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亮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營造活潑的學習氣氛
課堂氣氛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情緒心理學家曼德勒認為:"環(huán)境刺激引起認知解釋,認知解釋引起喚醒的知覺,喚醒的知覺導致情緒的體驗"。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tài)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下學習,學生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創(chuàng)設呢?筆者認為,其一:教師精神飽滿地走進課堂,用威嚴大方的微笑面對學生,把他們領入學習氛圍當中。其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恰當地建立師生之間的民主關系。讓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淡化緊張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是一節(jié)好課的基礎,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前提。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巧妙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引入有關的問題情景之中,促使學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小華走入數學迷宮,被兩扇門擋住,一扇是高0.3米,寬0.1米,另一扇是高1.4米,寬0.9米。教師問學生,小華從哪房屋門進去呢?這樣一問,學生面露難色,感覺一些數學沒學過,不知如何選。此時教師適時揭?guī)?學生也就帶著問題走入了新知的學習過程,求知的欲望勢必會驅使他們在學習中留心小數是怎樣一種數,它表示多大。
三、開展學習探究活動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我在教學中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親知親聞,親自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建立正確清晰的概念表象,培養(yǎng)探求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圓的周長》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圓周率的值是多少,是怎樣來的?于是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四人,動手測量自帶的圓形物體的周長和直徑后填表:
通過測量和統計,我們發(fā)現:
活動雖然用去了一定的時間,但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且比值總是3倍多一些。課上學生"動"了,氣氛"活"了。概念在輕松有趣的過程中被牢牢掌握。數學課上,要多讓學生動眼觀察,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讓學生動腦思考,多讓學生動口表述。只有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才便于他們
掌握新學的知識。
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學習方法"
現代學生策略研究認中:學習方法是學會學習的前提,是造成學生個差異的重要原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能動作用。所以在數學設計時除了研究學習目標、任務、結果、評價等因素外,還要注意學習者的知識水平,能力性格、氣質等特點與學習方法間的聯系,從實際出發(fā),注意數學方法的教學,把學習策略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在課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學生就可以通過課堂這一渠道獲取解決問題的一般的或特殊的策略性知識。
例如:用"猜想、驗證"法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通過拼擺兩個直角三角形讓學生猜測三角形的計算方法,然后再拼擺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來驗證前面的猜測。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既體現了"方法遷移",又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有意識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解決問題時就會自覺地來運用這一方法。
策略性知識必須與具體知識教學相結合,通過教師的小結,學生的內化轉變?yōu)橐环N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
五、注重信息多向交流、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育社會學認為:同輩團體是影響課堂教學功率的一種重要現實因素。課堂教學中應改變班級"靜態(tài)的集體背景",使班級集體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集體力量"。同時未來的社會已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由此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與學生之間團結協作。有了良好的合作意識和技能,更能做好"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實踐證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效益,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