點。但是,作為一個法學家,如何從法治的角度來理解以人為本的思想,如何把“以人為本”和公法構建聯(lián)系在一起,卻是一個新的問題。
民本主義在中國的傳統(tǒng)王朝政治中并非鮮見,所謂“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也。我們現(xiàn)在的“以人為本”要突破這個古訓的局限,關鍵在于民本如何能夠轉化為“民權”,把作為被統(tǒng)治者的民本客體,提升為法權意義上的權利主體,這是“以人為本”的要義。
我認為,民本——民權——政治法權,這是走出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法理學三部曲。其中,所謂政治法權,指的是通過建設一個憲政的法律制度,抵御政府或國家的強權,保障個人的基本人權。這里的政治意味著憲法政治。民本與否,不是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看待的,它應該是一種政治契約關系的體現(xiàn),即人民把自己的主權交付給一個委托者,后者代理人民實施社會的治理,在必要的時候,人民能夠收回這個政治契約。只有通過一個真正有效行使的憲法制度作為中介,民本才能轉化為民權,否則,不是一句空話,就是回復到古代傳統(tǒng)政治的陳詞濫調之中。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人為本”顯然不是回到舊的王朝政治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維護人民的權利,為人民謀福利,要建立一套現(xiàn)代化的法治制度實現(xiàn)人民的權利保障。所謂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的理解是要吸收西方國家已有的憲政經(jīng)驗,克服它們的弊端,在更高的政治層次上實現(xiàn)人民的權利保障。
在上述的背景下,有必要對“以人為本”做一個法理學的分析,我認為它們包括如下3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從法理學的角度要搞清楚“人”是什么?是人民,還是個人。對于這個問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政治和法律思想史上,關于人的理解,由于重點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法理學路徑。一般說來,如果把“以人為本”的“人”視為“人民”或復數(shù),那么就容易產(chǎn)生集體主義乃至集權主義的傾向,如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乃至教條主義的理論,把人機械地理解為人民之集體,作為國家公民的個人的基本自由與權利就容易被損害。那些打著人民的幌子扼殺個人權利與自由的事情,在歷史上觸目驚心,無庸多言。當然,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極端個人主義,忽視社會公共利益,無視國家主權,也導致了諸多弊端,這些也是不能贊同的。我的觀點是在個人權利優(yōu)先的前提下,平衡集體與社會的利益,維護國家主權。在現(xiàn)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樣一個語境下,“以人為本”從根本上是以個人權利為本,以活生生的老百姓的基本權利為本。我認為,各級政府不能以所謂人民或國家等大口號來推卸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只有把“以人為本”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正當權利的訴求中,才是真實的。細節(jié)決定勝負,這句商場上的名言對于我們同樣有借鑒意義?!耙匀藶楸尽币鋵嵉絺€人,落實到個人的具體生活之中。
其次,“以人為本”的關鍵是法治主義的闡釋與制度建設。目前對于“以人為本”的口號,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有從政府行政管理角度方面的,有從市場經(jīng)濟建設方面的,等等。我認為,上述諸領域如果片面地強調以人為本,不加思索地把它視為第一原則,乃是一種誤讀。我認為,在市民社會,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以人為本只是一種理念,是事務背后的價值指向,而不是現(xiàn)實的原則,它們的第一原則應該是以法治為本。社會治理和市場經(jīng)濟等諸多領域,有它們各自不同的目標,只要它們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則,就是無可指責的,在那里法治是根本性的。在我看來,“以人為本”的核心是法治主義,即通過法律規(guī)則,特別是社會主義憲法制度,保障人的尤其是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無論是他人還是國家權力的侵犯,這就是最大的以人為本。通過法律制度保障個人不受政府行政恣意地侵犯,不受非法經(jīng)濟活動的侵犯,不受他人或群體的社會行為的侵犯,都屬于以人為本。如果我們盲目、片面地理解“以人為本”,在任何領域都不加思考地把人的要求放在首位,那么社會秩序如何維護?經(jīng)濟效益如何推進?我認為,人的需要應該是合法的正當性的需要,從法的角度闡釋“以人為本”比從經(jīng)濟的角度來闡釋,更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
再次,防止“以人為本”成為一種治理社會的道德理念。道德是必要的,但在現(xiàn)代社會政治中,它只能是一種補充性的作用,而不能成為社會秩序,特別是政治秩序的最高原則。我認為,“以人為本”的關鍵,不是道德戒律,而是法律規(guī)范,通過法治主義落實“以人為本”是最有效的。其他的所謂仁政、德治和統(tǒng)治者的善心美意,如果超越于法律之上,只會導致更大的對于人的傷害?!耙匀藶楸尽钡木柙谟诜ㄖ?,而不是人治,人類歷史上的道德理想國所導致的災難,值得我們深思。當然,道德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但道德政治化就成問題了。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需要培育公民的美德,需要提倡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和傳統(tǒng)中國的德性良俗,但要去政治化,不要通過政治的手段去強求。只要我們真正地建立起一個優(yōu)良的政體制度,公民的道德就會滋生起來。我認為,法治與道德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制度。同樣,“以人為本”既包含著法治原則,也包含著道德原則,關鍵也是要有一個好的制度?!?/p>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