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對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研究非常多,其中對于服飾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關(guān)注,但一般集中在苗族、彝族、白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研究上。本文介紹佤族的服飾,并對其審美特征和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意蘊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佤族服飾;審美特征;文化意蘊
民族服飾不僅直觀地反映出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和工藝技術(shù)水平,而且也濃縮積淀著民族歷史的、社會的、習俗的、宗教的諸多文化意蘊,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審美習慣,審美追求和審美理想,體現(xiàn)出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和意蘊。佤族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之一,有著古老的歷史和絢麗的文化。佤族服飾雖然不像苗族、彝族、白族等服飾一樣紛繁復雜、色彩艷麗、寓意豐富,但它不僅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顯示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同樣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和文化意蘊。
一、佤族服飾簡介
佤族歷史悠久,佤族服飾也是最古老的服飾種類之一,據(jù)說佤族的紡織已有200年的歷史,遠古時代的佤族先民僅用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塊遮蓋布和短裙,他們普遍穿上衣裙,最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邊緣區(qū)(即滄源大部,耿馬、雙江、瀾滄、孟連以及西雙版納和佤族),鎮(zhèn)康地區(qū)(即鎮(zhèn)康、永德、景東等地的佤族)則更早一些。
佤族的傳統(tǒng)服飾,以黑色為基調(diào),以自制土布為衣褲的布料。如婦女的下裙,多用黑、紅、燕、紫、黃或白的彩線,混合成條紋花粗布,單幅圍裹,不論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著差別不大,常剃光頭或留一束長發(fā)于腦后,成年男子多纏黑色包頭,少數(shù)地區(qū)也有纏白色包頭的,纏紅色包頭的多為單管木鼓房的大頭人(多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頭人,魔巴(巫師)和獵人頭“英雄”。上衣多為無領(lǐng)長袖,左衽布紐或銀扣,褲子短而肥大,褲腰卷起來可以包東西。男子一般沒有更多的妝飾,個別地方有戴項圈,右手戴手鐲的,外出時,身挎背袋,長刀、火槍、弓弩、梭標,腿纏裹腿,是一副古代壯漢勇士的形象。
佤族老年婦女,多纏黑色包頭,上衣與老年男子相似。耳上墜有圓筒形或圈狀的銀制耳環(huán),有的卻墜著粗短的木制耳塞,因為耳環(huán)較重,天常日久,墜耳垂肩,脖上喜戴1~3個大小不等的銀項圈,手戴銀鐲。裙子一般為黑色或彩色衣裙,腿裹護腿布。中青年婦女的服飾較為復雜,各地差異較大,以頭飾為例,有披長發(fā),戴銀發(fā)箍的;有披長發(fā)戴銀泡幅的,也有用彩線纏頭,盤繞頭頂,綴飾毛線彩球的,服飾款式也因地而異,有近似漢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其中,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是佤山中心區(qū)(即西盟地區(qū))的婦女服飾,這個地區(qū)的婦女,喜留長發(fā)披肩,頭戴女箍、耳墜耳垂,上穿無領(lǐng)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帶有數(shù)個藤篾腰箍,胸前掛著數(shù)十串自制的天然果珠或料珠;手臂戴有銀鐲,下穿開口條紋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個漆過的藤篾圈或裹一塊護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體,它既適應了阿佤山炎熱的亞熱帶氣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美麗大方,個性突出,稱得上是服飾藝術(shù)的杰作,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佤族服飾的審美特征
對于任何民族而言,作為實用的衣服是為保護身體,御寒保暖而制作的,但也是為舉行婚禮、葬禮,各種儀式和聚會等社會功能的需要而制作的,所以僅僅從使用條件和社會條件來研究服飾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服飾往往包含著一個民族的集體無集識的人內(nèi)心深處沉淀下來的審美個性,審美心理,體現(xiàn)出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而作為一元結(jié)構(gòu)型藝術(shù)審美的佤族,也同樣如此。
1.尚紅尚黑的色彩美
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眾化的形式(《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可見色彩對于服飾美的重要性。佤族崇尚黑、紅兩種顏色,其服飾只以這兩種顏色為主色,甚至牙齒和皮膚都以黑為美,認為是勤勞的象征,對其它顏色例如灰、綠等基本不涉及,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佤族對紅色和黑色的崇尚來自于他們對于土地和火的崇拜。紅色是火光、太陽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更是原始先民戰(zhàn)勝亂人、捕豬野獸、賴以生存的武器,滄源崖畫上佤人以紅色作畫,也是對于紅色崇拜的一種體現(xiàn)。黑色是土地的象征,佤人尚黑,因為他們本身是黑膚、黑發(fā)、黑眼睛。②佤族對服飾色彩的偏好也符合了他們自身的特點,佤族人皮膚幽黑,在穿衣裝飾時并不適宜用明亮的或是冷色調(diào)的顏色來搭配,故土紅色和黑色則是搭配他們膚色的最好選擇。③佤族人服飾的色彩體現(xiàn)出了一種野性美,佤族男子英武彪悍,好野性、干練,而紅色代表著熱烈,黑色代表深沉,恰好印證了他們的民族性格,這與傣族尚水,喜好淡色,冷色服裝,展現(xiàn)似水親情的民族性格等是不相同的。
2.簡潔對稱的形式美
佤族服飾簡潔大方,沒有過多的裝飾,對襟上衣,統(tǒng)裙,發(fā)箍,沒有過多的絨淺,銀飾,刺繡等的裝飾,與苗族、景頗族、白族等色彩艷麗、裝飾絢目的傳統(tǒng)服飾相比較,簡潔明快得多,甚至連裝飾的花朵刺繡也沒有,這與佤族所處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guān)系,也與佤族人個性直爽、干練有很大關(guān)系,而服飾中又處處體現(xiàn)出整齊一律的對稱的形式美。整齊一律,是最簡單的形式美,佤族服飾的對襟上衣,衣物對稱地點綴著牛頭,葫蘆等圖案,無一不是對稱的,體現(xiàn)佤人最為質(zhì)樸的審美規(guī)則。形式美的最高法則是多樣統(tǒng)一,即和諧。佤族服飾中從頭人到老百姓,服飾復雜多樣,但總體風格則是驚人的一致,一套衣服在穿著者身上,不僅上下協(xié)調(diào),完美一體,而且與穿著者的性別年齡,身份是那樣合拍,同一個人,一生中不同的衣服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角色和感情意愿,這不僅是服飾自身色彩,形式的統(tǒng)一,還是服飾與穿著者情感和心理的統(tǒng)一。
3.跨越時空的直觀美和動態(tài)美
民族的風格具有一種根基,它不是短時間的時髦,不會象今天來自海外的最新時代式樣,明天就會拋棄,它美感常在,民族特色的美具有柏拉圖的“形式的終極性”。這就是民族服飾美感永駐的奧秘。
不須經(jīng)過有意識的推理過程就能即刻作出的判斷的美是直觀美,如白族服裝的明麗、傣族服裝的嫵媚、景頗族服裝的凝集等直觀性的直感一樣,佤族服飾同樣具有野性而質(zhì)樸的美感,這種美能透過每一件服飾表現(xiàn)出來,撲面而來。讓人馬上就可以感受得到,而且,佤族服飾的這種直觀性的美是跨越世界而不變的,它的許多元素至今還能成為潮流,例如大圓圈耳珠,短褂短裙,及膝的護腿,以及銀手鐲至今在大街上依然是流行美的元素而長盛不衰,并且由佤族服飾改變創(chuàng)新出許多新的流行式樣。
同時,佤族服飾的動態(tài)美在佤族人民勞作和舞蹈時能得到體現(xiàn),例如阿佤人在種谷時往往舉行栽秧賽,勞動場面充滿歡樂和緊張,而穿著短褂的青年男女甩開手臂,一雙雙栽插的手閃電般地移動,手臂上的銀鐲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叮當作響,裙裾翻飛,紅色或黑色衣服與不斷延展的綠茵相映,美不勝收。在剽牛舞上,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整齊劃一地以強而有力且雙膝屈伸的韻律,帶動全身彈動,再加以甩毛舞蹈,服飾因動作而更顯出野性與力量,女性的衣裙更顯著柔美而富有彈性的健康苗條的美。再如大力舞,顯示出佤族男子的剛性美,無袖短褂露出結(jié)實幽黑的肌肉,寬大的褲腿隨力量而振顫,更富有野性的剛毅美。
三、佤族服飾的文化意蘊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佤族服飾屬于百濮民族服飾類型,具有它們的共同的纏頭,藤篾腰箍和佩刀的特征。同樣,佤族服飾也具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
1.佤族服飾除了他們自認為以保存祖?zhèn)鞯摹鞍⒇衾怼奔疵褡鍤v史外,還通過神話,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識——傳統(tǒng)民族精神。
太陽、月亮、蜥蜴等都是佤族神話與宗教中崇拜的圖騰,佤族頭人和各種官人都共同保留著其先民濮人尊貴者裹紅布于頭的習俗,部落酋長頭人衣服上還飾有太陽、星星、月亮、雙龍和牛頭,且雙龍含紅日的圖形銹在內(nèi)衣上,這與佤人認為太陽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體內(nèi)含蘊偉大神靈“格依格”的靈氣,他創(chuàng)造生命、月亮則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積者也有靈氣,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繁衍與眾多,它們是太陽和月亮的兒女,佤族希望自己的兒孫像繁星一樣繁多,牛頭圖案象征著謙和良善,牛是佤族老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自然也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悅的祭品,佤人常在服裝上飾有牛頭圖案,內(nèi)衣飾有雙龍圖其意義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對司?雨水的大神龍公主安榮的感恩,也有傳說是“天父龍母”的格言的傳承,至今沒有準確的考證。但這些都說明佤族服飾傳承著其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因為這些服飾還喻示著對某些特定角色的社會責任以及品質(zhì)的要求,這也是比較獨特的一點。
另外,有些支系的佤頭人還要在衣服上飾兩道大門,據(jù)說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負責宋司崗門的人,而且他們自稱是佤族的根,守望阿佤山,這也體現(xiàn)了佤族服飾的神話和宗教意蘊。
佤族服飾中床單,棉毯等織物上的圖案也蘊涵著佤族文化特點。如戰(zhàn)勝洪水之大神——蜥蜴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大頭人的罩單上,這是傳說洪水淹沒大地時,是蜥蜴排干了洪水,還把大力神的大葫蘆送到人類女始祖手中,才讓女始祖的女兒安桂原落在神山萊姆山得極,還有蜥蜴還幫助人創(chuàng)造谷穗及小米穗。因此蜥蜴受佤人崇拜、供奉。
2.佤族服飾包含著口承歷史的記錄。
服飾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不僅以外顯的形制,裝飾承載著各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信仰與圖騰宗拜,而且還以其特殊的方式記錄著無文字民族的口承歷史,佤族就是其中最古老的代表之一。
佤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司崗里》中描述了人類從石洞里出來后,與動物為伍,經(jīng)歷了頻繁的遷徒,開始從狩獵和游牧生活走向農(nóng)業(yè)種植,從母親社會到文字社會的漫長歷史,“司崗”有巖洞的意思,也有葫蘆的意思,各地的傳說就有差異,但佤族服飾中就有把兩道大門描述的司崗穿在衣服上,也有孩子的帽子上飾有葫蘆的傳統(tǒng),這在這個沒有文字記錄的民族里,口頭傳承同時還以服飾的方式來進行歷史傳承的,再例如《火》、《太陽、月亮、星星》等創(chuàng)世造物的作品。同樣在佤族服飾中得以體現(xiàn)。
服飾對于歷史的反映還不僅是在創(chuàng)世紀的遠古的年代,它同樣對于現(xiàn)實的歷史也有傳承。例如佤族的佤奴姆的服飾上就有他們的神山萊姆山的圖案,佤固德的服飾有兩個特點:一是挎包上必飾蘆谷花簇,二是編織法要倒針,倒針法象征佤固德先民在清邁(泰)、景棟(緬)被撣人打敗后,沒有遠循北上,而是停留在湄公河與薩爾溫江下游的山林地帶的那段歷史,而佤固德也即留下的人們的意思。
3.佤族服飾體現(xiàn)著佤族天人和諧的理念。
萬物與人共存,人與萬物相親,質(zhì)樸的少數(shù)民族總是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力追求自己與大自然保持一種天然的和諧關(guān)系,反映在其服飾上,便是服飾款式尤其是織繡紋樣,處處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相伴相親,和諧發(fā)展,佤族也是如此。佤族有著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信仰,對于一草一木、屋里屋外的物什,都是敬若神明,認為有神明附在上面。佤族服飾中年輕女子衣邊有些繡有花朵,小孩子的帽子上繡有葫蘆,有些男子包頭上飾有羽毛等物,喜歡把天然圓珠行果實或石頭串成串呆在手上或項上等,這些都體現(xiàn)了佤人與大自然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人通過自然之物來與神靈發(fā)生著聯(lián)系,從而達到一種天人和諧的境界。再者,佤族服飾不同樣式代表了不同的年齡身份和社會角色,同樣也是服飾與社會、與天命人生等相同的一種表現(xiàn),例如只要數(shù)腿上的藤篾圈數(shù)就知道女孩子的年齡,這種將人的年齡特征、身份特征等外化為服飾的形式,也是一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的一種體現(xiàn)。
4.具有民族文化的特點,佤族服飾作為佤族文化的一個文化因子,同樣不可避免地經(jīng)歷著變異、互借、趨同的發(fā)展歷程。
文化因子是一個民族文化區(qū)別于他種民族文化的最小單位。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物質(zhì)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佤族服飾的各種特征就是他們的文化因子,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日益開放,少數(shù)民族文化受到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地趨同或消亡, 例如頭人服飾中的包頭和上衣飾有牛頭等圖案、跣足、佩刀、藤篾圈等,受到新社會的法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的影響,漸漸消失,而傳統(tǒng)佤族服飾越來越被漢化,變成現(xiàn)在的時髦服裝;而衣服的樣式和裝飾品與其他民族的風格相融合,又形成一道道亮麗的、時尚的風景,例如銀制耳塞、露臍緊身女上衣、及膝短裙等在現(xiàn)代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這些是佤族服飾變化而來的結(jié)果。
總之,每個民族都有它的獨特性,佤族服飾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文化意蘊,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審美文化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M魏德明(尼嘎):《佤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C格桑頓珠主編:《云南民族文化大觀叢書,佤族文化大觀》,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M施惟達、段炳昌等編著:《云南民族文化概況》,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M畢堅:《云南少數(shù)民族風情錄》,廣東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
[5]M張文勛主編:《滇文化與民族審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6]M何瓊:《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7]M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冰、黃澤:《民族文化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簡介:
馮秀英(1980.9--),漢族,湖北陽新人,云南民族大學,講師